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要确立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打造“双师”、共建基地、提升内涵、创新模式、文化链接、认真考核、拓展空间、深入研究等措施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合作;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闫朝鼎(1980-),男,江苏徐州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心科长,助理研究员。(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12-02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要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合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不断优化。
一、确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思想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更新办学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二、明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基本思路
立足高职院校所在地方及周边区域,围绕产(行)业,瞄准大企业,紧跟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发展趋势,培养适用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产品升级服务。具体而言就是以本院强势专业为基础,面向本地及周边区域拓展定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关系;以行业和大企业为依托,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模式,创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瞄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选择生产设备先进、核心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积极寻求同本地及周边区域等大型知名企业的全面合作,争取其资金、设备和师资的投入,建立较强大的校内实训基地,把高职院校办成大企(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拓展企业在职职工的培训。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合作
高职院校为企(行)业实施“订单”培养,向企(行)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较高技能的人才;争取更多的优质企业在学院设立“ 奖学金”、“奖教金 ”,为学院提供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2.科研技术合作
联合申报、攻关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
3.队伍建设合作
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教师锻炼场所和方便条件,为高职院校选派兼职教师;高职院校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为企业职工及社会富裕劳动力实现校内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
4.信息交流合作
企业为高职院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学术科研信息和理论咨询与指导。
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目标任务
每个专业群应当与3个以上实力较强的企(行)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合作年限至少为2年。按专业群要求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大力提高专任教师中“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须达50%以上,争取每年安排10%以上的专业教师到企(行)业锻炼。专任教师每两年必须保证3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时间。从企(行)业聘请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实训课尽量从企(行)业聘请兼职教师担任。
各专业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推行“双证书”制度。各专业要根据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积极申报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为学生和社会培训技能型人才,每年至少组织两次技能鉴定。学生毕业(特殊专业除外)时80%的学生要取得“双证书”,50%学生能取得两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模式。由高职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育。
五、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措施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依托企(行)业办学,找准高职院校与企(行)业利益的结合点,把校企合作办学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1.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工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能提高高职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能型人才成长周期,能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可以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既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意义和广泛的内涵。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取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加强校企合作工作领导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各二级院(系、部)的校企合作工作组要把校企合作工作抓细抓实,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按专业或专业群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落实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与设置、人才目标定位、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工作。各二级教学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院(系、部)长、短期校企合作整体规划,明确阶段性的目标任务,确定具体的工作进程及步骤。要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管理、“双师型”教师考核奖励等规章制度,确保校企合作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 3.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各二级院(系、部)要高度重视教师到企业行业的实践锻炼,制订相应的政策,推动“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专任教师中“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比例。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培训、项目开发,真正做到“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同时,要积极引进企(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能工巧匠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各二级院(系、部)按专业或专业群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以企(行)业为依托,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由“双师型”教师担任基地负责人;充分听取企(行)业意见,聘请企(行)业专家作为项目建设顾问,让企(行)业专家在方案制订、设备选型、物品采购、安装调试等环节上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指导,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水平、高质量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5.提升校企合作内涵
(1)加强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创建独具特色的专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办学模式。
(2)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市场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并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主干课程标准;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开发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3)加强制度建设。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需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及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4)开展职工培训。各二级院(系、部)要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对职工培训的需求大力开发企业急需的培训项目,积极为企业职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通过实施职工培训项目取得企业对学校发展更大的支持,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了解企业技术发展、人才需求等信息。
(5)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工作。高职院毕业生不仅要取得毕业文凭,还应当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凡是国家和行业及社会可开考的各专业都要研究制订本专业学生应当参加技能考核鉴定的工种、等级、证书的要求。
6.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
(1)贯彻“积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注重实效”的校企合作原则。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发新专业和课程模块、共同实施人才项目培训、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和共同搭建学生实习就业平台,建立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机制。
(2)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学校积极与企业采取订单式、企业冠名式、教学合作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大胆尝试、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以及模块式、课题式等多种培养实施方式,允许学生采取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
(3)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专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中相关行业或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要占30%以上。专业指导委员会要定期开展活动,共同研究解决各专业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
(4)建立毕业生定期联系制度。通过定期走访毕业生和实习回访的形式了解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和人力资源需求数量、质量情况等,以便及时调整办学思路。
7.认真建立考核机制
每年末要对各二级院(系、部)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主要包括:合作企业的数量、实习到岗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签订合同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工资水平、毕业生对企业的满意率、毕业生家长的满意率、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社会培训和职业鉴定数量以及产学结合情况。
8.深入推进理论研究
要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而又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针对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股份建设实训基地、合作研发等问题和课题,采取措施,创造条件,积极建立统筹管理、具体运作的研究组织,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确立明确的研究方向,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合作建立的实验中心或实验室,设立以企业冠名的奖教、奖学金,进行深入探索,努力形成具有特点的校企合作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3]段东旭.“双融共育三结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2,(5).
[4]钟汉华.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合作;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闫朝鼎(1980-),男,江苏徐州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心科长,助理研究员。(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12-02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要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合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不断优化。
一、确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思想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更新办学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二、明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基本思路
立足高职院校所在地方及周边区域,围绕产(行)业,瞄准大企业,紧跟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发展趋势,培养适用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产品升级服务。具体而言就是以本院强势专业为基础,面向本地及周边区域拓展定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关系;以行业和大企业为依托,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模式,创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瞄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选择生产设备先进、核心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积极寻求同本地及周边区域等大型知名企业的全面合作,争取其资金、设备和师资的投入,建立较强大的校内实训基地,把高职院校办成大企(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拓展企业在职职工的培训。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合作
高职院校为企(行)业实施“订单”培养,向企(行)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较高技能的人才;争取更多的优质企业在学院设立“ 奖学金”、“奖教金 ”,为学院提供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2.科研技术合作
联合申报、攻关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
3.队伍建设合作
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教师锻炼场所和方便条件,为高职院校选派兼职教师;高职院校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为企业职工及社会富裕劳动力实现校内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
4.信息交流合作
企业为高职院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学术科研信息和理论咨询与指导。
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目标任务
每个专业群应当与3个以上实力较强的企(行)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合作年限至少为2年。按专业群要求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大力提高专任教师中“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须达50%以上,争取每年安排10%以上的专业教师到企(行)业锻炼。专任教师每两年必须保证3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时间。从企(行)业聘请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实训课尽量从企(行)业聘请兼职教师担任。
各专业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推行“双证书”制度。各专业要根据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积极申报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为学生和社会培训技能型人才,每年至少组织两次技能鉴定。学生毕业(特殊专业除外)时80%的学生要取得“双证书”,50%学生能取得两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模式。由高职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育。
五、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措施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依托企(行)业办学,找准高职院校与企(行)业利益的结合点,把校企合作办学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1.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工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能提高高职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能型人才成长周期,能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可以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既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意义和广泛的内涵。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取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加强校企合作工作领导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各二级院(系、部)的校企合作工作组要把校企合作工作抓细抓实,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按专业或专业群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落实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与设置、人才目标定位、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工作。各二级教学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院(系、部)长、短期校企合作整体规划,明确阶段性的目标任务,确定具体的工作进程及步骤。要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管理、“双师型”教师考核奖励等规章制度,确保校企合作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 3.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各二级院(系、部)要高度重视教师到企业行业的实践锻炼,制订相应的政策,推动“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专任教师中“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比例。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培训、项目开发,真正做到“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同时,要积极引进企(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能工巧匠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各二级院(系、部)按专业或专业群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以企(行)业为依托,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由“双师型”教师担任基地负责人;充分听取企(行)业意见,聘请企(行)业专家作为项目建设顾问,让企(行)业专家在方案制订、设备选型、物品采购、安装调试等环节上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指导,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水平、高质量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5.提升校企合作内涵
(1)加强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创建独具特色的专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办学模式。
(2)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市场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并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主干课程标准;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开发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3)加强制度建设。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需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及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4)开展职工培训。各二级院(系、部)要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对职工培训的需求大力开发企业急需的培训项目,积极为企业职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通过实施职工培训项目取得企业对学校发展更大的支持,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了解企业技术发展、人才需求等信息。
(5)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工作。高职院毕业生不仅要取得毕业文凭,还应当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凡是国家和行业及社会可开考的各专业都要研究制订本专业学生应当参加技能考核鉴定的工种、等级、证书的要求。
6.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
(1)贯彻“积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注重实效”的校企合作原则。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发新专业和课程模块、共同实施人才项目培训、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和共同搭建学生实习就业平台,建立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机制。
(2)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学校积极与企业采取订单式、企业冠名式、教学合作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大胆尝试、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以及模块式、课题式等多种培养实施方式,允许学生采取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
(3)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专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中相关行业或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要占30%以上。专业指导委员会要定期开展活动,共同研究解决各专业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
(4)建立毕业生定期联系制度。通过定期走访毕业生和实习回访的形式了解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和人力资源需求数量、质量情况等,以便及时调整办学思路。
7.认真建立考核机制
每年末要对各二级院(系、部)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主要包括:合作企业的数量、实习到岗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签订合同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工资水平、毕业生对企业的满意率、毕业生家长的满意率、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社会培训和职业鉴定数量以及产学结合情况。
8.深入推进理论研究
要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而又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针对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股份建设实训基地、合作研发等问题和课题,采取措施,创造条件,积极建立统筹管理、具体运作的研究组织,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确立明确的研究方向,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合作建立的实验中心或实验室,设立以企业冠名的奖教、奖学金,进行深入探索,努力形成具有特点的校企合作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3]段东旭.“双融共育三结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2,(5).
[4]钟汉华.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