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栏目剧是电视节目中的后起之秀,并以其丰富的艺术元素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本文将对电视栏目剧的特点以及当下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栏目剧的发展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电视栏目剧;新媒体时代;生存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56-1
一、中国电视栏目剧的发展概况
电视栏目剧是“栏目”和“戏剧”的结合体,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电视评论、综艺栏目以及戏剧等多种元素。从收视群体来划分,栏目剧可以分全国性和地域性两种类别。从栏目剧的发端来看,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重庆卫视,成都电视台以及陕西电视台等打造的栏目剧,都加入了地域性特色,并且用方言来进行演绎,为观众呈现出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景观。栏目剧目前的播出平台也多以地方频道为主。而湖南卫视的《爱情魔方》,以及央视的普法类栏目剧则面向全国观众市场,这种栏目剧针对的是人们的某种特定需求,强调栏目的特色与差异化竞争。
二、中国电视栏目剧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新的电视节目类型出现,使栏目剧正受到来自电视业内的挑战,特别是早期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节目,以及近年来以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和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等多档风格新颖的综艺节目,使得关注电视栏目剧的观众越来越少。不仅如此,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电视的观众分流也给电视栏目剧的收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种内外双重压力的夹击下,栏目剧收视排名逐渐下滑,这也不得不让电视栏目剧开始正视自身的问题,以寻求突破现状的途径。
(一)低投入与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之间的矛盾
“投入低,产量高”是电视栏目剧的一大特点。一般电视栏目剧以周播为主,有的甚至能够保持日播的水平,可见电视栏目剧是一种能够“高产”的节目形态。如何在低投入的情况下,保证节目的质量,是当前栏目剧的症结所在。有些电视栏目剧从创作理念上就出现了偏差,误把节目的“粗糙表演”当做“本色呈现”,在降低经费的同时,也降低了制作水准。
(二)栏目剧题材狭窄,缺乏新意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许多电视栏目剧的内容仍然在家庭、情感或者罪案加栏目讨论的模式中不断循环,这类栏目剧的内容缺乏新意,题材的单一更是无法满足当下观众的口味。特别是电视观众的审美水平正不断提高,对于电视栏目的题材的丰富性有更高的诉求,某些表现较好的栏目剧也是由于无法推陈出新,且不能在栏目的艺术性上有所提升,而渐渐流失了固定收视群。由于投资水平不高,对于开拓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也是栏目剧在最开始能够吸引受众,却无法延续这种新鲜感的原因之一。
(三)新媒体对电视观众进行分流
除了栏目剧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栏目剧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相关数据表明,新媒体正在对电视观众进行分流,且分流数量有递增的趋势,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的观众在减少,甚至有的观众更愿意在电视节目播出后,从网络上寻找资源进行观看。在微博和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上传播的视频片段满足了一部分对信息碎片化有需求的观众,他们选择从别人的转发和评论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想要观看的片段。拥有灵活性和碎片化处理方式的网络视频与播放平台单一的电视栏目剧相比较,后者的劣势显而易见。
三、网络时代冲击下中国电视栏目剧的模式转变
无论是人人网还是新浪微博,视频的转发和覆盖量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优酷、爱奇艺、土豆、乐视等视频网站也开始建立起电视剧、微电影频道,比起传统的电视收视,更多的受众选择了视频网站。特别是微电影的兴起,让电视栏目剧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栏目剧的改头换面也提上了电视媒体的改革日程。
(一)拓展电视栏目剧内容的呈现方式
与电视剧相比,栏目剧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所以在改变节目的形式上也更具优势。以往的栏目剧多是以栏目分析加剧情展示的方式进行,但在栏目剧中间穿插评论的这种方式有可能破坏剧情的完整性,且无法长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针对这样的问题,一些栏目剧用“戏中戏”即情景剧加栏目剧的方式来呈现,这样或许比用生硬的评论打断观众要更温和一些。
(二)新媒体平台的推广
从播放的平台上来看,传统电视的播出平台缺乏与受众的有效互动。现代网络和社交网站的发达,为电视栏目剧的播放以及反馈提供了新的舞台,让电视栏目剧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建立起有效的双向链接机制。观众可以在一档电视栏目剧的官方网站或者官方微博上对当天播放的节目进行评论,也可以对节目的制作提出建议,而电视栏目剧的制作方也可以在网络上征集新的栏目剧选题,从而将多角度的内容放到栏目剧的创作中。
从栏目剧的兴盛到面临冲击而改变来看,电视产业已开始积极应对发展道路上带来的众多问题,更多的节目形式要经受快速消费时代的考验。技术在不断更新,而内容与形态也要紧跟改革的潮流,以适应受众多变的收视口味,这才是未来电视栏目剧的生存之道,也是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产业化发展和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沈蔚琴,祁汉忠,张腾之.电视栏目剧:一种崭新的节目形态——全国电视栏目剧研讨会综述[J].电视研究,2006,(07).[2]张步中.会诊中国电视栏目剧[J].现代传播,2006,(06).
作者简介:
张彦文,山西阳曲人,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关键词:电视栏目剧;新媒体时代;生存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56-1
一、中国电视栏目剧的发展概况
电视栏目剧是“栏目”和“戏剧”的结合体,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电视评论、综艺栏目以及戏剧等多种元素。从收视群体来划分,栏目剧可以分全国性和地域性两种类别。从栏目剧的发端来看,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重庆卫视,成都电视台以及陕西电视台等打造的栏目剧,都加入了地域性特色,并且用方言来进行演绎,为观众呈现出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景观。栏目剧目前的播出平台也多以地方频道为主。而湖南卫视的《爱情魔方》,以及央视的普法类栏目剧则面向全国观众市场,这种栏目剧针对的是人们的某种特定需求,强调栏目的特色与差异化竞争。
二、中国电视栏目剧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新的电视节目类型出现,使栏目剧正受到来自电视业内的挑战,特别是早期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节目,以及近年来以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和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等多档风格新颖的综艺节目,使得关注电视栏目剧的观众越来越少。不仅如此,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电视的观众分流也给电视栏目剧的收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种内外双重压力的夹击下,栏目剧收视排名逐渐下滑,这也不得不让电视栏目剧开始正视自身的问题,以寻求突破现状的途径。
(一)低投入与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之间的矛盾
“投入低,产量高”是电视栏目剧的一大特点。一般电视栏目剧以周播为主,有的甚至能够保持日播的水平,可见电视栏目剧是一种能够“高产”的节目形态。如何在低投入的情况下,保证节目的质量,是当前栏目剧的症结所在。有些电视栏目剧从创作理念上就出现了偏差,误把节目的“粗糙表演”当做“本色呈现”,在降低经费的同时,也降低了制作水准。
(二)栏目剧题材狭窄,缺乏新意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许多电视栏目剧的内容仍然在家庭、情感或者罪案加栏目讨论的模式中不断循环,这类栏目剧的内容缺乏新意,题材的单一更是无法满足当下观众的口味。特别是电视观众的审美水平正不断提高,对于电视栏目的题材的丰富性有更高的诉求,某些表现较好的栏目剧也是由于无法推陈出新,且不能在栏目的艺术性上有所提升,而渐渐流失了固定收视群。由于投资水平不高,对于开拓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也是栏目剧在最开始能够吸引受众,却无法延续这种新鲜感的原因之一。
(三)新媒体对电视观众进行分流
除了栏目剧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栏目剧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相关数据表明,新媒体正在对电视观众进行分流,且分流数量有递增的趋势,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的观众在减少,甚至有的观众更愿意在电视节目播出后,从网络上寻找资源进行观看。在微博和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上传播的视频片段满足了一部分对信息碎片化有需求的观众,他们选择从别人的转发和评论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想要观看的片段。拥有灵活性和碎片化处理方式的网络视频与播放平台单一的电视栏目剧相比较,后者的劣势显而易见。
三、网络时代冲击下中国电视栏目剧的模式转变
无论是人人网还是新浪微博,视频的转发和覆盖量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优酷、爱奇艺、土豆、乐视等视频网站也开始建立起电视剧、微电影频道,比起传统的电视收视,更多的受众选择了视频网站。特别是微电影的兴起,让电视栏目剧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栏目剧的改头换面也提上了电视媒体的改革日程。
(一)拓展电视栏目剧内容的呈现方式
与电视剧相比,栏目剧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所以在改变节目的形式上也更具优势。以往的栏目剧多是以栏目分析加剧情展示的方式进行,但在栏目剧中间穿插评论的这种方式有可能破坏剧情的完整性,且无法长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针对这样的问题,一些栏目剧用“戏中戏”即情景剧加栏目剧的方式来呈现,这样或许比用生硬的评论打断观众要更温和一些。
(二)新媒体平台的推广
从播放的平台上来看,传统电视的播出平台缺乏与受众的有效互动。现代网络和社交网站的发达,为电视栏目剧的播放以及反馈提供了新的舞台,让电视栏目剧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建立起有效的双向链接机制。观众可以在一档电视栏目剧的官方网站或者官方微博上对当天播放的节目进行评论,也可以对节目的制作提出建议,而电视栏目剧的制作方也可以在网络上征集新的栏目剧选题,从而将多角度的内容放到栏目剧的创作中。
从栏目剧的兴盛到面临冲击而改变来看,电视产业已开始积极应对发展道路上带来的众多问题,更多的节目形式要经受快速消费时代的考验。技术在不断更新,而内容与形态也要紧跟改革的潮流,以适应受众多变的收视口味,这才是未来电视栏目剧的生存之道,也是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产业化发展和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沈蔚琴,祁汉忠,张腾之.电视栏目剧:一种崭新的节目形态——全国电视栏目剧研讨会综述[J].电视研究,2006,(07).[2]张步中.会诊中国电视栏目剧[J].现代传播,2006,(06).
作者简介:
张彦文,山西阳曲人,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