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克多·雨果:《九三年》
维克多·雨果: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以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善于运用对比。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文章瑰丽,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绝妙的音乐性,巧妙的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作品介绍
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纳克侯爵是政敌。郭文在捕获郎特纳克侯爵之后,念及郎特纳克侯爵救了三个孩子而放走了他,因此被施以绞刑。而西穆尔在判处郭文后也自尽了。这种安排,最能体现雨果对慈悲为怀,对纯洁良心的信仰。雨果捍卫法国大革命,包括雅各宾派一系列正确政策的立场,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现出真知灼见。《九三年》以雄浑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历史面貌,是描绘法国大革命的一部史诗。
片段摘录
1.一颗卵石能阻止一块巨石滚动,一根树枝能改变一场雪崩的方向。
2.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
3.沉默往往为那些收到痛苦剧烈打击的简单心灵提供一个无以名状的庇护场所。绝望到了一定程度,就连绝望的人也无法理解。
4.让黑夜降临我们内心的东西也会留下星星。
5.我们不能在生命的长河中垂钓,却可以将对苦难的诘问化为觅渡的力量。在死亡与重生之间,我们必定得承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咬牙坚持忍受我们要受到痛苦。如果要将生命的酒杯打湿,我宁愿用自己的眼泪。
6.推理仅仅是理性,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来自人,后者来自上天。
7.历史和传奇都有同一个目的,描绘过眼烟云的人背后的永恒的人。
适用主题:苦难与人生;历史;坚强;人性;道义;矛盾……
素材延伸
斩获金棕榈大奖的《小偷家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日本东京的缝隙里,有一座破败的小屋,奶奶、爸爸、妈妈、小姨、哥哥和妹妹在这个弹丸小屋里抱团取暖。爸爸妈妈是薪水微薄的工人,小姨从事特殊行业,奶奶靠领养老金,哥哥和妹妹没钱上学。看上去艰难求生的一家都是小偷,他们互相配合放风,共同偷窃。而且妹妹是爸爸和妈妈“诱拐”来的,哥哥是爸爸妈妈在他孩提时候偷来的,爸爸妈妈还涉嫌杀人拐骗等重大罪行。但当我们谴责这一家时,却又发现,妹妹虽有亲生父母,却处在家暴和嫌弃之中,奶奶虽然有亲人,却过得和独居老人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人在乎她,关心她。是爸爸和哥哥路过,不顾家庭困难,好心地把她们带回小破屋中。就像影片的宣传:“纵然是短暂的温暖,却是一生的羁绊。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人性从来不只有善恶之分。
学生运用示例
巴尔扎克曾感叹道:“在风度和各种事情上一样,唯一不衰老的东西,是心地。”我们一辈子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因为他人的错误而耿耿于懷、念念不忘,但其实最受其害的反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我想这样的人生未免太遗憾了一点,与其在仇恨茫然中越陷越深,失去了自我,倒不如沉静自己的心灵,毕竟学会宽恕,然后忘却生活中的不如意,才是对心灵最好的解脱。
《九三年》中的郭万在被刺杀未果后,却选择原谅:“你想以国王的名义杀死我,而我以共和国的名义宽恕你。”我实在难以想象,明明有足够力量的郭万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宽恕了想要杀死自己的敌人,可正是因着他宽恕了自己心中的仇恨,才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仇恨是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唯有宽恕才能。然而现代生活让我们都太斤斤计较,心中充满了利益的交换,于是每个人的心变得越来越小,被鄙陋和丑恶填满,再也容不下任何真挚的感情,丢失了最宝贵的良知。所以我们才要开阔自己的内心,就是为了解放自己,以此来面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摩擦。这样,即使当我们遇到怨念、仇恨时,都可以以一份宽容的心情,来作为消除它们最好的良药。
——浙江省新昌中学 张圣瑜《宽恕是心灵的解脱》
帕蒂·史密斯:《只是孩子》
帕蒂·史密斯:美国摇滚女诗人、画家、艺术家,1970年代美国朋克音乐的先锋人物之一,一位撼动摇滚乐史的伟大白人女性,有着摇滚桂冠诗人称号。游走于文学、诗歌、音乐、摄影、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间,是当代美国艺术家中最为独特与非凡的一位。她的创作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和魏尔兰,以及艾伦·金斯堡等垮掉派文人的影响,具有浓浓的迷幻色彩。
作品介绍
帕蒂·史密斯凭借历经20年精心写作的《只是孩子》,斩获了当年美国书业最高奖项——国家图书奖。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神话,两个青年艺术家共同奋斗的写照,一段成名前的序曲。“为游荡在七零年纽约街头的波西米亚年轻人画一副流动的肖像,致所有恋人、艺术家和流浪汉的真挚情书。”帕蒂·史密斯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是二十世纪纽约最传奇、最美好的爱情。她以此书回忆他们共同的人生。像爱情故事一样开始,如挽歌一般结束。它是向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纽约,向它的贫与富、它的牛郎与恶棍的一次致敬。
片段摘录
1.一切通向彼此,我们成为自己。
2.不能就这么躺着,世界正在抛弃我。
3.艺术家的责任,就是在神秘的交流和创造的劳动之间寻找平衡。
4.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
5.我们交付了彼此的孤独,又用信任填补了它。
6.我们开始接受自己的双重性,接纳大相径庭的信条,接纳自身的光明与阴暗。
7.真相将在他的作品中——在艺术家有形的身体里——被发现。它不会消散。人类无法评判它。因为艺术是赞美上帝的,并终将属于上帝。
适用主题:自我;青春;奋斗;成长;陪伴;梦想……
素材延伸
《爱乐之城》中潦倒的爵士乐钢琴家遇到落魄的龙套演员,同是天涯沦落人,彼此吸引。塞巴斯蒂安坚持做复古爵士乐,却饱受白眼;米娅从法学院辍学到各个剧组面试,却处处碰壁。塞巴斯蒂安沉浸在自己的爵士乐世界中时,米娅也慢慢因为他爱上了爵士;米娅为了自己的演员梦四处奔波时,塞巴斯蒂安做了她的头号粉丝。两人相互鼓励扶持,面对理想,哪怕窘迫,也不放弃。随着两人繁忙的事业,交流越来越少,其中矛盾也开始凸显出来,最终走向分手。故事的最后,两个人再次重逢,虽然前缘难续,但都成为了最好的自己。两个独立的人格,在经历了一段时光后,都各自精彩生活。没有谁辜负了谁,谁亏欠了谁,彼此成长彼此成全。就像《只是孩子》中的两人,虽然分离但相互陪伴的日子永远不会改变。
学生运用示例
所谓成长,就像帕蒂·史密斯在《只是孩子》中说的“我们开始接受自己的双重性,接纳大相径庭的信条,接纳自身的光明与阴暗。”这需要持之以恒的汲取,日复一日的观察,坦坦荡荡的反思,最后静待心中花的开放。成长从来不是简单的荏苒代谢,而是在日渐月染中正视自己,包容他人,体察世界。
(编辑:李跃)
维克多·雨果: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以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善于运用对比。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文章瑰丽,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绝妙的音乐性,巧妙的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作品介绍
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纳克侯爵是政敌。郭文在捕获郎特纳克侯爵之后,念及郎特纳克侯爵救了三个孩子而放走了他,因此被施以绞刑。而西穆尔在判处郭文后也自尽了。这种安排,最能体现雨果对慈悲为怀,对纯洁良心的信仰。雨果捍卫法国大革命,包括雅各宾派一系列正确政策的立场,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现出真知灼见。《九三年》以雄浑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历史面貌,是描绘法国大革命的一部史诗。
片段摘录
1.一颗卵石能阻止一块巨石滚动,一根树枝能改变一场雪崩的方向。
2.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
3.沉默往往为那些收到痛苦剧烈打击的简单心灵提供一个无以名状的庇护场所。绝望到了一定程度,就连绝望的人也无法理解。
4.让黑夜降临我们内心的东西也会留下星星。
5.我们不能在生命的长河中垂钓,却可以将对苦难的诘问化为觅渡的力量。在死亡与重生之间,我们必定得承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咬牙坚持忍受我们要受到痛苦。如果要将生命的酒杯打湿,我宁愿用自己的眼泪。
6.推理仅仅是理性,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来自人,后者来自上天。
7.历史和传奇都有同一个目的,描绘过眼烟云的人背后的永恒的人。
适用主题:苦难与人生;历史;坚强;人性;道义;矛盾……
素材延伸
斩获金棕榈大奖的《小偷家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日本东京的缝隙里,有一座破败的小屋,奶奶、爸爸、妈妈、小姨、哥哥和妹妹在这个弹丸小屋里抱团取暖。爸爸妈妈是薪水微薄的工人,小姨从事特殊行业,奶奶靠领养老金,哥哥和妹妹没钱上学。看上去艰难求生的一家都是小偷,他们互相配合放风,共同偷窃。而且妹妹是爸爸和妈妈“诱拐”来的,哥哥是爸爸妈妈在他孩提时候偷来的,爸爸妈妈还涉嫌杀人拐骗等重大罪行。但当我们谴责这一家时,却又发现,妹妹虽有亲生父母,却处在家暴和嫌弃之中,奶奶虽然有亲人,却过得和独居老人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人在乎她,关心她。是爸爸和哥哥路过,不顾家庭困难,好心地把她们带回小破屋中。就像影片的宣传:“纵然是短暂的温暖,却是一生的羁绊。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人性从来不只有善恶之分。
学生运用示例
巴尔扎克曾感叹道:“在风度和各种事情上一样,唯一不衰老的东西,是心地。”我们一辈子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因为他人的错误而耿耿于懷、念念不忘,但其实最受其害的反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我想这样的人生未免太遗憾了一点,与其在仇恨茫然中越陷越深,失去了自我,倒不如沉静自己的心灵,毕竟学会宽恕,然后忘却生活中的不如意,才是对心灵最好的解脱。
《九三年》中的郭万在被刺杀未果后,却选择原谅:“你想以国王的名义杀死我,而我以共和国的名义宽恕你。”我实在难以想象,明明有足够力量的郭万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宽恕了想要杀死自己的敌人,可正是因着他宽恕了自己心中的仇恨,才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仇恨是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唯有宽恕才能。然而现代生活让我们都太斤斤计较,心中充满了利益的交换,于是每个人的心变得越来越小,被鄙陋和丑恶填满,再也容不下任何真挚的感情,丢失了最宝贵的良知。所以我们才要开阔自己的内心,就是为了解放自己,以此来面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摩擦。这样,即使当我们遇到怨念、仇恨时,都可以以一份宽容的心情,来作为消除它们最好的良药。
——浙江省新昌中学 张圣瑜《宽恕是心灵的解脱》
帕蒂·史密斯:《只是孩子》
帕蒂·史密斯:美国摇滚女诗人、画家、艺术家,1970年代美国朋克音乐的先锋人物之一,一位撼动摇滚乐史的伟大白人女性,有着摇滚桂冠诗人称号。游走于文学、诗歌、音乐、摄影、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间,是当代美国艺术家中最为独特与非凡的一位。她的创作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和魏尔兰,以及艾伦·金斯堡等垮掉派文人的影响,具有浓浓的迷幻色彩。
作品介绍
帕蒂·史密斯凭借历经20年精心写作的《只是孩子》,斩获了当年美国书业最高奖项——国家图书奖。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神话,两个青年艺术家共同奋斗的写照,一段成名前的序曲。“为游荡在七零年纽约街头的波西米亚年轻人画一副流动的肖像,致所有恋人、艺术家和流浪汉的真挚情书。”帕蒂·史密斯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是二十世纪纽约最传奇、最美好的爱情。她以此书回忆他们共同的人生。像爱情故事一样开始,如挽歌一般结束。它是向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纽约,向它的贫与富、它的牛郎与恶棍的一次致敬。
片段摘录
1.一切通向彼此,我们成为自己。
2.不能就这么躺着,世界正在抛弃我。
3.艺术家的责任,就是在神秘的交流和创造的劳动之间寻找平衡。
4.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
5.我们交付了彼此的孤独,又用信任填补了它。
6.我们开始接受自己的双重性,接纳大相径庭的信条,接纳自身的光明与阴暗。
7.真相将在他的作品中——在艺术家有形的身体里——被发现。它不会消散。人类无法评判它。因为艺术是赞美上帝的,并终将属于上帝。
适用主题:自我;青春;奋斗;成长;陪伴;梦想……
素材延伸
《爱乐之城》中潦倒的爵士乐钢琴家遇到落魄的龙套演员,同是天涯沦落人,彼此吸引。塞巴斯蒂安坚持做复古爵士乐,却饱受白眼;米娅从法学院辍学到各个剧组面试,却处处碰壁。塞巴斯蒂安沉浸在自己的爵士乐世界中时,米娅也慢慢因为他爱上了爵士;米娅为了自己的演员梦四处奔波时,塞巴斯蒂安做了她的头号粉丝。两人相互鼓励扶持,面对理想,哪怕窘迫,也不放弃。随着两人繁忙的事业,交流越来越少,其中矛盾也开始凸显出来,最终走向分手。故事的最后,两个人再次重逢,虽然前缘难续,但都成为了最好的自己。两个独立的人格,在经历了一段时光后,都各自精彩生活。没有谁辜负了谁,谁亏欠了谁,彼此成长彼此成全。就像《只是孩子》中的两人,虽然分离但相互陪伴的日子永远不会改变。
学生运用示例
所谓成长,就像帕蒂·史密斯在《只是孩子》中说的“我们开始接受自己的双重性,接纳大相径庭的信条,接纳自身的光明与阴暗。”这需要持之以恒的汲取,日复一日的观察,坦坦荡荡的反思,最后静待心中花的开放。成长从来不是简单的荏苒代谢,而是在日渐月染中正视自己,包容他人,体察世界。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