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识别真假琉璃珠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汉琉璃珠饰在中国古代琉璃珠中十分具有代表性,也最受当前古琉璃收藏者的青睐。不过,现今的收藏市场造假者层出不穷,不少人以新工艺琉璃珠冒充战汉琉璃珠饰。笔者通过多年的实战,总结出区别战汉琉璃珠饰与新工艺琉璃珠的四大原则。
  战汉琉璃珠饰的用料颜色极为有限,一般以蓝、绿色为主,常见的料色还有白、黄、赭、黑等几种。由于各地各时期配料的差异,料色会有不同,但基本组成近似。而近现代的琉璃珠用料较杂,颜色鲜亮,常见的料色就有数十种。比较而言,台湾的珠色太艳,火气十足,内地的料色不很纯净,均易分辨。
  古人讲求天人合一,讲求内敛,所以一般会将琉璃处理成半透或调成较沉稳的颜色,显得不那么轻浮。战汉时期的琉璃件用料以半透为主,多见铅钡成分。这与同期的国外玻璃成分不同,沉稳内敛,一般认为是要达到仿玉的效果。近现代的琉璃珠用料较纯,从清代开始就较多使用进口料,其化学配方与高古完全不同,鲜亮透明,追求晶莹夺目的效果。
  古今的造型工艺也有区别,应该说当时的珠饰朴素唯美,工艺是为表现形式服务的。相比而言,现在做的珠子似乎看重精致复杂,而不注重内在的张力。战汉时期的琉璃珠造型比较统一,以圆珠与扁珠为主,也有管锥、方块等形状。蜻蜓眼珠一般辅以简洁的点线纹饰,当然也有较为少见的柿蒂纹、蟠蛇纹等古典纹饰。近现代的琉璃珠造型多样,但太注重工艺与外形,一般以内花和凸起的彩色料装饰为主。
  历经数千年磨砺,就算保存再完好,终有钙化、风化、磨损等化学物理变化。但记住这些皮壳表现,应是非常自然、火气全消的状态。现在很多仿品留白色的皮作伪,您想一下,埋土里这么久,琉璃的钙化能这么白吗?战汉时期至今已数千年,琉璃珠在土中多受侵蚀,一般呈现钙化、腐蚀的麻坑与蛤蜊光等自然状态的典型皮壳。如魏晋时期的彩珠虽五彩莹润,但也显得温润有加,火气全无。而近现代的仿古琉璃一般以化学处理来模仿高古的皮壳,无论是覆盖的白皮还是通身的腐蚀,终究难以做到温婉自然。
  所以,对于高古琉璃珠饰的收藏辨伪,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地摊上那种颜色五彩斑斓的珠子,一眼就可明断;其次,无丝毫内敛,颜色过于鲜亮、浮华的也可排除;第三,外形过于夸张变形或工艺很复杂,如内外几层、内部带花朵的一般都不是老珠;最后,没有皮壳或者表层不自然的,需要特别留意。
其他文献
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中国是“东方巨龙”,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这一观念基本上被当代中国人当作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正如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曾经唱的那样:“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中,对龙的描述不胜枚举。最早记载“龙”的是甲骨文和金文。在甲骨文中,“龙”字形如巨蛇,头
期刊
此幅是余游戏之笔,好事家装潢而藏之,复请予题记,以为冰雪冱寒之时,安得有凌冬之芙蕖耶?昔唐贤王摩诘画雪中芭蕉,艺林传为美谈,予之所画亦如是尔。观者若必以理求之,则非予之意之所在矣。  芙蕖又名芙蓉,也就是荷花,荷花盛开于六月,这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金农却画了一幅雪景芙蓉,违背了基本常识,用他的话说,那是游戏之笔。不料,“游戏之笔”被一位“好事家”装潢后收藏起来了,并且还要请金农为之写题记,其动机
期刊
记得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有篇很著名的明代学者魏学所作的《核舟记》,描述的是明代天启年间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雕刻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的故事,人物栩栩如生,舟棹如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手指头那么大。  将果核雕刻成小舟是果核雕刻工艺中相当普遍的方式,而且所选用的题材几乎全是东坡居士泛舟赤
期刊
这是一组既普通又特别的老照片。说它们普通,是因为照片中的主人公,尽管从事什么工作的都有,却清一色都是寻常百姓;说它们特别,则是因为照片中的人们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打电话。用现在的话说,都在打固定电话。  虽然,现在我国拥有3亿余户的固定电话用户,平均每4人就拥有一部固定电话。但是自电话正式进入中国,也就是丹商大北电报公司1882年2月21日在其公司总部大楼上海外滩七号开办电话交换所之后,在
期刊
计量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一个王朝的建立,首先要统一计量制度,这既代表着国家的大一统,也代表着政权的巩固。  秦统一天下后,曾以诏版的形式颁令天下,以统一计量制度。历史上各地出土的青铜秦诏版,铭文极为一致,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汉时期的计量器实物资料,其数量当时就相对较少,由古代遗留至今的则更为少见。考古发掘出土的
期刊
我有半枚实寄封。所谓“半枚”,并不是将整个信封拦腰一剪(或撕)成为两半,而是只有信封的正面,没有信封的背面。也就是说,这半枚实寄封是一张相对完整的纸片。这半枚实寄封十分奇怪,引发了我的兴趣。故此,对它进行了仔细观察,并进行了一番研究。结果,让我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枚信封不是现今通用的横式信封,而是比较老的竖式信封,用大约50克至70克黄纸印制。封上字迹、框格均为红色,四周有宽宽的红边。
期刊
张庆说,起因是一根拐杖。  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根拐杖,上面刻有“康衮”二字。不理解。一天与地方文史家金杏聊天,谈到了,便多问了一句。金杏看了拐杖一眼,说,“康衮”是人名,姓葛,有弟兄三人,葛康衮是老大,下面两弟兄,分别是葛康俞和葛康素。又补了一句,三人都精通书画,造诣极深。  也没有当回事。  一晃多少年过去。  2009年,张庆出差到北京,逛书店时无意看到一本书,叫《据几曾看》,类似于书画过眼录
期刊
北海银行创建于山东抗日战争时期,其发行的北海银行纸币,曾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同样珍贵的北海银行金属货币却仿佛币海珍珠,因历史无痕而始终湮没无闻。  四大品种  北海银行金属货币全是加盖币,只有一种贰角辅币币值,目前笔者已发现四种八个版别:  第一种:北海辅币贰角 这种币是铜元的改制加盖币,为携带方便,中间打有圆孔,币的两面底板上有细密的打磨痕迹,原来铜元上的图案被清除干
期刊
如图所示,这是一方茫父对战国古玉玺的考释墨盒,规格为15.5厘米×6.3厘米×3.4厘米。底铭“三益祥”,为民国时期著名刻铜墨盒店。盒面摹刻印文为:“将渠惠玺”。茫父考释文曰:“玺出易州,道光季年为南浔顾氏所得,吴斋中丞以三代彝器易之,著之《古玉图》,后归斋尚书。以为燕将渠玺者是也。莲花盦抚并记”。在茫父考释类墨盒中,还没有如此详细介绍其出土、流传、著录且具有故事性的了。  此方墨盒的上款为:“契
期刊
久闻安徽屯溪老街,古玩商铺林立,是收藏淘宝的好去处,去年秋,终有机缘一游。老街的古玩商铺的确很多,真真假假且不论,要想遇上一样中意的物件,时至今日其实亦非易事。寻寻觅觅花了半天的辰光,不觉已走到街西头,竟一无所获。  东街尾,西街头上还剩下最后一家商铺了。店主很好客,侃侃而谈,还为你“指点江山”,大概聊得尚且投机,主人一时兴起,邀请参观他的珍品室。珍品室不大,东西摆放得也不多,中间书案上的宝笼里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