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效果的路径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fish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社会急剧变革时期,这注定了他们身上会呈现出很多个性特征。对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想行为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回归生活
  一、“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90后”大学生的成长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急剧变革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最剧烈、科技进步最迅速、人的思想观念最开放、价值观趋向最多元化的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洪流、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构成了“90后”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大背景。“90后”大学生身上注定呈现出很多个性特征。
  1.思想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浪潮,中西方文化大交融,使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在网络等现代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中国社会思想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也让部分中国人陷入了思想的混乱和迷茫。“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正是这个时代思想领域的缩影。首先,他们思想开放、思维开阔,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富于创造力。由于成长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90后”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接触的新鲜事物更多、见识更广,而且思想更开放,更追求个性、追逐标新立异;其次,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解决方式。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他们显然还是个孩子,但他们却能像成年人一样权衡利弊,讲究社会规则,寻求“双赢”。然而,这种超越年龄的成熟有时候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幼稚、肤浅的一面;再次,自信张扬、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坚持己见,使得他们很难接纳同学和老师提出的合理意见;最后,他们接受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关注国家与社会动态,但相对于“80后”,他们是更加迷茫的一代。
  2.行为特点
  “90后”大学生在行为方面也表现出一些鲜明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就是网络生活时刻相伴。“90后”大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网络,并与之一起成长。除接受传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外,他们是第一代完整接受信息教育的人。过分依赖网络,导致他们不喜欢思考,遇到问题就会习惯性地“百度”,缺乏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其次,“90后”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计划性。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导致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在上课时会无意识地拿起手机,对网络的迷恋也使得他们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作息时间混乱,生活缺乏计划性;再次,“90后”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活动更感兴趣,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最后,在人际交往行为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善于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并很少表现出羞怯与不自信;但另一方面,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相比,他们更喜欢在网络世界里表达心情和观点,更喜欢在虚拟世界里进行人际交往。因此,在现实生活中,“90后”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差。
  3.认知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也影响着这一代人的认知特征。首先,比起理性的文字来,“90后”大学生更喜欢直观的图片、动画、影像或声音的刺激。尤其是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多是漫画迷,习惯了图像搭配少量文字的图像思维,不喜欢大量深层的文字阅读;其次,在信息获取方式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跳跃化、碎片化等阅读现象,即阅读时不需要思考,通过跳跃化、碎片化的阅读方法,来满足自己更有效率地获取信息的需求;最后,“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丰富,思想也更成熟、更独立,他们希望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单向的灌输。
  4.价值取向
  首先,“90后”大学生关注社会主流思想,但价值观取向趋向多元化、复杂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年轻的“90后”大学生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个性观念等都得到了增强,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有所泛滥;其次,“90后”的价值观更为务实,注重物质生活的质量。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有明显特征。“90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对自身的需求也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据网络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90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有“明确”或“比较明确”的目标,而且他们在确立目标的时候更注重与现实联系,不好高骛远。进校之初,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从2006级学生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同志在提及新课程改革方案时,提出要努力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来看,这门课相较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强,在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根据这门课程的课程特征和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认知特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想真正成为一门深受大学生喜爱、影响大学生终身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
  二、回归生活: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效果的必由之路
  1.基础课要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
  “‘同学们都在玩微博、网络社区、贴吧,学校的德育课却仍在说教。’山西一所高校三年级学生林静说,思想品德课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学生兴味索然,‘台上苦心全力灌,台下专心开小差。’”基础课普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不是因为学生不需要书本理论,而是成长于全球化、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显得比较迷茫和困惑,在很多时候他们非常渴求得到理论指导,只是他们的思想特征和认知方式决定了他们对传统的单向灌输方法会产生逆反心理。“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接受,取决于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从现实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它言之有理。”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处于18~25岁阶段,他们会遇到一系列的人生课题,比如人生目标定位、人际交友、恋爱婚姻、择业就业、心理保健等。这些人生课题需要大学生们在生活上用心去体察、思索、实践、选择。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紧扣学生的生活现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这个角度来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需要“回归生活”。   2.基础课要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在高校所开设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明显的德育课性质,课程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上:一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三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社会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三个层次的目标统一于一个终极目的——促进学生的人生发展与完善。而学生的人生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两种基本能力,即生活的能力和生命的能力。所谓生活的能力,就是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顺利地就业、立足、成家,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平的能力;所谓生命的能力,即在师生融洽的生命交流中给学生建构一个有意义与价值的世界,让学生树立起是非、好坏、优劣、美丑等价值观,并明白人生中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等等。塔尔博士开设的《幸福课》在哈佛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学生们把他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也要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的“人生导师”,帮助学生开启追求人生幸福的大门。不少“90后”大学生存在灵魂空虚、精神颓废、价值真空、道德堕落、内心孤独等现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致力于解决学生精神世界的这些困顿,引导他们学会去感受幸福、追求幸福,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而幸福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现实感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想真正打动学生,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感受,走进学生的生命,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脱离了生活世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丧失了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最后,“回归生活”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高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问,失去了对生命的教育、对生活的关注,人如何成为人?成长于新时代的“90后”大学生身上有着很多为人称道的优质特质,但“百无禁忌”“我字当头”的作风也尤为明显,随之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的行为。德育工作者很快就会发现,在同这些有着道德失范行为的学生沟通时,社会道德准则他们都知道,书本的大道理他们也都懂,可就是在实际生活中知与行严重脱节,这就说明教师通过道德说教传递给学生的道德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主地做出道德选择,无论选择的对与错,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学生道德观念重构的过程,也是德育理论知识内化的必经途径。
  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须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大学生的生活,这已经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识。这种回归是对传统脱离生活世界、空洞理论说教教学模式的一种反思,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思想动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顿,回归生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改革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其他文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一位称职的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目前,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紧张焦虑的心理  虽然我国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仍然停留在升学
作文,是学生以观察、思维为基础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又是学生用语言和文字反映认识、表达情感的创造性尝试。然而,大多数学生都害怕作文训练,对作文感到头疼。为尽快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以读促写、以导促写、以改促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以读促写,品文章,悟写法,提高作文水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在习作
净慧法师说:“暇,有两个含意。一是指有这个时间;二是指有这个因缘。”倘若有了这个时间,又有了这个因缘,那么就可以叫做有暇的人生;如果相反,既没有这个时间,又没有这个因缘,就叫做无暇的人生。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读“暇”字:“从日,从叚。‘日’指‘时光’,‘叚’意为‘非原本的’‘ 借来的’。‘ 日’与‘叚’联合起来表示‘借来的空闲时光’。”在净慧法师看来,有暇才有学习与成长的发生。那“暇”和教育有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是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承办校,全校134个教学班中有8个是内地新疆高中班,包含16个民族在内的300多名新疆学生分布在学校四个年级中。学校以“尊重差异、融合认同、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努力促进民族团结教育。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分管校长负责,学生处主抓,教学、科研、总务等部
近年来,对江西士绅阶层的研究着眼于士绅阶层在社会及历史大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并形成了许多论著和成果。  一、江西士绅与地方社会文化事业研究  在《清代江西宾兴组织探析》及《科举会社组织与社会权势的转移——以晚清至民国江西南康宾兴会为例的分析》这两篇文章中,杨品优从嘉庆、道光年间大量兴起的由士绅主导的宾兴组织入手,揭示出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地方社会权利的博弈;邓爱红的《明清江西新建县在北京的
[摘 要] 作为奥巴马教育政策过渡团队的引领人,哈蒙德教授从独特的视角出发,阐述奥巴马总统对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承担共同责任的承诺,并对新政府教育改革计划所遵循的原则和信条进行分析。哈蒙德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特别强调提升教师素质和吸引优秀教师的立法的重要性。最后,哈蒙德教授还展望了美国教育的未来。  [关键词] 教学质量;教育政纲框架;学习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0-011.8 [
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提问设计得不当,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尴尬,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要做到课堂提问有效,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宽松气氛,抓住每个提问点  提问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
虽然笔者曾经有幸聆听了徐显明教授的“人权理念”讲座,但对人权的研究始终非我所长,可能是因为缺乏一种悲天悯人的大关怀吧。所以,《我们时代的人权》其开卷之机也并非学术,只是这本书的时评色彩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特别是《一个乡下人在城里的人权际遇》一文,让我看到了论文行文的另一种可能。  论文的主人公是“90后的德才”,是的,我没有搞错,这是我看到的第一篇有主人公的法学论文。“德才”是“东莞打工仔林崇喜”
近年来,乐视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早已从一个单纯的会员付费网站变成了战略布局出色的公司,进军影视、汽车、体育、电视等各个领域。2015年,乐视又推出了三款超级手机:乐1、乐1Pro、乐Max,引领手机行业进入硬件免费时代。没想到,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营销并没有讨好大众,反而招来骂声一片。  网友们纷纷质疑乐视手机,说好的无边框是否真的已经实现?发布会上说乐视要干掉苹果,有没有这个实力?那么多的明星
《周易》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德,是社会人共同制订并遵守的契约,它负载着人的尊严,故厚德载物。如果只盯住目标而不择手段,就会出现信任背离现象,这叫德不配位。  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强调道德是人类幸福的基础所在。“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