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有痕 思维无形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_8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式教育,指师生处于一种对话关系,通过“提问—解答”的方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从而解除困惑,启迪思维,发展能力。这里的“提问”应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直接提出,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前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把课堂由珠串成线的作用,且容易把控,因此深受老师们重视;后者却往往因为超出教师预设等原因,有意无意中被执教者所忽视。事实上,新课程所提出的“以学定教” 理念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思考、主动探究并发现、提出的问题,才是真正有效的问题。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由“句号”到“问号”——激活思维
  由疑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要把课堂教学中喜欢向学生奉送答案的句号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如何深入思考的问号式教学。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例:教学五年级分数单元时,要学生寻找大于且小于的若干个最简分数。课堂呈现出以下精彩回答:
  生1:可以先将两分数通分,和之间找不到,那就再次将分子分母同时扩大,和之间就能找到,如果想找更多的分数,用同样的方法再扩大倍数,就能找到无数个。
  生2:你的方法数字会很大,我是从分子入手,先将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得到和,它们中间就有,再同时乘3,和之间就有和,以此类推,也能找出无数个。
  生3:我觉得我的方法最简单,这两个分数比较常用,我们都知道是0.17和0.2,在这两个分数之间找到0.18、0.181、0.182、0.19、0.191……再写成分数约分就可以了。
  由此过程可见,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没有盲目的迷信、崇拜,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考虑问题、提出问题,在“肯定—否定—肯定—优化”中深刻理解。所以,敢问,不仅仅是指对教师提问,还要敢对书本挑战,敢对同学质疑,在比较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激活并拓展自己的思维。
  二、由“逗号”到“冒号”——引导思维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好问是多思的前提,但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毫无目的地乱问。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思考、提问,注意新知和旧知的联系,在思维过程中有推测、联想、想象、创造等活动,提高问题的质量。在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要问得正确、有理、独特、有新意,那种“为提问而提问,一疑就问,每题必问”不一定就是善于思考的学生。
  例:低年级课堂,教师出示一幅情境图,上面有若干只小鸭、小鸡等小动物排队做操,旁边有小河、树木、小船等事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寻找其中有用的数学信息,然后自己加以组织,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
  这时,低年级的学生就会有很多想法,但可能有一部分看似不错却与数学无关,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会去提数学问题。比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在做操?哪种小动物最多?多几只?如果这些小鸡做完操要过河回家,而每条船上只能坐4只,需要几条船?等等。在学生问完这些自己想出来的问题后,其他同学自然很有兴趣去回答,并且争着去提出数学问题,希望能难住别人,问题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
  如何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有疑处深疑,并逐步提高提问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方向及表达的方式等方面经常性地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生成。
  三、由“引号”到“省略号”——开阔思维
  问题意识的出现并非灵光乍现,而是源于长期积累。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所以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一堂回味无穷的课,除了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外,更应当能让学生带着更加高级、更加深刻的问题,怀揣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并能在课后保持解决问题的乐趣,努力寻找答案。
  例:在教学《角》时,教师就可以充当一个聆听者,让学生自主提问题:角有什么特点?角由什么组成?角可以怎么分类?生活中的角在哪里?这样一系列难度不大又贴近生活的问题让学生兴致盎然和迫切需要解疑的心理,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只要负责将这些问题整理、总结、强化即可。
  正所谓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其自主地建立知识结构。“问”是手段、是过程,“知”才是终结、是目的,要将“问”与“知”和谐统一,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体味数学的美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其他文献
相信很多老師都经历过幼儿园的开放日观摩活动、幼儿园的各项评估验收活动、幼儿园接受领导的关心慰问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孩子们在园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陌生人。幼儿游戏时要不要和来园的客人打招呼、问好?也成为了很多老师心中的困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讲文明、懂礼貌,当我们成了教育工作者,教育下一代讲文明、懂礼貌更是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我认为“在开放日有无同客人老
编者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北京市海淀区学前研修室以“区域游戏”为切入点,引领本区骨干教师运用《指南》开展关于“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解读与有效支持”的专题研修。通过基于游戏现场的系列研修,骨干教师从观念到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他们对游戏的认识、对《指南》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游戏的观察与指导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本期刊发的3篇文章《当老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成性资源 动态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资源、生成性资源。”其中,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区别于教学中的物质资源,更具生命力。提出课堂生成理论的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
孩子是纯净美好的存在、欢声笑语的源泉。平时的生活中我总能从孩子们身上获取能量,收获感动。他们是我创作音乐的灵感源泉,是我的“缪斯”!  还记得第一次创作歌曲《风》的时候,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园2个月左右的小班宝贝。他们喜欢音乐、舞蹈、大自然。在一次户外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看到秋风吹下一片片落叶,高兴地追逐着树叶奔跑,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看到此情此景,我和孩子们一起编出了一段歌谣:风儿风儿吹,树叶
案例中的幼儿园开展的绘本集市活动顺利结束后,家长和教师提出了交换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我想,绘本集市既然是孩子们的活动,他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我试图从孩子们那里找到答案。于是,我将案例中的问题抛给我所在的大班的孩子们:“在图书跳蚤市场上,你会拿一本厚书去交换一本薄书吗?为什么?”我请孩子们通过举手来表明自己的选择。全班共34名幼儿,其中30名表示不会交换,有4名幼儿表示愿意交换。  我询问
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只让学生坐而受教,而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教的法子也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即要教学合一。   ——陶行知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拼音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位计算机老师的发帖:“昨天上了五年级的一堂电脑课,内容是WORD
“右右,你知道吗?在小二班实习的这段时间,你给了我很多温暖,让我更加喜欢幼儿教师的工作。你总是对我说‘我永远永远爱你,永远和你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你,永远都不和你分开’,想我的时候就抱抱小二班吧!爱你的小青老师。”这是实习老师告别时送给女儿的,也是女儿一直珍藏的一张卡片。卡片正面印着几个卡通人物,边角已有些破损,虽然质朴,但作为教师、作为妈妈的我,每每看到这张卡片,总是满满的感动。因为这张卡片不仅
编者按:2010年11月至今,四川省直属机关实验婴儿园围绕户外活动组织难的问题,持续进行“幼儿园户外活动两小时”系列研究,包括“十二五”課题之“回归儿童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研究”和“十三五”课题之“玩转户外两小时——2~6岁儿童户外活动研究”,直至现在正在进行的“户外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支持性策略研究”,捍卫2~6岁儿童在幼儿园进行户外活动的权利,真正将户外两小时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  在实际的幼儿园
信息时代,新技术的使用日新月异,并广泛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微视频创作门槛低,互动性较强,信息传递及时、快捷,这些特点使得许多研究者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由此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突破难点……然而,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微视频尚未广泛运用于幼儿园的家园共育中。对微视频潜在的教育价值缺乏了解、支撑家园工作的微视频资源缺乏、自制微视频有困难、已运用于家园工作的微视频缺乏双向传递功能,等等,多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幼儿完整发展的有效途径。美术教育研究者对幼儿美术欣赏能力和活动的研究目前并不多,在这个领域还存在著不少争议。例如,如何看待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过程?幼儿欣赏美术作品时发生的经验是否都是美感体验?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与成人的艺术鉴赏有什么不同?如何从幼儿的发展特点出发来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如何通过美术欣赏来帮助儿童养成未来社会所需的公民素养?结合分析前文赵良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