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脊壮族丧葬仪式中的鬼魂观念

来源 :哲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starsea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许多人将丧葬仪式中的鬼魂观念视作“封建迷信”,一概加以否定。广西龙脊壮人却因为鬼魂观念的存在,依然保留着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土葬习俗和丧葬仪式。鬼魂观念已成为龙脊壮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广西龙脊壮族丧葬仪式的分析,可以探讨其中浓厚的鬼魂观念的产生、存在方式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龙脊壮族;丧葬仪式;鬼魂观念;安魂;禁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3-0055-07
  
  龙脊古壮寨隶属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历史悠久,居住着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其中以壮族为主,此外还有少数汉族人因通婚或是做生意而定居于此。龙脊壮族先民最早从广西宜州一带迁徙而来,开创了龙脊梯田的历史。在古老的文化背景下,当地还保留着一种传统的土葬习俗以及相关的丧葬仪式,而且在仪式中还处处透出浓厚的鬼魂观念。本文以当地丧葬仪式为切入点去关注鬼魂观念,就其形象和存在方式在当地人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当地人如何处理生者与鬼魂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1.丧葬仪式程序
  
  死,是人生的终点。丧葬仪式历来被龙脊壮族视作对死者生前劳动的赞颂和告慰,尽可能地办得隆重、体面,并已形成一套较完整、固定的程序。人们严格地按照这个程序来筹备丧事,前后要为亡者举行多种仪式,历时将近一个月。
  龙脊壮族的丧葬仪式程序如下:
  房族会议:当一个人生命垂危时,其家人立即通知近亲和房族集聚家中,商讨如何处理后事。
  报丧:人一旦咽气,其家人立即安排报丧人,鸣三声炮以告知其他村人。报丧人不管白天黑夜,无论道路远近,都要即时出发去报丧,特别要先通知舅家人。
  移床:把亡者由卧室移到堂屋。一般由年长者抬出,放在铺有一条旧毯子的稻草席上。亡者子女要在手上戴麻绳,直到烂掉,据说这样可以防止被鬼魂惊吓。
  沐浴:用药水(解秽水)由上至下为亡者洗七遍,同时还包括剪指甲(男性要修胡须),通常由同性年长者来帮忙。为亡者穿寿衣时,要求男五衣三裤,女七衣三裤,并穿上新布鞋,较之日常所穿的鞋简单而底薄。为亡者穿戴整齐后,用纸将其面部盖住,以使其不再留恋人间,安心离去;同时也意味着生者不忍目睹亡者面容而为之。
  入殓:先用檀香将灵柩熏过,在底部铺上亲友送来的新毯子,再把亡者抬进灵柩。一般要等到舅家人到齐后才可将亡者入殓,如果舅家人因路远而未能在入殓时辰赶到,也必须将亡者先入殓。入殓后再盖上孝被,并在灵柩空余处塞上亡者生前未穿的新衣或是较好的衣服。亡者不能放入灵柩的旧衣服要在下葬后全部烧毁,如果子孙要留作纪念,可以让师公作法祛除衣服的秽气之后收藏。如果亡者父母健在或有一方健在,就要在其头上戴一块孝布,以示对长辈尽孝。盖棺之后还要用一块红毯子将灵柩罩住,这样能够起到驱邪的作用。
  停殓:将亡者入殓后,在堂屋的左侧摆两张高桌,支架灵柩,并按亡者的脚朝外,头朝内的方向摆放灵柩。祭品放在灵柩脚部一端的桌上,暗指亡者如果需要食物,就可以直接坐起来拿。同时要在祭桌上摆一座灵屋①,以示亡者灵魂有所居。停殓时间不能少于三天,通常为二十天。
  打道场:人一旦失去呼吸,就被认为其灵魂即刻脱离肉体,变成飘荡不定的鬼魂,必须通过打道场对其进行超度,鬼魂才能顺利到达祖先的居住地,即天堂。打道场通常在下葬前三天开始,整个过程以安置亡魂为中心,分为招魂、解冤、破地狱、超度四个阶段。
  招魂:道场四周挂出“八仙过海”“四大元帅”②、祖师表、观音老母、如来佛和十八罗汉的画像,以协助超度亡魂。棺盖上置放十三盏油灯,摆成两列,如果亡者为男性则左七右六,为女性则左六右七。灵柩下摆十碗米,上插寿香③,油香④各一根。之后,由师公引“孝子”(亡者子女或直系晚辈)绕棺十一圈。
  打道场的第一天,孝子要戴上孝布,从头垂至膝盖处,跟随在师公一侧。师公起鼓请回亡魂,面朝佛像诵经。这表示生者不忍心亡者离去,因而祈求鬼神帮助,希望亡者灵魂能从幽阴处回到身体上来。如果亡者不能醒过来,才助其超度,为其三魂七魄指引到阴间的路径。在打道场的过程中,师公敲锣打鼓、吹笛、吹螺号,把吹、打、诵、唱、舞相结合。这一过程也称为“启请疏”。
  解冤:次日晨,师公要为亡者解除生前所结下的冤仇和不顺,开通东、南、西、北和中央的五方之路,确保鬼魂能顺利到达阴间。午后则念诵《地藏经》,焚烧写有亡者生卒年月、年龄的“神发表文”,以告知天人将有新魂至。此外,亡者若为男性,还要为其念《观音经》,为女性则要念《血盆经》等十几种经文。
  破地狱:在打道场的过程中,破地狱一节最复杂,在第三天早上进行。师公先选择一块宽敞空地,用十八碗米在空地上摆出一个“先天八卦”阵,一碗米象征一层地狱。如图(一个圈代表一碗米):
  


  师公带着孝子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从左边走:东进西出,北进南出;再从右边走:西进东出,南进北出;北进南出,西进东出;南进北出,东进西出;最后,从左东西进,到右北南出;从右西东进,到左南北出。按这样的顺序走六遍,即用走八卦的方式引导亡魂冲破十八层地狱的限制,升入天堂。在这个过程中,师公和孝子要始终赤脚走地狱,无论天寒地冻,还是炎热酷暑,都不能够有任何怨言,否则被认为对亡者不敬。笔者曾经历一次冬日葬礼,道场设在一个草地上,虽然天气异常寒冷,孝子双脚被冻得通红,但踩在草地上时依然神情自若。
  超度:走过了十八层地狱,接下来要超度亡魂。此前已在两个八卦前方用一床旧草席搭成一个小屋,内倒置一个木盆,此喻为地狱通向天堂之门。师公最后将木盆击破,表示将鬼魂度至天堂,永远阴阳两隔,阻止其返家骚扰。
  家祭:打道场的第二天下午,亲属皆来吊唁、上香,之后便与师公、孝子及房族一起到土地庙祭拜,告知庙王①将有新魂至。同时事主家要给前来吊唁的外家及旁系亲属、房族发孝布,并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孝布的质量和数量。外家来时,亡者子女必须跪拜在堂屋门口迎接,等到外家人扶起后方可起身,以示对外家的感谢。跪拜外家为亡者赢得了尊重,表示子女对亡者的孝敬和对外家人的感恩。
  当晚行家祭。由当地祭司②主持,并由他或熟悉家祭程序的老者来念诵祭文。亡者长子或长女跪在灵柩前,其余子女及直系晚辈亲属也要跪拜聆听。祭文有亡者子女写的,也有其他直系晚辈亲属写的,表达了生者对亡者的赞颂和对其无福享受美好生活的遗憾。祭司将念唱结合,语速缓慢,语气哀婉幽怨,无人不为此感动泪流。随后便上祭各种瓜果、米、饭、糖、香和纸等,一应俱全,表达生者希望亡者在天堂也能丰衣足食的心愿。外家带来的祭品一般除以上物品外,还有一头生猪,一座钱屋,也称“金库”③,两个木制龙烛④,二十四碟“二十四孝”模型⑤,以及数块写有挽词的挽幛。此外,孝子还要请一支唢呐队来吹奏哀乐,起到驱邪、“暖屋”的作用,否则亡者会被人认为生前不受人尊敬和爱戴,或是其子女不够孝顺,令其死后凄凉。
  家祭结束后,由师公掷“阴阳卦”来卜凶吉。卦用两块黄杨木制成牛角状,正面削平并刻有八卦图,也称“先天八卦”,代表生者;反面光滑,代表亡者。师公先把亡者的亲人都一一呈报,然后掷卦。两卦如皆为正面,则象征后人将会一切顺利;如同为反面,则代表生者能够将亡者送上天堂;如一正一反则为“保卦”,说明亡者愿意保佑后人。掷卦的过程中,亡者的每一个亲人,都必须得到一个“保卦”方能通过,否则,师公必须通过与亡者进行长时间“对话”,尽一切办法来说服其“答应”保佑后人,家人方能安心。
  破土:即挖掘坟墓。一般要用酒肉去请村里有名望的男性老者来帮忙。先请地理先生用罗盘选好墓地的方位,要求背山向水、视野开阔,亡者与墓地的五行不能相克;动土日期不犯后人、香火,同时要有利于亡者,使生者亡者的五行能够相生相合。确定时辰后,以酒肉茶饭祭祀,才能动工。
  移柩:出殡当天,选定时辰,将灵柩移出门外,灵柩多被放在三岔路口或空地上。移柩出门时,亡者子女要哭丧。女性近亲也会陪哭,既表示对亡者子女的怜悯,也表示对亡者的不舍。当抬棺人齐声喊出“一、二、三、哇!”的时候,人们都要朝地上吐口水,据说鬼魂害怕人的口水,这样可以祛除邪气,并表示狠下决心让亡者离去。
  路祭:出殡前,在路边设物供祭,称为“吃新饭”,即“分离饭”。同家祭相似,有时省略读祭文。
  出殡:路祭结束后,亲属再次围棺哭丧,亡者子女更要唱哭,否则被认为不孝。抬棺人则立即将事先准备好的稻草扭成粗草绳,并强行拨开众人,将灵柩抬下,掀翻桌子,用粗草绳捆好灵柩后,再用约五米长的白布绑在灵柩的前部,由一人执着引路。送葬队伍按以下顺序行进:鸣炮者-花圈-挽幛-孝子-唢呐队-灵柩,最后还有一人负责给孝子孝孙及其他戴孝者每人发一支香跟随。除了抬棺者和师公等帮忙下葬的人外,其他人特别是女性必须中途返回,不能靠近墓地,并且不能回头看,表示生者和死者从此阴阳两隔,以防亡者留恋而返家。
  下葬:下葬前,先由师公“写地书”。“地书”相当于一个永久的地契,在上面写明亡者的姓名、墓地名,说明此前该地为谁所有,此后尽归亡者。之后杀一只鸡丢入墓穴中,待鸡跑出来(如鸡死则由人捡出,并无大的讲究)后就烧“地书”,以示此地已定为亡者之居。灵柩被抬进墓穴前,孝子要先往墓穴内洒上一些土,下葬后再由众人添土深葬,并按照事先选定的方向定置石碑。之后,再进行一番祭奠,以告亡者从此安心于此,不要再返家。
  烧化、扶斗、安灵:下葬后,师公返回,将亡者所有的物品烧化。但是,灵屋依然要留在家中两三年,如果亡者为男性,灵屋留在家中的时间要经历两个社日①,为女性则要留三个社日。此过程为安灵期。三日后,师公及亡者家人还要去墓地修墓,确保其稳固,并以羊或鸭进行祭祀,让亡者能够入土为安,称为“扶斗”。安灵期间,家人饭前要在灵屋前面摆上茶、酒、饭、菜祭奠。如果逢节日和有重要事情,还要到村庙中杀鸡或鸭进行祭奠,以安定亡者的灵魂。安灵期结束后,由长子召回亲属,以羊或鸭再行祭祀,焚化灵屋。
  
  2.丧葬仪式中的鬼魂观念
  
  在龙脊壮人的宗教观念里,鬼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是壮族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壮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1鬼魂观念的产生
  龙脊壮人认为,所有死亡的人最后都会变成鬼,鬼就是这些肉体已不存在的死亡者的“灵魂”体现,壮语称之为“faη2”。同时,许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事物都有可能成为鬼,或是带有鬼的色彩。它充斥着人们的头脑,渗透到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地,如果有人遭遇不测,或是突然病倒、意外受伤,或是家中突然出现一条蛇,无故死了一头猪等等,常被认为是因为鬼不满其生活,故意作祟,索取祭品。这些现象都被视为一种不祥的预兆,人们往往会提高警惕,凡事小心翼翼。还有人去找当地的风水先生,询问是否会有什么变故即将发生,以便提前做好预防的准备。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人们希望通过祭祀来“贿赂”鬼魂,避免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不幸。
  人一旦失去了生命,其变成的鬼魂也就不能归入人的范畴。因此,在壮语中也称鬼为“毒妨”,其量词“毒”音为“du2”,与动物量词的“只”相同。龙脊壮人将刚死亡的鬼魂视作野鬼加以防范,认为其并没有具备死者生前的素养而被降级。因此,要通过招魂、解冤、超度等形式来使野鬼脱离漂泊,进入祖先灵地,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鬼,即祖先,从而佑护子孙后代及家业兴旺。如未安定好鬼魂,家里一旦出现不顺,即是鬼魂发怒,必须通过各种仪式解除;而为非作歹或不孝者也将遭到惩罚。至今在龙脊,仍有广泛的鬼魂信众,特别是老一辈人,在后代幼年时期便以鬼魂观念来教育,以使他们不犯禁忌,家族平安,丧葬仪式更是如此。因此,鬼魂观念构成了龙脊壮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鬼魂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壮族先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把自然现象人格化、社会化的结果。同时,对于丧葬仪式中的许多现象,科学界仍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使人们对鬼魂观念的信仰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11]
  2.2 鬼魂的形象
  那么鬼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呢?龙脊壮人将鬼魂看作是一个“隐形存在”,并根据亡者生前的所作所为将其分为恶鬼和善鬼。善鬼多指正常死亡的祖先鬼魂。它们永远保持生前的面容,慈眉善目、严肃庄重,并时刻关注后人的言行,不让恶鬼侵犯后人。而恶鬼多指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即野鬼。它们常被描述成奇形怪状的恐怖形象:面目狰狞、披头散发,常掩面而泣,或手舞足蹈、飘忽不定,经常作祟于人。恶鬼通常有吊死鬼、饿死鬼、溺死鬼等,名目繁多。它们会出现在生活的阴晦黑暗处,并影响人们的生活。
  在丧葬仪式中,除了以上两种鬼以外,还有新亡者的鬼魂,它仍然保持临死前的形象,在完成超度之前,它的去向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超度意味着一种解脱。如果亡者死前形象很丑陋,那么超度以后,它就可以进入祖先灵地,得到解脱,也将会变成善鬼的形象;如果超度过程中出现失误,则其可能会变成恶鬼,必须在日后通过祭祀,重新引其超度。因此,祖先的鬼魂除了要保佑生者平安外,还要为新亡者指引到祖先灵地的路,防止恶鬼引诱、骚扰。在丧葬仪式中,人们很注重处理这三种鬼之间的关系:既要祈求祖先鬼魂的佑护,又要以祭品“贿赂”、讨好恶鬼,才能让新亡者的鬼魂到达天堂,保持生前的美好形象,成为善鬼,让后人世代祭奠。
  2.3 鬼魂的存在方式
  鬼魂是一种幻想出来的形象,用肉眼无法看见,龙脊壮人认为,人乃至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灵魂与人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并且善良的鬼魂在得到安定后就进入祖先灵地,共同保佑子孙后代,而恶鬼则会四处漂泊,作祟于弱者,甚至附于其身。因此,龙脊壮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死后要在灵堂前上三炷香,表示送走三魂,超度亡灵。
  龙脊壮人认为,一个健康的人是以下三个层面的结合:一是肉体性存在,即人的身体;二是作为社会关系结点的社会性存在;三是人的精神—灵魂[6]。丧葬仪式的基本内容便是分别安置已经分离的肉体、灵魂与社会之体,使它们各得其所,各归其位转引自[6]。人们依照现实生活中的吊脚楼为亡魂建造灵屋,意即灵魂所居住的地方,而用有字的牌位作为社会性存在象征。灵柩、灵屋与牌位三者分别象征亡者的身体、灵魂与社会之体三个方面。死亡使这三者暂时分离,而“破地狱”则是对这三者的重构。可见,“人的灵魂是由一而三,再由三而一,是多位一体的,这三魂七魄统摄于一个主体——自我。”[7]因此,鬼魂始终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观念中。
  
  3.龙脊壮人对生者与鬼魂关系的处理
  
  正因为人们认为鬼随时都在暗处观察生者,并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思想,所以一旦遭遇挫折,往往会将逆转的希望寄托在鬼魂身上,以求解脱,获得佑护。因此,人的思想中有对死(鬼魂)的恐惧,同时又怀有一种期待,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关系。为了处理好这一矛盾,龙脊壮人对生者与鬼魂关系的处理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安魂,二是对鬼形成禁忌。
  3.1 安魂
  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体现了“招魂-祭魂-引魂-度魂”的安魂模式。为了让鬼魂能顺利到达天堂,让生者得到亡者的赐福,龙脊壮人不惜代价地举行丧葬仪式,以安定亡魂来换取后人的平安,体现了对鬼魂尊敬和讨好的心理。
  人们认为,人死后即变为鬼魂,并且有善恶之分。在人间作祟的恶鬼,是由于其生活未能得到满足、快乐所致,因此必须把它们召回,好言好语劝说,用供祭的办法来使作恶的鬼魂满意,并为它们指引回天之路,使其能够顺利找到在天堂的位置,有所归宿,方能完成超度。由于鬼魂与人杂居,因此,对于恶鬼除采取讨好的办法外,还要用具有避邪作用的物品来驱除,如麻绳或红色物品;对于善鬼,人们通常采取亲近和依赖态度,遇到重要事情都事先向善鬼问卜,在得到善鬼的允许后方可行动,如掷阴阳卦就是通过与鬼魂的“对话”,想方设法安定其心理,才能有求于它。而祭祀过程中的祭品齐备也是为了满足亡者的要求,使其能稳定地在天堂生活。丧葬仪式中的家祭目的是讨好鬼魂,让它能够得到如阳间一样的待遇,甚至比生前过得更好。亡者生前无法得到的东西,子女会在其死后不惜一切代价让丧礼办得隆重,以表示补偿。因此,家祭的规模,祭礼的数量成为衡量子女孝心以及亡者生前所受尊敬的一个重要标准。此外,选择墓地也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免触犯鬼魂。这些都表明只有安定鬼魂,阴阳互不相犯,才能确保后人的平安。
  3.2 对鬼的禁忌
  在龙脊壮族程序繁琐严格的丧葬仪式中,鬼魂观念贯穿始终并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人们将鬼魂顺利超度到天堂后,此前的紧张情绪暂时得到缓解。但是为了确保后人平安,他们还形成了多种禁忌。
  龙脊丧葬仪式中的种种禁忌,来源于人们的“不洁”观念、尚美向善和祖先崇拜的心理。如孕妇和幼儿不能靠近灵柩和墓地,也不能到师公作法的地方,因为亡者被视为不洁的事物,而孕妇和幼儿本身缺乏足够的抵抗鬼魂的能力。如果不小心看见或靠近灵柩、墓地,孕妇可能会流产,幼儿则可能会生病。要想禳除邪气,只能立即吐口水,或是咒骂几句,也可以在事后请师公念咒、祭祀,才能挽救。又如师公忌食狗肉,因为在龙脊人的观念中,狗是善良、忠诚、有灵性的动物,在丧期食狗肉是违背良心的表现。再如,丧葬期禁止穿艳丽的服装,禁止举行娱乐活动,家中有丧事的人也不允许参加他人的喜宴。人们认为丧葬期间要保持虔诚的哀悼之心,违忌是对亡者的不敬,同时会把邪气带到他人家中,冲淡了喜事气氛,甚至还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戴白头巾,也不能竖插筷子,因为只有在丧礼中才会这样做,如果无意中犯了这个禁忌,即意味着有人将要去世。因此,如果违禁而触犯祖先,那么新亡者将无法进入祖先灵地,反而回家作祟于人,将会使人的心理产生一种长期性的恐惧和不安。
  为了使亡者到达祖先灵地与祖先团聚后,转化为能够佑护子孙的祖先之灵,龙脊壮人为其举行各种祭祀与超度仪式,并以钱财物品相送,指点亡者如何到达祖先灵地,从而使其获得赐福后嗣的神力。当然,这里多指正常死亡者才能进入祖先灵地,非正常死亡者则归入恶鬼的范畴,并通过祭仪将亡者与家庭的一切联系切断。如果逝去的长辈生前没有得到后辈的照料与尊重,那么即使其魂已被送回祖先灵地,也仍会回来作祟于生者。因此,为了求得生者的平安,龙脊壮人特别是老一辈人很注重丧葬仪式的程序,禁止违忌,一旦违背则想法补救。
  “如果对禁忌的触犯能够以补偿或赎罪的方式加以解决,或者放弃某些所有物或自由,那么它本身已证明了对禁忌的实行早已占了便宜。因此,在禁忌的仪式中补偿似乎占了比净化(一种解除禁忌的仪式)更重要的地位。”[4](P38)如果要获得祖先鬼魂的宽恕与原谅,就必须通过敬献丰厚的祭品,请师公作法,解除生者与逝者的芥蒂,以重新获得祖先之灵的佑护。家祭、路祭以及其他各类大小祭祀的目的即在于先对鬼魂“施贿”,以使不小心违忌时能降低“罪责”。
  
  4.鬼魂观念对龙脊壮人生活的直接影响
  
  由于人们长期受鬼魂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对鬼魂形成一种依赖,只能通过物质“施贿”和“精神寄托”来使自身恐惧得到释放。在未找到其他解脱方式之前,他们只有依循传统的丧葬仪式。由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在万物有灵与祖先崇拜观念的支配下,龙脊壮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丧仪和土葬习俗,并且使之成为一项民间制度而推行,一旦成定制,就不允许人们随意违反。随着社会的发展,鬼魂观念对龙脊壮人生活的直接影响日益明显。
  调查中发现,龙脊壮族的丧葬仪式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经济上的浪费。一场丧葬仪式前后约占一个月的时间,要准备多达两三百人的伙食,需要动用的人力达百余人,招待来宾、购买祭祀物品及前期准备工作等,至少要花费一万元以上,较富有的家庭为了体面更是不惜财力。有些当事者因此而变得负债累累,数年都还不清。一些思想较开放的年轻一辈试图改革丧葬仪式,以减少其中严重的浪费现象,但鉴于老一辈的反对和阻止,以及多数人观念中早已形成的祖先崇拜和禁忌观念,惧怕因自己的违忌而惊动鬼魂,遭遇不测,同时担心族人或村人的闲言碎语,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成为改革第一人。其次是导致迷信观念的形成。土葬之俗由来已久,特别是老一辈人更是希望在死后能够享有传统的丧葬仪式,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个体的完整,灵魂才能追随祖宗之灵。因此,万物有灵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对鬼魂形成一种迷信心理,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系列的禁忌,固守传统丧葬仪式不肯改变,因为违反禁忌就是对祖先和亡者的不敬。再次,鬼魂观念不仅在老辈人的心理根深蒂固,在一些年轻后辈观念中也同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后辈人在年幼时期,老辈人为了避免他们触犯禁忌而对他们灌输了鬼魂观念。尽管科学文化宣传和学习之风已吹到村寨,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让这里的丧葬仪式“与时俱进”。
  
  5.结语
  
  综上所述,龙脊壮族丧葬仪式中的鬼魂观念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并受到客观环境、万物有灵观以及祖先崇拜、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促使当地形成了厚葬之风俗。鬼魂观念的产生,是由于龙脊壮族先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把自然现象人格化、社会化的结果。因此,鬼被视为一种“隐形存在”,人们根据亡者生前的所作所为来区分鬼的善恶和形象。龙脊壮人认为,鬼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了处理好生者和亡者鬼魂之间的关系,人们在丧葬仪式中通过安魂和形成禁忌的方式来讨好鬼魂,以此解除两者之间的芥蒂,求得生者的平安。不可否认,这种鬼魂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的孝道观念,但其中的陋俗不少,要大力革除,并弘扬丧葬仪式中的优良习俗。
  
  [参考文献]
  [1]覃德清.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M].南宁:广 西人民出版社,2006:220-238.
  [2]周苏平.中国古代丧葬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1-55.
  [3]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壮族社会历史调查[R].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129-139.
  [4]文良文化译,【奥】弗洛伊德著.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8-80.
  [5]黄现璠.壮族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706-741.
  [6]郭立新.荣耀的背后:广西龙背壮族丧葬仪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7]韦克游.壮族原始宗教意识结构的哲学阐释[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8]覃圣敏.广西壮族的丧葬习俗[J].广西民族研究,1989(4).
  [9]李慧.壮族祖先崇拜研究[J].河池学院报,2007(12).
  [10]武抒祖.远古心灵的一面镜子——甘肃会宁境内丧葬仪式的重要文化心理探源[J].安徽文学, 2006(8).
  [11]黄世杰.桂西壮族鬼魂观念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责编 雷艳]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聋校语文教育,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在聋校语文教育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重视语文知识的教育;重视道德品质教育;重视美的教育。  [关键词]聋校;语文;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8-0005-03    现代化的关键,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又与具有高度的文化素质密不可分。搞好语文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每
[摘要]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大众化教育、复合型教育和精英教育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也应该多样化,从而才能有效地支持和服务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任务。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8-0007-04    改革开放30年来,为了适应新
[摘 要]在当下经济和文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语境下,本文从总体上把握平面设计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脉络,尽量引用最新研究资料和文献,关注国内外最新的设计语言的发展和应用,着重探究和总结民族化风格在书籍设计中的语言表现和规律,力图以较新的观察角度审视和研究课题对象,实现理论创新的目的,并进而指导实际应用。本文主要运用概念内涵阐述—要素剖析—总论归纳的论证手法,不断地对比论证和展开剖析,逐步地对研究课题进行深入
文章考证了药食两用之品花椒中的花椒素,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得出花椒素所指代的不同物质,辨析了花椒素名称的混用情况。并依据天然化合物的命名及其俗名的命名原则、天然调味品
[摘要] 宋乾道八年,四十八岁的陆游曾赴汉中参与军务,尽管只有短短的八个月时间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本文就陆游这一时期的经历,分析其对陆游爱国诗篇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陆游;汉中;抗金;诗篇创作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4-0041-02    宋乾道八年(1172)三月至十一月,四十八岁的陆游赴汉中参与军务。陆游在汉中虽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