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为少年儿童的主要任务无疑就是学习,然而许多老师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不知学习呀?给他小贴画、夸他几名句也没用。这种现象恰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促使我们去探索学生不爱学习的动机、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进而开展学习心理辅导,最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学习动机;学习内驱力;学习期望
近年来,学校心理辅导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热點之一。它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四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就“学习辅导”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的认定
根据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惯、状况如何,无疑对学生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牵动着家长、教师的心。然而在学生的情绪情感世界里,许多心理问题源于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大任务之一。学习辅导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通过辅导,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要使学生“乐学”就要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产生于学习需要。但学习需要不等于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有学习需要,但没有学习行为,几乎100%的学生有学习需要,表示“我得学习”、“应该好好学习”,但有近乎1/3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学习动机,他们“想到学习就烦”、“手里捧着课本就是不想看”。只有通过诱因将学习需要转化为动机,才能产生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 学习期望
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二) 学习内驱力
学习内驱力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平衡状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驱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有三方面: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以求知作为目标,以了解、理解要解决的知识为目的的求知欲望。这种内驱力不是指向各种奖励而是指向学习任务。它最大的特点也是优势在于: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内驱性。许多文学家是这样回忆他们的老师的:“感谢老师使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直接指向文学本身,因而能够执着追求、有所成就。我们认为,认知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富生命力的,也是我们进行学习动机辅导中最具潜力的一部分。认知内驱力主要包括好奇心与求知欲两个因素。好奇心是认知内驱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而通常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心就会导致对某事物的探究,从而产生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则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学生为了获得在学校中的一定地位而使自己有一个相应的学习成绩或能力特长而努力学习。而这种自我提高内驱力源于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高尚的心理品质,它能促使学习者愿意付出相当的努力而“为自己争口气”,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得到长者们的赞许或许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它源于外界的刺激:即长者的赞许或许可。附属内驱力的产生比较容易,但欠缺持久性与稳定性。
二、调查统计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上述三种动机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但其比重因个性、心理特征、年龄、性别、家庭影响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曾对本校低、中段各取一个年级,分别是二、四年级的32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三种动机在学生身上的作用、程度及原因。通过问卷,将喜欢××学科并自愿付出努力学习该学科的学生作为最终调查样本,获得以下数据:
根据数据显示,不难发现:
(一)随着年龄增长,附属内驱力逐步减弱,认知内驱力逐步加强,而自我提高内驱力变化不很明显;
(二)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小学生中占主导地位,而自我提高内驱力相对作用不明显;
(三)语数学习动机主要是附属内驱力,而音乐、体育学习动机主要是认知内驱力。很容易想到这是由于家长、老师、社会成员对“主”、“副”学科的认识程度不同造成。可见,长者的态度对学生学习动机有较大影响。
三、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不同类型学习动机开展学习辅导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要从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方面入手,但认知内驱力的激发是小学生的重点目标
由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产生的动机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甚至可以促使一个人终身为之奋斗。很多成功人士的成材之路都是处于对某个科目的兴趣,进而付出不懈的努力才会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求知过程充满了愉悦、快乐和满足,而不象考大学那样,载满了艰辛与压力。许多学生表示,一旦对某知识产生兴趣,就算长者没有表扬甚至加以阻拦,他(她)也会想方设法采取学习行为,而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知道,好奇心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有的。可是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由“问号”成为“句号”的遗憾,就是我们没有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后果,对于学生可贵的好奇心,我们千万不能以现实价值观来评价“学这有什么用,能当饭吃”、“看这有什么用,能考上大学吗?”殊不知,好奇心是一种内在的巨大潜力。有时,还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人们都想了解新事物,取得新经验,但如果某种东西过于新奇,对它一无所知时,反而引不起兴趣,或者觉得有些惴惴不安。如果是与以前的东西有些不同,但有足够的资料和经验来了解它时,求知欲就会增加了。因此我们要通过让学生们实际获得经验来启发兴趣,依靠各种视听教材,给予间接经验,或者提供资料,说明它与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来促使学生求知欲的产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要正确看待附属内驱力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附属内驱力的重要地位,它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许多学生都直言不讳:我认真写作业就是为了明天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我数学考100分,妈妈就会奖励我一本书。儿童对长者的附属感使他们需要得到长者的赞许,往往一朵小红花、一句话、甚至一個眼神都能对学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附属内驱力的激发被看作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极有效的方式。但附属内驱力的作用是即时、不持久的,它是一种刺激→反应→行为的过程。一旦外界刺激消失,动机也随之消失。教师不可能随时关注某一个学生的情况,给予及时的赞许,尤其是将来走上社会,想要靠附属内驱力来促进个人学习,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从学生自身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自身能力提高、独立性的增强,他们对长者的附属感减弱,附属内驱力的功能也随之萎缩了。一些高年级学生表示不再像过去那样期盼教师的表扬,甚至有个别学生开始觉得“受到老师的表扬反而不自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使用附属内驱力。低年级可以适当的采用激发附属内驱力,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增强应向认知内驱力转化,进而取代附属内驱力,并有效地向自我提高内驱力发展,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
(三)自我提高内驱力虽然在小学生身上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但它却又是最具现实意义的
现在的社会尚处于“生存阶段”,个体的学习需要应与社会价值取得一致,应当鼓励学生为了适应社会,在社会中取得一定地位而努力学习。随着四川地震的事件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生命,关注小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为此,要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就要维护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自己能对自己负责”,实现“自我的意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学习内容自选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与练习的内容,学生感觉到这是自己挑选的,学习起来就很积极,比如开展心理选修课。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参加从而弥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
2、效果自我评定法,师生共同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再让学生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3、习题自编法,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编制一些难题,然后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解,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4、小先生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同学,既满足了学生爱张扬的心理特点,又激发其他学生学习兴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活跃了课堂,效果会很好。
(四)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影响很大,特别是在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激发方面作用较明显
因此,家长与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科学的学习观,要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考虑孩子的认知心理规律,有的放矢对孩子进行教育,作好引导,不要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在家庭中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孩子独立学习的空间,丰富孩子的眼界,让孩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使其形成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学习学惯。
参考文献
郭德俊 《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学习动机;学习内驱力;学习期望
近年来,学校心理辅导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热點之一。它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四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就“学习辅导”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的认定
根据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惯、状况如何,无疑对学生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牵动着家长、教师的心。然而在学生的情绪情感世界里,许多心理问题源于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大任务之一。学习辅导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通过辅导,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要使学生“乐学”就要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产生于学习需要。但学习需要不等于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有学习需要,但没有学习行为,几乎100%的学生有学习需要,表示“我得学习”、“应该好好学习”,但有近乎1/3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学习动机,他们“想到学习就烦”、“手里捧着课本就是不想看”。只有通过诱因将学习需要转化为动机,才能产生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 学习期望
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二) 学习内驱力
学习内驱力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平衡状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驱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有三方面: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以求知作为目标,以了解、理解要解决的知识为目的的求知欲望。这种内驱力不是指向各种奖励而是指向学习任务。它最大的特点也是优势在于: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内驱性。许多文学家是这样回忆他们的老师的:“感谢老师使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直接指向文学本身,因而能够执着追求、有所成就。我们认为,认知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富生命力的,也是我们进行学习动机辅导中最具潜力的一部分。认知内驱力主要包括好奇心与求知欲两个因素。好奇心是认知内驱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而通常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心就会导致对某事物的探究,从而产生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则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学生为了获得在学校中的一定地位而使自己有一个相应的学习成绩或能力特长而努力学习。而这种自我提高内驱力源于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高尚的心理品质,它能促使学习者愿意付出相当的努力而“为自己争口气”,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得到长者们的赞许或许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它源于外界的刺激:即长者的赞许或许可。附属内驱力的产生比较容易,但欠缺持久性与稳定性。
二、调查统计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上述三种动机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但其比重因个性、心理特征、年龄、性别、家庭影响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曾对本校低、中段各取一个年级,分别是二、四年级的32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三种动机在学生身上的作用、程度及原因。通过问卷,将喜欢××学科并自愿付出努力学习该学科的学生作为最终调查样本,获得以下数据:
根据数据显示,不难发现:
(一)随着年龄增长,附属内驱力逐步减弱,认知内驱力逐步加强,而自我提高内驱力变化不很明显;
(二)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小学生中占主导地位,而自我提高内驱力相对作用不明显;
(三)语数学习动机主要是附属内驱力,而音乐、体育学习动机主要是认知内驱力。很容易想到这是由于家长、老师、社会成员对“主”、“副”学科的认识程度不同造成。可见,长者的态度对学生学习动机有较大影响。
三、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不同类型学习动机开展学习辅导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要从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方面入手,但认知内驱力的激发是小学生的重点目标
由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产生的动机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甚至可以促使一个人终身为之奋斗。很多成功人士的成材之路都是处于对某个科目的兴趣,进而付出不懈的努力才会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求知过程充满了愉悦、快乐和满足,而不象考大学那样,载满了艰辛与压力。许多学生表示,一旦对某知识产生兴趣,就算长者没有表扬甚至加以阻拦,他(她)也会想方设法采取学习行为,而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知道,好奇心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有的。可是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由“问号”成为“句号”的遗憾,就是我们没有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后果,对于学生可贵的好奇心,我们千万不能以现实价值观来评价“学这有什么用,能当饭吃”、“看这有什么用,能考上大学吗?”殊不知,好奇心是一种内在的巨大潜力。有时,还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人们都想了解新事物,取得新经验,但如果某种东西过于新奇,对它一无所知时,反而引不起兴趣,或者觉得有些惴惴不安。如果是与以前的东西有些不同,但有足够的资料和经验来了解它时,求知欲就会增加了。因此我们要通过让学生们实际获得经验来启发兴趣,依靠各种视听教材,给予间接经验,或者提供资料,说明它与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来促使学生求知欲的产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要正确看待附属内驱力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附属内驱力的重要地位,它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许多学生都直言不讳:我认真写作业就是为了明天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我数学考100分,妈妈就会奖励我一本书。儿童对长者的附属感使他们需要得到长者的赞许,往往一朵小红花、一句话、甚至一個眼神都能对学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附属内驱力的激发被看作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极有效的方式。但附属内驱力的作用是即时、不持久的,它是一种刺激→反应→行为的过程。一旦外界刺激消失,动机也随之消失。教师不可能随时关注某一个学生的情况,给予及时的赞许,尤其是将来走上社会,想要靠附属内驱力来促进个人学习,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从学生自身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自身能力提高、独立性的增强,他们对长者的附属感减弱,附属内驱力的功能也随之萎缩了。一些高年级学生表示不再像过去那样期盼教师的表扬,甚至有个别学生开始觉得“受到老师的表扬反而不自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使用附属内驱力。低年级可以适当的采用激发附属内驱力,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增强应向认知内驱力转化,进而取代附属内驱力,并有效地向自我提高内驱力发展,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
(三)自我提高内驱力虽然在小学生身上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但它却又是最具现实意义的
现在的社会尚处于“生存阶段”,个体的学习需要应与社会价值取得一致,应当鼓励学生为了适应社会,在社会中取得一定地位而努力学习。随着四川地震的事件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生命,关注小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为此,要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就要维护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自己能对自己负责”,实现“自我的意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学习内容自选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与练习的内容,学生感觉到这是自己挑选的,学习起来就很积极,比如开展心理选修课。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参加从而弥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
2、效果自我评定法,师生共同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再让学生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3、习题自编法,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编制一些难题,然后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解,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4、小先生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同学,既满足了学生爱张扬的心理特点,又激发其他学生学习兴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活跃了课堂,效果会很好。
(四)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影响很大,特别是在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激发方面作用较明显
因此,家长与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科学的学习观,要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考虑孩子的认知心理规律,有的放矢对孩子进行教育,作好引导,不要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在家庭中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孩子独立学习的空间,丰富孩子的眼界,让孩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使其形成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学习学惯。
参考文献
郭德俊 《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