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成为和谐教育的使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ure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与责任,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诸系统的和谐中,人的和谐始终是第一位的,是社会和谐之本。而人的和谐关键在教育,只有和谐的教育,才可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在整个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义不容辞地成为和谐教育的使者。
  一、塑造自身的和谐心态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四方。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里的数十盆兰花。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外。第二天,弟子们望着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准备领受责罚。而慧宗禅师却神态自若,宽慰弟子们:“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这一句平淡无奇的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能否让教育工作者得到有益的启示呢?
  教师作为特殊职业群体,首当其冲的受到来自于方方面面的种种压力,如果心理失衡,出现不和谐的心态,则要想培养和谐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棵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兰心蕙质,心境才会盈满快乐。据此,每个现代教师都应注重塑造自身的和谐心态和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学生的需求俱进。
  二、树立和谐的教育思想
  教师担负着提高公民素质和培养人才的任务,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人的一切行动都来源他的思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和谐的思想。
  首先要认识到只有采用和谐教育手段,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方式、途径,乃至于教育内容、学校规章、师生关系等,这些都可称为教育手段。所谓的和谐教育手段,是说这诸多方面必须统一协调,相互配合。
  其次要明确和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而是和谐发展的人。所谓和谐发展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自由、充分与全面发展的人。
  三、实施和谐的教育
  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营造人与环境的和谐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应该做、也必须做到”。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小女孩,不幸长了肿瘤,经过化疗,满头的黑发全部脱落了。她很希望回校上课,但又害怕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上学的那天,她只得戴着这个季节不该戴的帽子去上学。当她犹犹豫豫地推开教室门时,眼前的景象令她惊呆了:帽子,同学们都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她的老师和同学是多么聪明。他们创设了这样一个充满爱意的情境,使小姑娘重新回到了平等和谐的集体中。
  教师的工作需要良好的环境,学生的成长更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构建和谐型教育,必须打造一流的教育环境,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融洽和谐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努力营造优美精致、文化氛围浓郁、人际关系融洽的校园环境。
  (二)构建人与人的和谐
  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也是保持人精神与心理健康的基本需要。
  1.追求教师之间的和谐。
  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有效地克服教育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奋斗。
  2.追求师生之间的和谐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是一条人人皆知的教育原理。学校教育效果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教师应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三)追求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软”管理。即通过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变外在管理制度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在一个班级里规章制度应经过全体学生的讨论再出台。这样它才符合学生的自身需要,大家就能自觉地去维护、执行。为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奋发向上的班级环境,我平时就十分民主、平等,所以孩子们有什么想法都能及时找我,我也能及时解决问题。
  (四)创建人与课堂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1.实践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和谐。
  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普及与提高的和谐问题,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有一本书中说,学生不是橡皮泥,而是刚刚挖掘出来的树根。橡皮泥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任意揉捏成自己想要的形状,但“根雕”的原则正好相反,你必须尊重那树根的原始形状,尊重它的本质特征,然后因势象形,专饰它的优点,夸张它的造型,才能将它塑造成完美的工艺品。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设计要统观全局,有梯度,在引入新知识、设问、巩固练习、作业指导等方面,都注意考虑到好、中、差,让优秀生能吃饱,后进生能跟上。
  2.实践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和谐。
  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知、能失调,从长远来看,则使学生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等等。
  3.实践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和谐。
  《发展性教学论》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弊端是所培养的人才缺乏主体性,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理论上没有真正确立教育主体思想,我们必须把发展学生主体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我们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相互配合,产生教育教学的最佳效益。
  4.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力求营造和谐的氛围。因为愉快和谐课堂氛围可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对学习知识有了兴趣,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厌学情绪将得到良好的改善。
  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有学者认为,老师亲切和善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给予孩子鼓励的目光、手势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都会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总会发现走神的学生,一问三不知。这时教师大发雷霆,就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是不是嫌这个问题太容易呀?先答这个题,呆会有难题一定再请你回答。”老师亲切地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让该生回答,使该生整节课保持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应争做和谐教育的使者,谱写一首首动人的和谐乐章。
其他文献
器乐教学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协调性,提高和巩固识读乐谱的能力,所以器乐教学已成为当今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小学器乐课堂教学,让所有的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提高器乐教学的时效性,是每位音乐教师应该不断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口风琴价格便宜,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演奏技术简单,能独奏、齐奏、合奏,还能担任伴奏,是
摘 要: 教师在指导学生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训练的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况,“套话”正是基于此产生的省时有效的办法。指导学生读懂小说“写什么”,解题“需要什么”,可用“套话”法解答。  关键词: “套话答题”法 小说阅读题  何为“套话”教学法?即在指导学生答题技巧的教学中教授学生套“框架”的教学也。看似死板,实则灵活,是一种指导学生在宏观上多角度灵活答题的教学法。  为
作文对于教师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而对于学生来说,作文是一场漫长的攻坚战,老师需要找寻战略方法指导学生,才能让他们既快又准地占领高地。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它基本融合了语文知识的所有特点,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努力和探索,时刻谨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并在几个方面不断探索实践。  一、了解作文,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认识作文的本质。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做
摘 要: 作者基于唐山市海岸带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了唐山市海岸带的盐田、滩涂、生物、港口、旅游等资源的利用现状,并指出了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唐山市海岸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是海陆作用变化引起的一系列灾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唐山市海岸带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唐山市 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 可持续发展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环渤海湾
提到“教育”,谁也不陌生,很容易想到,教育能增进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个性、开发潜能、改造命运、学会生存……但是,教育的丰富内涵又是什么呢?  一、古今中外学者对教育的解释  “教育”在古汉语中有“上施下效”的意思,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中有“引导、唤醒”的意思。  教育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教育”词目的释义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部分学生的作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即使在订正的过程中,也常常越订正越错,多次订正也得不出正确结果,不但学生学习的信心受到打击,教师也难以解决教学的难点。“错题”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教师把它当做宝贵的教学资源合理利用,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师讲解错题的时候有针对性,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避免错题反复发生。作者根据工作
摘 要: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但职业资格考试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费用高、培训鉴定质量低、证书不够权威、社会企业认可度低等。这些在不少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都存在的外部问题,暴露出了学生、学校和用人企业三方之间的矛盾:学校积极推动,学生被动参与,用人企业无动于衷。本文通过单证员职业资格认定中存在的一些外部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在职业资格认定中的角色,提出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对策。 
摘 要: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实践锻炼,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而设置的重要教学环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于一体的课程,作者就该课程的实践性进行全新解读,以探索增强其实践性教学的多重路径,进而实现对其实践性教学中“实践”的超越与创新。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践性教学 超越与创新    一、实践性教学中“实践
摘 要: 课内阅读教学是手段,课外阅读才是目的。文章围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与方法指导展开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内容选择 方法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段话表明
摘 要: 本文对《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夫子哂由”的释义分歧进行分析;提出扩大语境的阅读方法,结合《论语》全书的大语境来理解“夫子哂由”之前因后果;得出结论:孔夫子此“哂”,乃意料之中的一笑。  关键词: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夫子哂由 前因 后果    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结构最完整、描写最传神的一章。然而尽管神态描写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