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关系的探究由来已久,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就知道了“因材施教”,也懂得了“教学相长”,但直到今天,当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仍在探讨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教育旨在教书育人,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参与,即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关系。因此,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今天,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故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何谓“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念的阐述
所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所结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它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关系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而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推动教育过程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教育者,经过专门的训练,受社会的委托以培养学生为已任,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教育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方向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德、智、体各方面是在教师指导下发展的。教师要对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负责。但是,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的人,教师教育学生,并不像雕塑家用粘土雕塑或用大理名雕刻精美的艺术品那样随心所欲,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才能有效,因此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育过程中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遵循这条规律去认识和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就能有成效,否则,就有可能失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其不仅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而且对学生走向社会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有影响。
(二)“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师生关系之间的工作关系
师生关系之间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首先表现为师生关系的工作关系,它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它是建立其它方面师生关系的基础,它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可以教师或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它对教育工作效率能产生直接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
2.师生关系之间的道德关系
师生关系之间的道德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出现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道德关系在师生关系中的反映。在现阶段,尊师爱生是师生间道德关系最准确、最适当的概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最重要的品德,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师生间的交往有着广泛的道德领域,渗透着丰富的道德内容,但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义务的最基本要求则是尊师,尊师还可以激起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因此可以说尊师爱生是衡量师生间道德关系好坏的标志。
3.师生关系之间的心理关系
师生关系之间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存在着师生间心理交往和交流,这就是构成了师生间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括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认知关系是建立在师生间的认知基础上的,与一般认知一样,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等都能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调节自身行为的作用。心理关系和认知关系之间具有相互反馈的作用。例缺乏经验的老师对接触极少的学生,从表面认知学生,不注意到学生问题本质所在做出武断的判断,而造成学生对教师的错误认识,因此应注意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交往。
综上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在正确育人观的指导下,把握好学生的发展方向。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并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和要求。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在一种特定的关系之中,关系制约着人的活动方向、积极性和效能。学校的教学活动也是如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相互发生影响的过程。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影响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手段。它对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学生与教师心理与个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与手段,它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使教学活动的秩序容易维持,有助于教师发挥教学积极性,有助于教师控制与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活动也有重要影响。可以创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在这种良好的心境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就高,对知识的理解也快,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能较顺利地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为学生自己的行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智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师生关系好,学生学习成绩也好;若师生关系不好,则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差。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每个学生与教师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彼此相处就是个性之间的撞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都是以自己的个性、人格去影响对方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加深理解,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学校是学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强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构造是他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与情感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以让他们从中陶冶良好的感情,学会怎样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对待别人,并能较容易地把这种关心他人的感情、行为从学校扩展迁移到其他的社会环境中去,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相反,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得不到爱和温暖,在学校中感到的是冷漠、自私、歧视的感情,就会养成乖戾的态度,从而把这种态度扩展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之中。故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思维才能敏捷,才可能创造。如每一堂课我们都用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之中,重视学生的意见,给予他们充分的展现自己的空间,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用自己的爱来启发孩子,那么他们一定会进步得更快。 “爱”是师生心灵碰撞的火花,他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爱”是教师手中的法宝,它能使学生更快地成长;“爱”是学生心中的“催化剂”它能鼓励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中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和研究学生存在于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时空。
(二)建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体、教师塑造与控制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预设的。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三)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四)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因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误解而造成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通信联系等。
(五)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总之,教师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地位,多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考虑。全面关心和对待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端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符合教育要求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新时期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师生关系”概念的阐述
所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所结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它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关系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而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推动教育过程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教育者,经过专门的训练,受社会的委托以培养学生为已任,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教育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方向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德、智、体各方面是在教师指导下发展的。教师要对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负责。但是,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的人,教师教育学生,并不像雕塑家用粘土雕塑或用大理名雕刻精美的艺术品那样随心所欲,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才能有效,因此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育过程中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遵循这条规律去认识和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就能有成效,否则,就有可能失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其不仅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而且对学生走向社会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有影响。
(二)“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师生关系之间的工作关系
师生关系之间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首先表现为师生关系的工作关系,它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它是建立其它方面师生关系的基础,它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可以教师或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它对教育工作效率能产生直接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
2.师生关系之间的道德关系
师生关系之间的道德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出现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道德关系在师生关系中的反映。在现阶段,尊师爱生是师生间道德关系最准确、最适当的概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最重要的品德,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师生间的交往有着广泛的道德领域,渗透着丰富的道德内容,但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义务的最基本要求则是尊师,尊师还可以激起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因此可以说尊师爱生是衡量师生间道德关系好坏的标志。
3.师生关系之间的心理关系
师生关系之间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存在着师生间心理交往和交流,这就是构成了师生间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括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认知关系是建立在师生间的认知基础上的,与一般认知一样,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等都能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调节自身行为的作用。心理关系和认知关系之间具有相互反馈的作用。例缺乏经验的老师对接触极少的学生,从表面认知学生,不注意到学生问题本质所在做出武断的判断,而造成学生对教师的错误认识,因此应注意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交往。
综上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在正确育人观的指导下,把握好学生的发展方向。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并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和要求。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在一种特定的关系之中,关系制约着人的活动方向、积极性和效能。学校的教学活动也是如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相互发生影响的过程。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影响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手段。它对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学生与教师心理与个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与手段,它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使教学活动的秩序容易维持,有助于教师发挥教学积极性,有助于教师控制与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活动也有重要影响。可以创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在这种良好的心境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就高,对知识的理解也快,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能较顺利地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为学生自己的行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智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师生关系好,学生学习成绩也好;若师生关系不好,则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差。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每个学生与教师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彼此相处就是个性之间的撞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都是以自己的个性、人格去影响对方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加深理解,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学校是学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强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构造是他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与情感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以让他们从中陶冶良好的感情,学会怎样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对待别人,并能较容易地把这种关心他人的感情、行为从学校扩展迁移到其他的社会环境中去,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相反,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得不到爱和温暖,在学校中感到的是冷漠、自私、歧视的感情,就会养成乖戾的态度,从而把这种态度扩展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之中。故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思维才能敏捷,才可能创造。如每一堂课我们都用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之中,重视学生的意见,给予他们充分的展现自己的空间,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用自己的爱来启发孩子,那么他们一定会进步得更快。 “爱”是师生心灵碰撞的火花,他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爱”是教师手中的法宝,它能使学生更快地成长;“爱”是学生心中的“催化剂”它能鼓励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中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和研究学生存在于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时空。
(二)建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体、教师塑造与控制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预设的。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三)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四)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因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误解而造成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通信联系等。
(五)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总之,教师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地位,多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考虑。全面关心和对待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端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符合教育要求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新时期教师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