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是自由的扩展,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从和谐的视野下看,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排除不自由因素、扩展自由,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探讨自由的扩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和谐 自由 发展
和谐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生活的质量、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都取决于人与人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只有实现这几对关系的和谐,才能构成社会乃至世界的和谐。和谐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和谐本身也内在要求事物、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和谐与自由发展观
“
和谐”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和谐思想最早语出于《国语·郑语》。据此文记载,周幽王八年,郑桓公与太史伯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首次提出“和”的概念。史伯说:“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的话中体现了要求不同的元素相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与统一的思想。在古汉语中,和做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做形容词表示和谐适度的意思。推之到古代哲学范畴,“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应该说,在传统文化中“和”的意蕴非常深刻。一般是指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新的状态,产生新的事物。我认为,和谐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一种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状态;第二,各因素在统一中有机结合,并按照一定要求协调而达到内在平衡;第三,在平衡中实现发展,产生新的事物。因此实现和谐本身就是实现发展,是一种在统一与平衡状态下的发展。
何为发展?阿马蒂亚·森认为,“扩展自由被看成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发展的主要手段。消除使人们几乎不能有选择,而且几乎没有机会来发挥其理性主体的作用的各种类型的不自由,构成发展。” “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正自由的一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和谐视野下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消除社会不自由因素,扩展人们自由并实现和谐的过程。时下,中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進程中,这一进程无疑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无疑是一个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过程。
二、自由限制,制约和谐
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要求消除那些限制人们自由的主要因素,即贫困以及暴政,经济和社会的缺失以及系统化的社会剥夺,忽视公共设施以及压迫性政权的不宽容和过度干预。他从“工具性”的视角特别考察了几种不同形式的自由。它们是: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特征;防护性保障。在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且正面临着许多不自由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发展,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1.经济条件
是指个人享有的将其经济资源运用于消费,生产或交换的机会。森认为,自由是发展的核心。以人身束缚为例,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取消在很多传统农业社会中存在的对劳动者的束缚和强制。他强调,对劳动自由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市场效率,人的自由才是更重要的角度。自由有超越效率、经济利益的意义,发展就是自由的扩展。但就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现状而言,市场机制不完善,影响了人们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在市场上的自由组合;法制不健全,市场在实际运作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权钱交易、垄断、寻租及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现象;并且也存在着对运用市场交易准备不足,出现信息隐藏或相关法规的缺失,使得强势者能够利用非对称的优势来牟取利益等现象。这些都限制人们所普遍拥有的经济资源的自由发挥,影响社会的发展,最终影响和谐。
2.社会机会
指的是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安排,它们影响个人享受更好生活的实质自由。其手段性作用,森认为,低教育水平不但影响这些人参与按规格生产或对质量进行严格管理的经济活动,以及影响人们对政治的参与。建国以来,虽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教育整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因素制约、影响着人们自由的参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活动,出现社会机会的不均衡,限制了人们获得自由的社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3.透明性保障
这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它取决于交换过程中的公开性,对信息发布及信息准确性的保证。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机制就无法运作,社会无法维持正常秩序。在这个意义上,透明性担保成为个人的实质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为发展做出贡献的手段性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透明性担保与健全的市场机制紧密两联。当前中国商业运作相对来讲,还是缺少透明性,特别是在检查金融方面和商业的安排上公众参与不足。从森的角度看来,这是一种不自由因素,社会应该着力排除这种因素。
4.防护性保障
这是为那些遭受天灾人祸或其他突发性困难(例如失业)的人,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以及年老、残疾的人,提供扶持的社会安全网。在发达国家,这种防护性保障在社会福利的名义下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防护性保障应是一项基本建设。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防护性保障或者说为其提供生活必需品(灾民、赤贫的人),或改善其生活条件(残疾人),因此构成人们实质自由的一部分。当前中国,尽管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覆盖面过窄,体制与设施、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健全。这些也是影响人社会发展、限制人们获得自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扩展自由,增进和谐
从和谐的视野来看,发展是不断地扩展自由,增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即通过不断排除社会中的不自由因素来实现发展,进而达到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因此,实现和谐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现实,不断排除那些限制发展得不自由因素。
1.完善市场机制,扩展经济条件自由
森认为,要通过公共行动来创造条件,使市场可以良好的发挥作用,“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条件就是,所提供的机会可已被合理的分享。为了使这种情况得以发生,需要有适当的公共政策(涉及学校教育、医疗保健、土地改革等等),来提供基本教育,普及初级医疗设施,是对于某些经济活动(例如农业)至关重要的资源(例如土地)可资利用。甚至在极其强烈地需要经济改革来允许市场有更大的空间时,这些非市场设施仍然要求细致的坚决的公共行动。”
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政府一方面要更进一步加强市场的体制、制度建设,使市场机制更趋完备,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应该更进一步开放市场,让人们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如劳动力、知识、工具等能更灵活、有效的在市场上自由组合,实现其社会价值。
2.加强教育、卫生事业建设,实现社会机会自由
森认为,社会机会是公民更好生活的实质自由。近年来,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教、卫生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而言,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国民生产总值的4%,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方面,我国部分地区还存着医疗设施严重不足,布局不合理,药费居高不下,大病统筹和医疗保险措施不到位,社会中出现“看病难”、“难看病”的局面。这些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必会造成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自由因素,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障碍。因此,政府要扩大教育、卫生方面的投入,发展教育、重视卫生事业,解决人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人们都能够普遍地、自由地获得这个方面的社会安排,实现机会自由。
3.打造诚信社会,提高商业运作透明度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和谐社会是一种诚信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市场经济靠诚信来支撑,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生命所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讲,市场经济发展越快,诚信就越显得重要。而今,我国是市场经济运作中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的现象大有存在,影响到人们在交往中对信用的需求。同时在一些商业部门对业务信息也缺乏公开与信息披露,严重影响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透明性担保的自由。因此,当前我国必须着力完善市场信用制度,加强诚信教育与规范;在企业强化信息公开与披露,使人们获得足够的透明性担保。只有这些措施到位了,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4.完善防护性保障
建立防护性保障,最重要的是要有制度性渠道把民众的痛苦反映出来,要有政治性激励机制促使政府去关怀、解决民众的痛苦。当前中国要建立防护性保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使之逐步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期奋斗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第二,针对国民保障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从当前我国的实际看,由于城乡之间生产力水平的不同,造成农村社会保障明显低于城市的现状。但农村与城市的社会保障同等重要,都需要发展。只不过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 不可能采取一个统一的模式,不能简单的办照城市的做法。相反,农村要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具体办法和要求方面应允许有差别;第三,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形成法制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机制。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管理、改革只有以法律为依据,才能公平、高效与健康的发展。森认为,防护性保障是公民实质自由的一部分。完善社会保障是扩展自由、实现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来讲,和谐视角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展自由,不断排除社会不自由的过程。发展指向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和谐。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地扩展自由,社会和谐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国语·郑语(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2.漆玲.和谐社会思想的由来[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和谐 自由 发展
和谐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生活的质量、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都取决于人与人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只有实现这几对关系的和谐,才能构成社会乃至世界的和谐。和谐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和谐本身也内在要求事物、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和谐与自由发展观
“
和谐”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和谐思想最早语出于《国语·郑语》。据此文记载,周幽王八年,郑桓公与太史伯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首次提出“和”的概念。史伯说:“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的话中体现了要求不同的元素相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与统一的思想。在古汉语中,和做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做形容词表示和谐适度的意思。推之到古代哲学范畴,“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应该说,在传统文化中“和”的意蕴非常深刻。一般是指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新的状态,产生新的事物。我认为,和谐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一种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状态;第二,各因素在统一中有机结合,并按照一定要求协调而达到内在平衡;第三,在平衡中实现发展,产生新的事物。因此实现和谐本身就是实现发展,是一种在统一与平衡状态下的发展。
何为发展?阿马蒂亚·森认为,“扩展自由被看成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发展的主要手段。消除使人们几乎不能有选择,而且几乎没有机会来发挥其理性主体的作用的各种类型的不自由,构成发展。” “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正自由的一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和谐视野下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消除社会不自由因素,扩展人们自由并实现和谐的过程。时下,中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進程中,这一进程无疑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无疑是一个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过程。
二、自由限制,制约和谐
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要求消除那些限制人们自由的主要因素,即贫困以及暴政,经济和社会的缺失以及系统化的社会剥夺,忽视公共设施以及压迫性政权的不宽容和过度干预。他从“工具性”的视角特别考察了几种不同形式的自由。它们是: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特征;防护性保障。在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且正面临着许多不自由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发展,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1.经济条件
是指个人享有的将其经济资源运用于消费,生产或交换的机会。森认为,自由是发展的核心。以人身束缚为例,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取消在很多传统农业社会中存在的对劳动者的束缚和强制。他强调,对劳动自由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市场效率,人的自由才是更重要的角度。自由有超越效率、经济利益的意义,发展就是自由的扩展。但就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现状而言,市场机制不完善,影响了人们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在市场上的自由组合;法制不健全,市场在实际运作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权钱交易、垄断、寻租及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现象;并且也存在着对运用市场交易准备不足,出现信息隐藏或相关法规的缺失,使得强势者能够利用非对称的优势来牟取利益等现象。这些都限制人们所普遍拥有的经济资源的自由发挥,影响社会的发展,最终影响和谐。
2.社会机会
指的是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安排,它们影响个人享受更好生活的实质自由。其手段性作用,森认为,低教育水平不但影响这些人参与按规格生产或对质量进行严格管理的经济活动,以及影响人们对政治的参与。建国以来,虽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教育整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因素制约、影响着人们自由的参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活动,出现社会机会的不均衡,限制了人们获得自由的社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3.透明性保障
这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它取决于交换过程中的公开性,对信息发布及信息准确性的保证。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机制就无法运作,社会无法维持正常秩序。在这个意义上,透明性担保成为个人的实质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为发展做出贡献的手段性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透明性担保与健全的市场机制紧密两联。当前中国商业运作相对来讲,还是缺少透明性,特别是在检查金融方面和商业的安排上公众参与不足。从森的角度看来,这是一种不自由因素,社会应该着力排除这种因素。
4.防护性保障
这是为那些遭受天灾人祸或其他突发性困难(例如失业)的人,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以及年老、残疾的人,提供扶持的社会安全网。在发达国家,这种防护性保障在社会福利的名义下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防护性保障应是一项基本建设。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防护性保障或者说为其提供生活必需品(灾民、赤贫的人),或改善其生活条件(残疾人),因此构成人们实质自由的一部分。当前中国,尽管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覆盖面过窄,体制与设施、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健全。这些也是影响人社会发展、限制人们获得自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扩展自由,增进和谐
从和谐的视野来看,发展是不断地扩展自由,增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即通过不断排除社会中的不自由因素来实现发展,进而达到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因此,实现和谐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现实,不断排除那些限制发展得不自由因素。
1.完善市场机制,扩展经济条件自由
森认为,要通过公共行动来创造条件,使市场可以良好的发挥作用,“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条件就是,所提供的机会可已被合理的分享。为了使这种情况得以发生,需要有适当的公共政策(涉及学校教育、医疗保健、土地改革等等),来提供基本教育,普及初级医疗设施,是对于某些经济活动(例如农业)至关重要的资源(例如土地)可资利用。甚至在极其强烈地需要经济改革来允许市场有更大的空间时,这些非市场设施仍然要求细致的坚决的公共行动。”
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政府一方面要更进一步加强市场的体制、制度建设,使市场机制更趋完备,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应该更进一步开放市场,让人们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如劳动力、知识、工具等能更灵活、有效的在市场上自由组合,实现其社会价值。
2.加强教育、卫生事业建设,实现社会机会自由
森认为,社会机会是公民更好生活的实质自由。近年来,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教、卫生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而言,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国民生产总值的4%,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方面,我国部分地区还存着医疗设施严重不足,布局不合理,药费居高不下,大病统筹和医疗保险措施不到位,社会中出现“看病难”、“难看病”的局面。这些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必会造成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自由因素,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障碍。因此,政府要扩大教育、卫生方面的投入,发展教育、重视卫生事业,解决人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人们都能够普遍地、自由地获得这个方面的社会安排,实现机会自由。
3.打造诚信社会,提高商业运作透明度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和谐社会是一种诚信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市场经济靠诚信来支撑,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生命所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讲,市场经济发展越快,诚信就越显得重要。而今,我国是市场经济运作中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的现象大有存在,影响到人们在交往中对信用的需求。同时在一些商业部门对业务信息也缺乏公开与信息披露,严重影响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透明性担保的自由。因此,当前我国必须着力完善市场信用制度,加强诚信教育与规范;在企业强化信息公开与披露,使人们获得足够的透明性担保。只有这些措施到位了,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4.完善防护性保障
建立防护性保障,最重要的是要有制度性渠道把民众的痛苦反映出来,要有政治性激励机制促使政府去关怀、解决民众的痛苦。当前中国要建立防护性保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使之逐步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长期奋斗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第二,针对国民保障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从当前我国的实际看,由于城乡之间生产力水平的不同,造成农村社会保障明显低于城市的现状。但农村与城市的社会保障同等重要,都需要发展。只不过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 不可能采取一个统一的模式,不能简单的办照城市的做法。相反,农村要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具体办法和要求方面应允许有差别;第三,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形成法制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机制。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管理、改革只有以法律为依据,才能公平、高效与健康的发展。森认为,防护性保障是公民实质自由的一部分。完善社会保障是扩展自由、实现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来讲,和谐视角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展自由,不断排除社会不自由的过程。发展指向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和谐。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地扩展自由,社会和谐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国语·郑语(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2.漆玲.和谐社会思想的由来[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