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乐记》是中国音乐礼仪和时序性的开山纲领,其系统、丰富的音乐礼仪时序观念等的思想,对后世始终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特别是《乐记》有关仪式音乐中得时序观念的论述,迄今对我们仍具有启发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对于建立、发展和充实今天的音乐时序理论,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时序性;仪式;制度;观念
《史记·苏秦列传论》中说到:“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的诗中提到:“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李善注:“《庄子》曰: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宋代梅尧臣写的《冬雷》的诗中说到:“天公岂欺物,若此汩时序。”以上几篇古文共同说明了有关时序的问题。笼统来说,笔者认为时序主要是指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时序仪式,即在自然规律之中体验生命的律动,而这一切都与四季变迁、生命变化直接发生关系。
一、仪式礼仪中的时序原则
在对仪式中的音乐时序观念的探究中,笔者认为时序原则在仪式中是指礼仪的程式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中华民族的礼仪浩繁多彩, 博采众长,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伴随时代的发展, 有些仪式或演化为新的仪式, 或与新的文化相融合, 创造出新的礼仪程式。但无论它如何演变, 但它们总是遵循着时序原则, 即符合时令、节令进行变化, 礼仪形式表现出相应的季节性、时令性、节日性。它或者说表现为自然的时序性, 或者表现为与人生相关联的庆贺, 或者表现为宗教的礼仪习惯。这些体现出自然、个体、组织、宗教、政体、民风民俗的礼仪形式。我们尽管可以看到礼仪程式上有着万千变化, 但内在的时序规则始终未变。
二、独立文化领域的文化观念的时序分析
文化制度有两种理解,其一是狭义的文化制度,指独立文化领域的制度,包括纯粹文化、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的制度;其二是广义的文化制度,指文化领域的制度,包括独立文化领域的制度和交叉文化领域的制度(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和环境文化领域的制度等);交叉文化领域的制度,同时是其领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等。广义的文化制度是制度的全集合,可以简称为制度文化。人们通常说的文化制度,一般是指狭义的文化制度。下面简要讨论文化制度的变迁。
1、独立领域的基本文化制度变化。从人类诞生到二十世纪末,根据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结构划分,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了四种基本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每种社会都有自己的基本文化制度。例如:在原始社会,基本的文化制度是原始宗教制度,文化资源是公有的和共享的、原始社会的过渡时期,产生了私有制,但文化制度仍然带有宗教色彩。在农业社会,基本文化制度是文化控制制度,封建王朝和宗教组织决定文化资源的生产、配置和分配,民间文化受到控制。在工业社会,基本文化制度是文化检查、文化市场和文化知识产权制度,国家和市场共同决定资源的生产、配置和分配。知识社会的基本文化制度将是网络化、生态化和国际化制度,文化资源生产、配置和分配制度正在形成当中。
2、独立文化领域的文化思想的演化。文化思想的时序分析,不是文化思想的编年史,也不是文化学家的编年史,更不是文化学名著的百科全书。从原始社会到知识社会吗,人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合乎逻辑的。
原始社会的文化思想。没有“文化”一词。文化生产基本是一种“偶然”发现,还有原始艺术和工业制造。文化分配观念是共享的。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是出席传统仪式等。文化活动主要是参与自然崇拜活动等。
农业社会的文化思想。没有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文化处于附属地位。文化传播的途径是教育、学习和表演等。文化消费主要是文化观赏和文化学习。
工业社会的文化思想。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出现,文化的含义在不断变化。文化生产是知识分子和艺人共同完成的。文化传播是大众传播和商业化等。
知识社会的文化思想。正在形成中。例如:文化产业化、文化多样性、全球化、网络化。文化保存的特点是多元化、制度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消费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和网络化。
三、诗经中的时序
上古时期农事与祭礼都有很强的季节性, 特定季节中的物候和仪式景观标示着相应的心理、情感和观念。《诗经》时序类主题即是此种对应关系的歌咏。这是中国古典诗歌时序主题的源头。时序主题歌谣中形成的特定物候、仪式与某种基于时序的心理意识的隐喻关系。《诗经》中有得时与失时的主题时序。
得时的主题主要来源于自然时间与农事活动、祭祀仪式等的对应关系, 这种自然现象和人类习惯之间实际存在的对应铭刻在即兴创作的歌谣的相应主题中。祭祀的节奏与农事完全吻合, 即为得时。《春秋繁露·四季篇》 “ 古者岁四祭, 四祭者,因时之生熟, 而祭其祖先父母也。春曰祠, 夏曰构, 秋曰尝, 冬曰蒸。
上古社会生活, 尤其是礼俗仪式的季节性特征及其心理图式促成了《诗经》时序类主题模式, 确立了中国诗歌对时序的天人相合的特殊观照方式。这一主题模式在屈原的《离骚》中得以进一步扩展。
(作者简介:谢 婧(1989-),女,汉族,福建宁德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11级音乐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
关键词:时序性;仪式;制度;观念
《史记·苏秦列传论》中说到:“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的诗中提到:“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李善注:“《庄子》曰: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宋代梅尧臣写的《冬雷》的诗中说到:“天公岂欺物,若此汩时序。”以上几篇古文共同说明了有关时序的问题。笼统来说,笔者认为时序主要是指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时序仪式,即在自然规律之中体验生命的律动,而这一切都与四季变迁、生命变化直接发生关系。
一、仪式礼仪中的时序原则
在对仪式中的音乐时序观念的探究中,笔者认为时序原则在仪式中是指礼仪的程式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中华民族的礼仪浩繁多彩, 博采众长,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伴随时代的发展, 有些仪式或演化为新的仪式, 或与新的文化相融合, 创造出新的礼仪程式。但无论它如何演变, 但它们总是遵循着时序原则, 即符合时令、节令进行变化, 礼仪形式表现出相应的季节性、时令性、节日性。它或者说表现为自然的时序性, 或者表现为与人生相关联的庆贺, 或者表现为宗教的礼仪习惯。这些体现出自然、个体、组织、宗教、政体、民风民俗的礼仪形式。我们尽管可以看到礼仪程式上有着万千变化, 但内在的时序规则始终未变。
二、独立文化领域的文化观念的时序分析
文化制度有两种理解,其一是狭义的文化制度,指独立文化领域的制度,包括纯粹文化、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的制度;其二是广义的文化制度,指文化领域的制度,包括独立文化领域的制度和交叉文化领域的制度(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和环境文化领域的制度等);交叉文化领域的制度,同时是其领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等。广义的文化制度是制度的全集合,可以简称为制度文化。人们通常说的文化制度,一般是指狭义的文化制度。下面简要讨论文化制度的变迁。
1、独立领域的基本文化制度变化。从人类诞生到二十世纪末,根据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结构划分,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了四种基本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每种社会都有自己的基本文化制度。例如:在原始社会,基本的文化制度是原始宗教制度,文化资源是公有的和共享的、原始社会的过渡时期,产生了私有制,但文化制度仍然带有宗教色彩。在农业社会,基本文化制度是文化控制制度,封建王朝和宗教组织决定文化资源的生产、配置和分配,民间文化受到控制。在工业社会,基本文化制度是文化检查、文化市场和文化知识产权制度,国家和市场共同决定资源的生产、配置和分配。知识社会的基本文化制度将是网络化、生态化和国际化制度,文化资源生产、配置和分配制度正在形成当中。
2、独立文化领域的文化思想的演化。文化思想的时序分析,不是文化思想的编年史,也不是文化学家的编年史,更不是文化学名著的百科全书。从原始社会到知识社会吗,人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合乎逻辑的。
原始社会的文化思想。没有“文化”一词。文化生产基本是一种“偶然”发现,还有原始艺术和工业制造。文化分配观念是共享的。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是出席传统仪式等。文化活动主要是参与自然崇拜活动等。
农业社会的文化思想。没有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文化处于附属地位。文化传播的途径是教育、学习和表演等。文化消费主要是文化观赏和文化学习。
工业社会的文化思想。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出现,文化的含义在不断变化。文化生产是知识分子和艺人共同完成的。文化传播是大众传播和商业化等。
知识社会的文化思想。正在形成中。例如:文化产业化、文化多样性、全球化、网络化。文化保存的特点是多元化、制度化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消费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和网络化。
三、诗经中的时序
上古时期农事与祭礼都有很强的季节性, 特定季节中的物候和仪式景观标示着相应的心理、情感和观念。《诗经》时序类主题即是此种对应关系的歌咏。这是中国古典诗歌时序主题的源头。时序主题歌谣中形成的特定物候、仪式与某种基于时序的心理意识的隐喻关系。《诗经》中有得时与失时的主题时序。
得时的主题主要来源于自然时间与农事活动、祭祀仪式等的对应关系, 这种自然现象和人类习惯之间实际存在的对应铭刻在即兴创作的歌谣的相应主题中。祭祀的节奏与农事完全吻合, 即为得时。《春秋繁露·四季篇》 “ 古者岁四祭, 四祭者,因时之生熟, 而祭其祖先父母也。春曰祠, 夏曰构, 秋曰尝, 冬曰蒸。
上古社会生活, 尤其是礼俗仪式的季节性特征及其心理图式促成了《诗经》时序类主题模式, 确立了中国诗歌对时序的天人相合的特殊观照方式。这一主题模式在屈原的《离骚》中得以进一步扩展。
(作者简介:谢 婧(1989-),女,汉族,福建宁德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11级音乐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