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北战争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种族意识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123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是描述美国内战期间种族歧视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到黑人蓄奴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和即使蓄奴制废除后人们心中仍根深蒂固存在着的歧视。
   关键词:美国南北战争 种族歧视 《飘》 《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国的种族歧视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奴隶贸易时期,通过三角贸易路线,欧洲人将黑人作为廉价劳动力出售给美洲的种植园。在此过程中,黑人没有人权可言。奴隶贩子总是使黑人人数增加一倍,以赚更多的钱,他们将奴隶塞进机舱,使他们像“勺子”一样卷曲,毫无尊严可言。一旦航行受到暴风雨袭击或粮食用尽,黑人将被无情投掷到海中。当这些黑人被运送到北美种植园时,他们悲惨生活正式开始。他们的生活甚至比动物还差。奴隶主有权任意处置奴隶,包括买卖,殴打甚至杀害。黑人被视为白人的附属物,受到歧视,没有人权。即使在美国内战结束之后,黑人蓄奴制被取消,从表面上看,“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在内战期间甚至以后,种族歧视仍无处不在。
  一.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种族歧视
  1.无尽的歧视和酷刑——《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本反蓄奴制小说,由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在南北战争前夕于1852年出版。这本书围绕着一位贤惠的黑人保姆汤姆叔叔的生活展开。本书中很明显地看到了北美人工林对黑人的不人道待遇。非洲裔美国人无尊严地作为商品买卖,被用作耕作动物,没有人权,甚至没有被视为独立的人。只要他们不听从主人的安排并且没有完成他们的日常工作,奴隶主有权自由处置它们,或者与他们战斗或杀死。小说的开头向我们展示了相当温暖的黑色生活。汤姆有一个善良的主人谢尔比,但之后由于谢尔比正面临因债务而失去领域的窘境,他决定将几名奴隶卖给奴隶贩子以筹集急需的资金,其中包括老仆汤姆。由此可见,即使种植园里存在善良,但这种善良并没有抹去阶级和人格的差距,黑人可以随意被买卖的事实并没有被改变,他们的存在只是附属物。汤姆被卖到路易斯安那州乡下后遭受的折磨是残酷的,新主人极度暴力,汤姆看到刚出生的婴儿被扔进了水中,看到正在奔跑的奴隶被殴打致死。
  可以说,斯托夫人描述的悲惨而真实的黑人生活对当时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肯总统曾经开玩笑说斯托夫人是“引起大斗争的小女人”。这本书极大地刺激了废奴主义的兴起。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描绘了南北战争期间的残酷种族主义和非裔美国人的悲惨生活。
  2.虚假的自由和平等——《飄》
  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美国内战结束时。南方军队被击败,黑人奴隶重新获得自由,南方奴隶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故事的主人公斯嘉丽是一个农夫的女儿。她是一个年轻的女士,早已习惯高高在上被黑人服侍的生活,但不同的是,她和她的家人对奴隶比较友善。奴隶和主人之间有不平等但相对友好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在南方大国被击败之后,几乎所有的奴隶主都被他们以前的奴隶们羞辱了,而斯嘉丽的仆人却竭尽全力保护他们的前主人。
  这本小说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不同,后者主要描述了奴隶的悲惨生活。南部的种植园是一个宁静的地方。没有黑人奴隶对目前的状况感到不满,黑人和白人之间没有冲突,书中的白人是主人,但他们大多善良和慈善,黑人是奴隶,但他们愿意努力工作并忠诚于他们的主人,但这并没有改变不平等的事实。
  尽管这本书描述了蓄奴制被废除之后的美国南方社会,但此后,从奴隶开始报仇到后来他们都不知道如何独立生活,这些都表明内战的结束并没有真正解决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冲突。即使他们获得了公民的权利,他们仍然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
  3.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主义
  仅从黑人得到的待遇和白人对黑人的态度来看,《汤姆叔叔的小屋》展现的是极度的蔑视人性与否定人格,《飘》中则展示了残酷的蓄奴制下的温情所在,表面上看,黑人得到了关心与温暖,其实这只是从另一方面的展现了对于蓄奴制的推崇,而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上文提到,《飘》中的奴隶主和奴隶保持着相对友好,甚至是像家人一样的关系,所以奴隶们才会再解放后仍然保护着他们的主人。从这一点,作者表达出了蓄奴制也不一定只有血腥与残杀。另外,《飘》还花了大笔墨描写了南北战争之后,黑人奴隶生活无法自保,没有谋生手段,受人欺负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即使蓄奴制被推翻,黑人奴隶也不一定就能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不一定会比当奴隶时过得好。可以说,《飘》中作者对于蓄奴制被推翻前后的描写都表现了黑人奴隶受到的不公待遇并不简简单单是蓄奴制导致的。蓄奴制被推翻之前,白人主人与黑人奴隶之间有着明显的阶级差异,有着严重且不加掩饰的种族歧视主义;而蓄奴制被推翻之后,黑人奴隶名义上拥有了一切权力,可他们受到的歧视并没有被完全消除,这时的种族歧视主义像一个轻薄的大气泡,不引人注目却笼罩着所有人。
  毫无疑问的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中表现出的种族歧视主义与《飘》中相比是最为严重的。老汤姆最初受到过的那一丁点儿善意与整本书展现出来的对于黑人人格的践踏,言语的侮辱,身体的鞭打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4.种族歧视主义的背后
  两本书所表现的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主义,和对于蓄奴制看法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书作者不同的生活经历。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出生在一个神学家庭,从小便深受废奴运动的影响。斯托夫人一家人都非常的同情黑人,她从小听说、目睹过不少黑人的悲惨遭遇,更使她下决心为黑人的解放做些什么,于是她便写了这本激励了一代人废奴运动的小说。
  而小说《飘》中的重要城市亚特兰大正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出生地,她从小就对亚特兰大的故事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她从小生活的菲茨塔拉德庄园便成了文中野餐烤肉的重要场景,那个场景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战争未到来时的祥和,从小陪伴斯嘉丽长大的黑人保姆与白人主人像家人一般的相处。可即使他们关心和爱护自己的黑人奴隶,也只是将他们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怜悯但从不尊重。可以说,米切尔虽没有公开智齿过蓄奴制,却也不乏展现出对以往蓄奴制的怀念与对北方的不满,她既不认为蓄奴制是坏事,但也不赞同黑人与白人平等的观点。我们也不能否认,米切尔是站在南方的立场上考虑的,而且《飘》里描写的多数还是仁慈的白人,勤勤恳恳的黑奴,所以才会有较为温情的场景出现。
  二.南北战争后的假象
  1863年1月1日,亚伯拉罕·林肯发布了《解放宣言》,赋予所有奴隶以自由。但是,种族歧视根本没有消除。美国政府甚至宣布“分离但平等”,在任何公共场所,黑人都不能干预白田并保持绝对孤立。内战只是从表面上废除了蓄奴制,但并没有真正终止种族歧视。所以,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黑人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善,许多不再是奴隶并流向北方的黑人的命运更加悲惨。白人思想里一直对黑人有深深的歧视,他们只是解放了奴隶,却从来真正尊重过他们。当种植园被焚毁,黑人开始大批的涌向北方,这时候北方人才真正接触到黑人,他们虽然不再奴役他们,但是他们从未将黑人当成人格健全的人来看待。于是解放奴隶之后,北方却出现了只有白人能做的汽车,只有白人能去的餐厅,和只有白人能上的学校。所以南北战争结束至今,才会发生那么多的黑人游行示威活动,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美国的种族歧视还没有完全消除。
  参考文献
  [1]谢福之.英语国家概况(修订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3]米切尔,玛格丽特.飘.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焦云侠.美国黑人种族歧视的根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9):38-39.
  [5]唐恩萍.《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中对黑人形象刻画的差异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1):181-183.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家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的真情实感,红色家书作为一种十分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其蕴含的种种理念也高度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家书融入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红色家书的现实意义,发掘其思政教育价值。本文将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论述视角,以新疆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经典,出现在几代人的语文教材中。它在教材中被称为游记散文。在教学之初,我对此也并未抱有疑义。文章确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读者跟着其游览桃花源,看起来确实像一篇游记散文。但在带领学生翻译文章后,一位学生开玩笑道:“怎么有点像鬼故事?”我借此向学生解释,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但这个回答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于是,课后,我便翻查了一些资料,对于这篇文章的文体,不免有了更多的
期刊
内容摘要:《庄子·秋水》中有大量的对话。庄子尤其注意对话语境的设置,以故事预设情境,借助虚构的主体展开对话,使其中一方为自己代言,从而阐发玄妙的哲思。对话中蕴含的修辞更是在强化说理的同时增添了艺术表达效果,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庄子·秋水》 对话艺术  《庄子》中的寓言几乎每篇都由对话构成,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哲理性思辨,表达“言外之意”。近十年来,对《庄子》中对话的研究主
国庆假期本来应该愉快高兴的度过,可是当我听说身边一个熟悉的孩子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身亡时,心情变得格外沉重。20岁,花儿一样的年龄,本该美好幸福的生活着,可到底经历了什么,收到了多大的伤害,让她做出如此残酷的决定。女孩的父母是我的朋友,一对高知分子,多年前离婚。母亲是孩子的监护人,属于心高气傲的那种,凡事都追求完美,破碎的婚姻,让她把更多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她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在我印象中孩子从小到
期刊
内容摘要: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遗世之作《水手比利·巴德》中水手比利被纠察长克拉格特陷害后一拳打死后者,又被判处死刑,二人双双死去的原因错综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嫉妒和怨恨,二人之间存在三重天然的对立关系,从这三个层面出发去探讨原因更为合理:监督与被监督的身份对立,善与恶的命运对立,本我与自我的心理对立,从而探明梅尔维尔试图表达的复杂深远的社会、宗教、心理等历史问题。   关键词:《水手比利·巴德》 对立
晓苏的短篇小说,在当下的中国文坛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这种影响力不仅来自于晓苏的坚持与执着,更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腻解读。不过,要想真正理解晓苏的小说作品精髓,还需要长期关注他才行。有幸的是,我从不到20岁,就跟晓苏学习写作。那会儿,我时常和几个搞写作的老师,在每个周六的上午聚集到晓苏家里,读各自的作品。这是我很珍惜的师生之谊,也因此一直关注着晓苏的作品,最为典型的就是经常去翻《小说月报》,看这本杂志刊登
期刊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内容都涉及到了感恩教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利用语文课程,渗透感恩励志教育。通过对文章进行剖析,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感情。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改变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对与错,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父母、老师、自然和社会所表现出的善良。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本文并读懂其深层含义。同时,老师们还应提供优秀的课外文章,以丰富学生
期刊
内容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苏童和毕飞宇,“文革”影响了他们的少年时期,这段记忆成为了他们小说的精神资源。两位作家在新世纪创作的长篇小说《河岸》与《平原》均以“文革”乡村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乡村风物的描写、乡村权力的解构以及村民生存状态的揭露,追溯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的民间文化形态,展现了权力陷阱下人性的扭曲与生命的荒诞。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我们能够领会独屬于60年代作家的乡村记忆,亦能体
内容摘要:源于对俗世人生的忧患和人性异化的考量,迟子建的作品是苍凉的。在对众生命运挣扎的无奈又不甘的扼腕中,试图为他们构筑一个安放身心的文学家园,诠释了一个作家直面生存的坦诚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迟子建 文学家园 守望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范式和思维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尽管家园的意义被图解、实体被解构、内核被悬置,但家园的根性决定了她始终是一种萦绕终极的生命惦
内容摘要:高中阶段所选取的文章篇目富有教育启发的重要内涵,在悠久的历史文明传承中,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值得被学生认识、接受、效仿。在《短歌行》中,除了曹操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胸怀抱负之外,所反映的也是建安文风慷慨悲壮的风格。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到在艰难困苦中生命所迸发出的力量和光彩。   关键词:高中语文 《短歌行》 建安风骨  在高中教学的诸多的篇目中,通常会以时代为线索来串联去所有的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