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教学作为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也是当前必须要掌握的第二门语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也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创新。英语也不例外,语言顺应论就是在英语教育改革创新中所引用的一种教学理论,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之间对语言词汇、语境、顺序等进行选择的过程。本文就在此基础上,对语言顺应论进行探究,并结合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英语教学;指导
【作者简介】陈倩(1987.12-),女,布依族,贵州人,贵州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提出,英語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被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以此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而语言顺应论就是在改革创新中引入的一种理论,通过其内涵,发现其对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随着该理论的引用,也就成了教师、研究人员所探究的重点,不断地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语言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adaptation),这一概念最开始来源于生物进化论,随着对其的研究深入,作为一种视角引入到语用学,引申出语言顺应论。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地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的意图。
对于语言顺应论的概念,主要是从四个方面体现,分别是语言选择、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选择的前提条件是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变异性让语言选择成为可能,确定选择的局限范围。协商性排除了语言的机械表达方式,让语言的使用具有弹性,就比如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双重否定是否表示肯定就是交际双方协商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协商并不是一定的,因为交际双方选择的不确定,所以其也是可以推翻并调整的。顺应性是语言交易最终目的,这里所提出的顺应性是动态的,是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语境和语言得到双向顺应。语言顺应性体现在变异性和协商性之中,这两者又为语言选择提供条件和前提。
语言顺应论的提出是人类语言的特征体现,也是我们进行语用分析需要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一般对其的研究是从几个方面出发,分别是:(1)语境关系的顺应,是语言选择中需要考虑的各种语境。我们在语言使用中,语言选择与语境之间必须要相顺应。语境一般被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主要是语言信道和语言上下文。交际语境就包括了交际者和物理世界、社会文化世界、心理世界等。比如,社会文化世界就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人际关系。(2)结构客体顺应,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各层次的结构选择,比如语言、语码、语话的构建成分等,具体就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等。(3)顺应的动态性,在上述内容中提到顺应性是动态的,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需要顺应所处的交际语境。在不同的语境,语言也会随之变动,要和别人交际,就必须要做好结构客体顺应。(4)顺应中的意识突显,意识突显更多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因素,也可以说是一种语用意识。而且语言使用者在选择顺应的本质就是基于社会规范而做出调整的自我监控过程。
二、语言顺应论与英语教学
1. 当前英语教学现状。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英语在我国教育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已然成为现代新型人才必须要掌握的第二门语言。英语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正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英语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创新。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很多教师虽然已经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师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比如,一些课堂活动比较简单,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不仅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而且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互动差,语言类的学科,重点是对语言的学习应用,但是目前英语教学更多重视语言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缺乏互动,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没有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另外,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英语知识之外,其他的交流都是使用汉语,这也是我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课堂交流用汉语的交流较多,没有形成有效的英语课堂氛围。
2.语言顺应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首先从语言顺论来分析,(1)顺应语言,语言顺应论讲究顺应语言的关键在于词汇的可及性程度,也就是语言体系内的概念、思想,表达中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转换过程,在英语教育中,以我国汉语为基础,当实现转换的时候,要相互协调,需要自动借用、弥补等,以此来实现语言的有效交流。(2)顺应社会规约,是社会文化在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要顺应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规范语言的言行。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语言体系,有着不同的属性和文化审议,在交际中要相互适应和相互尊重。简单来讲,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需要尊重这一差异,了解西方文化的差异,顺应社会规约,做好汉语与英语语言的尊重和适应。(3)顺应心理动机,交际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双方使用语言完成交际,而语言新违规就是心理动机的表现。一个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是有意识的表达,这就需要通过修辞的语码转换现实。
然后,从英语教学上分析,一方面,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师生都应加深对于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注重调整教学和学习的角度方法。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应引导学生去完成语言学习。同时,也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使用体态、调整语速,注重交际的关联程度和语词的适应性以及语法的合理性,做到语境关系的顺应。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是至关重要,达到结构客体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另一方面,英语教学也是对英语的应用。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就需要主动创造有利于构建个人意义的语言环境和氛围,提高使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要重视社会的大环境与自身语言学习的联系,要把学习融入实际的环境中。也可以主动创造语言环境,调整语言结构,让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三、语言顺应论在英语教学重的实践运用
语言顺应论是以顺应为基础,上述分析了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简单来讲,英语教学对语言顺应论的运用,也就是让英语这门语言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让学生可以实现对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结合上述的分析,语言顺应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应该让其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多个环节,利用先进的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创新教学理念。利用语言顺应论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理论支撑下,更要重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一方面,要关注当前形势的发展特点,对英语的了解和知识情况,以此来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了解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注意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并且可以在交流中使用英语,完成英语交流。在创新教学理念的时候引入语言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动态性、顺应意识突显理论,以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
2.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之一。对于英语教学,也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扩展,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之处,扩展学生的视野。因为目前英语教学都是主题性教学,一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所展开,比如围绕水果,学习一些水果英语词汇和简单的交流,那么就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内容扩展,比如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的进一步了解英语知识,认识语法等。
另一方面,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方案,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也可以制作微课等,不仅运用于课上学习,也可以传输给学生储存,下来自行学习。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参加英语活动,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3.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语言顺应论不仅强调了学习的兴趣,还重点提出了互动和顺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结合语言顺应理论,实现英语教学的创新。
一方面,加强课堂互动,正确认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让学生实现知到行的转换,并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对于语言类学习,重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运用。所以,在课堂中要加强互动,通过英语互动,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增强学生的语境体会和语言转码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情景教学,营造英语教学的语言顺应环境,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情景,比如通过图片视频营造情景氛围 ,让学生进入情景中,提高兴趣,进而产生语言学习和交际的热情,自行尝试语言转码和语言适应关系。又比如,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比如自行创设情景互动,学生参与其中,得到语境体会和语言转码训练。
四、结语
本文针对语言顺应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探究,结合其理论内涵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语言顺应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并讨论了实际的运用。在实际的运用中,教师应该重视实际性,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會发展,关注顺应的动态性,做好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卢伟宏. 顺应论视角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听写策略研究[D].集美大学,2019.
[2]张晓丽.基于语言顺应论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9(01):3-6.
[3]丛婷婷.顺应论视角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探析[J].中外企业家, 2018(34):166-167.
[4]严宁莲.语言顺应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 2017,8(11):143-144.
[5]王蒙蒙.商务英语教学之语言顺应论观[J].亚太教育,2015(18): 103-104.
[6]卢静.从语言顺应论看语码转换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 2012(05):92 94.
[7]温军超.语言顺应论与英语习得及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2007 (05):165-166.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英语教学;指导
【作者简介】陈倩(1987.12-),女,布依族,贵州人,贵州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提出,英語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被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以此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而语言顺应论就是在改革创新中引入的一种理论,通过其内涵,发现其对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随着该理论的引用,也就成了教师、研究人员所探究的重点,不断地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语言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adaptation),这一概念最开始来源于生物进化论,随着对其的研究深入,作为一种视角引入到语用学,引申出语言顺应论。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地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的意图。
对于语言顺应论的概念,主要是从四个方面体现,分别是语言选择、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选择的前提条件是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变异性让语言选择成为可能,确定选择的局限范围。协商性排除了语言的机械表达方式,让语言的使用具有弹性,就比如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双重否定是否表示肯定就是交际双方协商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协商并不是一定的,因为交际双方选择的不确定,所以其也是可以推翻并调整的。顺应性是语言交易最终目的,这里所提出的顺应性是动态的,是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语境和语言得到双向顺应。语言顺应性体现在变异性和协商性之中,这两者又为语言选择提供条件和前提。
语言顺应论的提出是人类语言的特征体现,也是我们进行语用分析需要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一般对其的研究是从几个方面出发,分别是:(1)语境关系的顺应,是语言选择中需要考虑的各种语境。我们在语言使用中,语言选择与语境之间必须要相顺应。语境一般被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主要是语言信道和语言上下文。交际语境就包括了交际者和物理世界、社会文化世界、心理世界等。比如,社会文化世界就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人际关系。(2)结构客体顺应,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各层次的结构选择,比如语言、语码、语话的构建成分等,具体就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等。(3)顺应的动态性,在上述内容中提到顺应性是动态的,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需要顺应所处的交际语境。在不同的语境,语言也会随之变动,要和别人交际,就必须要做好结构客体顺应。(4)顺应中的意识突显,意识突显更多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因素,也可以说是一种语用意识。而且语言使用者在选择顺应的本质就是基于社会规范而做出调整的自我监控过程。
二、语言顺应论与英语教学
1. 当前英语教学现状。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英语在我国教育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已然成为现代新型人才必须要掌握的第二门语言。英语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正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英语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创新。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很多教师虽然已经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师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比如,一些课堂活动比较简单,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不仅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而且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互动差,语言类的学科,重点是对语言的学习应用,但是目前英语教学更多重视语言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缺乏互动,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没有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另外,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英语知识之外,其他的交流都是使用汉语,这也是我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课堂交流用汉语的交流较多,没有形成有效的英语课堂氛围。
2.语言顺应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首先从语言顺论来分析,(1)顺应语言,语言顺应论讲究顺应语言的关键在于词汇的可及性程度,也就是语言体系内的概念、思想,表达中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转换过程,在英语教育中,以我国汉语为基础,当实现转换的时候,要相互协调,需要自动借用、弥补等,以此来实现语言的有效交流。(2)顺应社会规约,是社会文化在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要顺应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规范语言的言行。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语言体系,有着不同的属性和文化审议,在交际中要相互适应和相互尊重。简单来讲,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需要尊重这一差异,了解西方文化的差异,顺应社会规约,做好汉语与英语语言的尊重和适应。(3)顺应心理动机,交际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双方使用语言完成交际,而语言新违规就是心理动机的表现。一个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是有意识的表达,这就需要通过修辞的语码转换现实。
然后,从英语教学上分析,一方面,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师生都应加深对于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注重调整教学和学习的角度方法。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应引导学生去完成语言学习。同时,也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使用体态、调整语速,注重交际的关联程度和语词的适应性以及语法的合理性,做到语境关系的顺应。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是至关重要,达到结构客体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另一方面,英语教学也是对英语的应用。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就需要主动创造有利于构建个人意义的语言环境和氛围,提高使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要重视社会的大环境与自身语言学习的联系,要把学习融入实际的环境中。也可以主动创造语言环境,调整语言结构,让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三、语言顺应论在英语教学重的实践运用
语言顺应论是以顺应为基础,上述分析了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简单来讲,英语教学对语言顺应论的运用,也就是让英语这门语言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让学生可以实现对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结合上述的分析,语言顺应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应该让其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多个环节,利用先进的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创新教学理念。利用语言顺应论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理论支撑下,更要重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一方面,要关注当前形势的发展特点,对英语的了解和知识情况,以此来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了解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注意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并且可以在交流中使用英语,完成英语交流。在创新教学理念的时候引入语言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动态性、顺应意识突显理论,以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
2.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之一。对于英语教学,也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扩展,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之处,扩展学生的视野。因为目前英语教学都是主题性教学,一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所展开,比如围绕水果,学习一些水果英语词汇和简单的交流,那么就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内容扩展,比如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的进一步了解英语知识,认识语法等。
另一方面,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方案,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也可以制作微课等,不仅运用于课上学习,也可以传输给学生储存,下来自行学习。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参加英语活动,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3.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语言顺应论不仅强调了学习的兴趣,还重点提出了互动和顺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结合语言顺应理论,实现英语教学的创新。
一方面,加强课堂互动,正确认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让学生实现知到行的转换,并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对于语言类学习,重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运用。所以,在课堂中要加强互动,通过英语互动,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增强学生的语境体会和语言转码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情景教学,营造英语教学的语言顺应环境,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情景,比如通过图片视频营造情景氛围 ,让学生进入情景中,提高兴趣,进而产生语言学习和交际的热情,自行尝试语言转码和语言适应关系。又比如,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比如自行创设情景互动,学生参与其中,得到语境体会和语言转码训练。
四、结语
本文针对语言顺应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探究,结合其理论内涵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语言顺应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并讨论了实际的运用。在实际的运用中,教师应该重视实际性,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會发展,关注顺应的动态性,做好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卢伟宏. 顺应论视角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听写策略研究[D].集美大学,2019.
[2]张晓丽.基于语言顺应论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9(01):3-6.
[3]丛婷婷.顺应论视角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探析[J].中外企业家, 2018(34):166-167.
[4]严宁莲.语言顺应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 2017,8(11):143-144.
[5]王蒙蒙.商务英语教学之语言顺应论观[J].亚太教育,2015(18): 103-104.
[6]卢静.从语言顺应论看语码转换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 2012(05):92 94.
[7]温军超.语言顺应论与英语习得及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2007 (05):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