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语文教学最遭诟病,甚至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过激”之词。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本着科学的精神,本着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营造一个崭新的课堂,打造一个更有活力、更有魅力的语文形象。
【关键词】寓乐于教;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里的一句话,为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老师做了一个定位。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信息时代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这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定位渐渐不适,而以“传授”为普通形式的教学思想正越来越成为教与学的障碍。开放、多元、进步的社会里,信息不再是一个“稀缺资源”;“道”的内涵也越见宽泛、越见丰富;所以,“知识”“经验”将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内涵和旨归;当然,也不是教育工作者的“看家本领”。
语文教学,由于它和传统教育一脉相承的关系,近年来最遭诟病,甚至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过激”之词。种种不愉快的屡屡发生应当为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这个“老夫子”不能再这样盲目地当下去了——
我们应当本着科学的精神,本着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营造一个崭新的课堂,打造一个更有活力、更有魅力的语文形象。
一、“寓乐于教”,发展个性,形式多样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的研究表明:情感是一种力量,快乐往往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作为母语教学,语文课上,让学生感受到母语带来的快乐,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课标目的的完成。所以要“寓乐于教”至少要寓教于乐。
生活是快乐的源泉,创作的源泉,同样也是教学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注意文本与生活资源的对接。如《我的母亲》一文是歌颂母亲的文章,但毕竟文中所呈现的母亲的年代与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通过此文让学生重新认识了解自己的母亲显然更有意义。由此我抓住“母爱”这个突破点让同学谈谈自己的母亲,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母爱的伟大;有的则叹息母爱的沉重;有的向母亲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的向母亲喊出了“妈妈,请为我松绑”的呼声。课堂上,大家分享了各自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在情感的交汇中,对“母爱”一词有了会心的理解感受。
丰富新穎的形式是快乐的列车。单调沉闷的“灌输”只会制造“模型”,烦琐“解释”的副产品是迟滞的节奏。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本着“快乐”理念,设计更丰富新颖的形式,用充满灵性、人性的方法,来推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如上《核舟记》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上台对照课文表演舟上所刻人物,巧妙地避开了烦琐的逐句译讲过程以及由此派生的“标准答案”,通过观察、表演、对照、纠正,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迅速、准确地掌握了文章传达的信息,并通过表演激活了学生的多种潜质。
情感,是素质的根本底蕴。“寓教于乐”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情操,以此为起点的教学处处强调自我的存在,自我的感受,自我的力量,从而催生自我的觉醒:觉醒的自我就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开阔的世界。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思维
习惯是一种力量,是牵引人生趋势的一个最大影响力。从呈现于表象的习惯可以透视到植根于最深层面的一个人的素质。所以习惯培养是素质教育中应有之义。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1)敏锐地感知现代生活,开启作文的丰富源头。中学生虽然承受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但毕竟处于人生的花季;他们的生活虽然相对单调紧张,但校园活动、师生交流和社会影响总可以调节和改变;所以,应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感受和体察生活的习惯。拥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就能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就能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移诸笔端。(2)培养写作需求:说实话,抒真情,创新意,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两个先贤都强调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没有前途的。人是“活”的,人的“活力”体现于思维的活力。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社会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积极培养自主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初生牛犊不怕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想上没有太多框架束缚,正是思维十分活跃,勇于表现的时期。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这一特点,把语文课堂打造成一个自我展现、自我实现的舞台,让他们在这里挑战权威,挑战自我,碰撞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主动思考,勇于探究的素质。
2.巧妙引导,培养辨证积极的思维取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有着多面性。教师应当耐心包容的点拨指导,拓宽他们的思路,令他们注意到思维的辩证特性,并且关注积极的思维取向,形成客观、乐观的思维素质。比如,在教蒲松龄的《狼》这篇文章时,指导学生收集和分析中外关于狼的形象,人对于狼的态度的成语、谚语故事等。再从社会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外角度提出蕴含深刻事理。引导学生“思索、质疑”,最后围绕“猎狼”“护狼”自由讨论,引起思维的交互碰撞。对狼有了重新的认识。学生也感悟问题应从多角度地去思考,应辩证地去看。
3.培养合作互利的思维习惯。中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尚低,而新时期社会多元合作的趋势已经形成。作为面向未来的新人,应该养成合作互利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种种形式让学生合作、竞争应该成为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命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寓乐于教;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里的一句话,为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老师做了一个定位。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信息时代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这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定位渐渐不适,而以“传授”为普通形式的教学思想正越来越成为教与学的障碍。开放、多元、进步的社会里,信息不再是一个“稀缺资源”;“道”的内涵也越见宽泛、越见丰富;所以,“知识”“经验”将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内涵和旨归;当然,也不是教育工作者的“看家本领”。
语文教学,由于它和传统教育一脉相承的关系,近年来最遭诟病,甚至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过激”之词。种种不愉快的屡屡发生应当为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这个“老夫子”不能再这样盲目地当下去了——
我们应当本着科学的精神,本着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营造一个崭新的课堂,打造一个更有活力、更有魅力的语文形象。
一、“寓乐于教”,发展个性,形式多样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的研究表明:情感是一种力量,快乐往往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作为母语教学,语文课上,让学生感受到母语带来的快乐,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课标目的的完成。所以要“寓乐于教”至少要寓教于乐。
生活是快乐的源泉,创作的源泉,同样也是教学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注意文本与生活资源的对接。如《我的母亲》一文是歌颂母亲的文章,但毕竟文中所呈现的母亲的年代与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通过此文让学生重新认识了解自己的母亲显然更有意义。由此我抓住“母爱”这个突破点让同学谈谈自己的母亲,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母爱的伟大;有的则叹息母爱的沉重;有的向母亲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的向母亲喊出了“妈妈,请为我松绑”的呼声。课堂上,大家分享了各自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在情感的交汇中,对“母爱”一词有了会心的理解感受。
丰富新穎的形式是快乐的列车。单调沉闷的“灌输”只会制造“模型”,烦琐“解释”的副产品是迟滞的节奏。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本着“快乐”理念,设计更丰富新颖的形式,用充满灵性、人性的方法,来推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如上《核舟记》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上台对照课文表演舟上所刻人物,巧妙地避开了烦琐的逐句译讲过程以及由此派生的“标准答案”,通过观察、表演、对照、纠正,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迅速、准确地掌握了文章传达的信息,并通过表演激活了学生的多种潜质。
情感,是素质的根本底蕴。“寓教于乐”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情操,以此为起点的教学处处强调自我的存在,自我的感受,自我的力量,从而催生自我的觉醒:觉醒的自我就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开阔的世界。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思维
习惯是一种力量,是牵引人生趋势的一个最大影响力。从呈现于表象的习惯可以透视到植根于最深层面的一个人的素质。所以习惯培养是素质教育中应有之义。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1)敏锐地感知现代生活,开启作文的丰富源头。中学生虽然承受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但毕竟处于人生的花季;他们的生活虽然相对单调紧张,但校园活动、师生交流和社会影响总可以调节和改变;所以,应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感受和体察生活的习惯。拥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就能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就能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移诸笔端。(2)培养写作需求:说实话,抒真情,创新意,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两个先贤都强调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没有前途的。人是“活”的,人的“活力”体现于思维的活力。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社会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积极培养自主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初生牛犊不怕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想上没有太多框架束缚,正是思维十分活跃,勇于表现的时期。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这一特点,把语文课堂打造成一个自我展现、自我实现的舞台,让他们在这里挑战权威,挑战自我,碰撞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主动思考,勇于探究的素质。
2.巧妙引导,培养辨证积极的思维取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有着多面性。教师应当耐心包容的点拨指导,拓宽他们的思路,令他们注意到思维的辩证特性,并且关注积极的思维取向,形成客观、乐观的思维素质。比如,在教蒲松龄的《狼》这篇文章时,指导学生收集和分析中外关于狼的形象,人对于狼的态度的成语、谚语故事等。再从社会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外角度提出蕴含深刻事理。引导学生“思索、质疑”,最后围绕“猎狼”“护狼”自由讨论,引起思维的交互碰撞。对狼有了重新的认识。学生也感悟问题应从多角度地去思考,应辩证地去看。
3.培养合作互利的思维习惯。中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尚低,而新时期社会多元合作的趋势已经形成。作为面向未来的新人,应该养成合作互利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种种形式让学生合作、竞争应该成为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命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