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听说读写”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界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听说读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听说读写”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极其艰难。由此看来,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难题,也是一个实践难题,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攻关,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所要解决的不仅是一个认识到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在实践中如何落实“听说读写”即策略思路和方式方法的问题。
“听说读写”作为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素养,在人的生命与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前言”中就首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里的语文素养显然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等等的融通与整合。不过,不能不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标准》在“基本理念”和“阶段目标”中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写话、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性学习能力。由此,我们更不难看出,“听说读写”实际上已经成为上述几种基本能力构成的主体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就应当而且必须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我们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怎样强化和凸显“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不为过。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不仅是少数教师对“听说读写”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把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当成了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机械地进行,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大量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实践已经表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只有融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可或缺的土壤与根基,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极其重要的平台与载体。同时,阅读教学只有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宗旨和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和彰显阅读教学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阅读教学不可偏离的“导航仪”和指路明灯。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这里,我不想作纯理论的推导和演绎,而想以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在江苏省第十四届“金帆杯”教育科研活动中于2010年10月30日上午执教的《月球之谜》为例,作简要的阐释和说明。
《月球之谜》是一篇说明文,这是很多执教公开课的老师讳之不及的文体。可武凤霞老师认为优秀教师就应当能上好任何文体的课,并以其超常的育人胆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好像毫不费力地把这个“硬骨头”啃了下来,不仅上出了精彩与美感,而且上出了个性与特色。其中值得欣赏与品味的地方确实很多,而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思路与策略,更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与借鉴。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听”
“听”,作为言语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为口语交际所必备,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与品位。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言语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提高倾听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许多优秀教师往往从课的第一分钟开始,就注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意识与品质,武老师的课也不例外。她在课前谈话交流时,就首先充分肯定了这是一班自信、聪慧的学生,然后话锋一转:“凡是自信、聪慧的同学记忆力一定超强,不信我们来试试!我把一句话说两遍,看谁能准确地说出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但在老师满怀期待的鼓励下,孩子们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凝神谛听着,尽管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但可以看出,所有的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完全是以一种最佳的状态参与学习的过程。课堂中,安排的师生比赛讲月亮之谜的第三个谜,当学生让老师先讲时,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我讲时,你们要认真听,听听老师讲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语言虽简洁明了,但还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倾听的兴趣,毕竟老师是要和学生比赛的,无疑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倾听时的专注态度。课堂上,老师讲述时故意漏字错字、词序颠倒,这样每次当老师把话一说完,孩子们就举着如林的小手,争着发言,有的怕老师没看见自己,索性站起来举手;有的甚至伸长手臂,尽量伸到老师的眼皮底下。自然,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也是准确到位。同样,在后来指名学生讲述时,孩子们也个个认真至极,极其真诚地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也不疏漏。由此,学生倾听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倾听的习惯与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与加强。
二、创设语境,让学生大胆“说”
“说”,是口语交际的直接表现形式,既可能是对“听”的回应与反馈,也可能是对识字能力与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与外显。武老师在这堂课上,为孩子们创设了多样的说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有加深词义理解的追问:婵娟指什么?(生:女子)那八十岁的女子还能叫婵娟吗?孩子们立刻摇头,情不自禁地笑了,并马上意识到和深入明白了婵娟指的是年轻貌美的女子。有了解课文大意的提问:在通读课文的环节后,老师以“课文介绍了哪些月球之谜?”来引领孩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里的“说”设计得很有梯度,首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中讲的是哪三个谜,从而为下一步的说好谜奠定基础。接下来,和学生一起讨论、明确何为说好的要求,即能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流畅、有感情地把话表达清楚。针对前两个谜比较容易表达的特点,老师让学生稍微准备了一下,就指名回答。对于第三个谜,老师早已估计到学生表述时有困难,通过自己的故意出错,并以“错一句话不行,一个词该没什么吧?”“错一个词不行,一个字那就算了吧”等这样的言语激起学生“说”的欲望,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无疑,这样的“说”一是满足了学生通过表达展示自己的欲望;二是为学生的说好提了一个醒,几个关键词必不可少;三是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品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真可谓一石多鸟!大家说中听,听中说,听听说说,说说听听,不知不觉中,最难“说”的这个谜学生也表达得非常好!
三、开发资源,让学生延伸“读”
语文学习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认真倾听当然必不可少,但是潜心阅读文本才是根本和关键。所谓潜心阅读文本,首要的是将文本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在武老师的课中,朗读的训练扎实地体现在多样的富有层次的阅读形式中。初次接触课文时,安排指名读、齐读,此时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将课文读正确,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捕捉文中的重要信息,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当再次读文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武老师进行的读书指导不是硬梆梆的要求,而辅之以委婉的提示和及时的评价,如“一下子都死了”指导学生说:“读得神秘点,可以吗?”疑问句“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当一学生读完后,武老师马上评价:“读得真好,注意到了这个问号,很好地读出了疑问的语气”等等。武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看似蜻蜓点水,实质上却能切中要害,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读好文本,真可谓扎实细致。
其实,“读”不应当仅仅限于教材文本,在《月球之谜》的教学中,武老师抓住文本的重点—— “月球之谜只有三个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交流的激情,孩子们非常乐意和大家分享自己课前“读”到的即搜集来的资料。毕竟孩子们搜集的资料比较零碎,不够全面,在此基础上,老师及时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文本的拓展得以深化。此时,又充分利用资源,进行追问:“既然有那么多的谜,作者为何只选这三个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表面上看,激起了学生探索月球的极大兴趣,实际上是激起了学生拓展与延伸阅读的兴趣,从而在“读”的实践活动中真正学会“读”。
四、解析路径,让学生触摸“写”
“写”,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写字和写文两个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祖国的文字理应写好,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能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汉字的书写是写文最重要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连汉字都不会写、不能正确书写的人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况且,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首先引导学生写好汉字责无旁贷。武老师在揭示课题时,就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书写劝导:“谜”这个字先写言字旁,再写米,米的最后一笔是点,最后写走之旁,走之旁的点要比言字旁的点稍微低一点。老师边讲解边书写,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书空,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如此的点拨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课标中已有习作的要求,但光凭两周一大作的作文课进行指导,学生的作文能力是难以提高的,用武老师的话来说,写作知识的积累必须扎根在阅读课上。事实上,写作和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都是文质兼美、意蕴丰赡的选文,这些课文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优秀载体,同时,更应是我们进行写作教学的精彩范本。为此,武老师就特别注重学生“写”的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就《月球之谜》的教学而言,她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文题的拟定和材料的取舍上,先让学生进行省思性的感悟,再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一定的道理,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进行适时的小结提示,从而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这两方面具体要求:文章的选题不能一味地追求时尚,要表达得清楚明白。说明文材料的运用不要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根据阅读的对象,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为学生以后的“写”提供了一定的路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强化与凸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寻求适切的策略与思路、方式与方法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而且要关注不同文体不同年段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一定意义上说,听是用耳朵读,读是用耳朵听;说是用嘴巴写,写是用嘴巴说。听读是说写的前提和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外显和深化。因此,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必须全面进行,切不可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对于不同文体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而言,可以而且应当有不同的重点,但是我们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注却必须全程进行,切不可强调一种文体、一个阶段,而忽视另一种文体、另一个阶段。否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和提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武凤霞老师在执教《月球之谜》时,对于“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关联有着充分的体现。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强化与凸显“听说读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陈钰枢,南通市通州区英雄小学,226363)
“听说读写”作为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素养,在人的生命与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前言”中就首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里的语文素养显然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等等的融通与整合。不过,不能不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标准》在“基本理念”和“阶段目标”中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写话、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性学习能力。由此,我们更不难看出,“听说读写”实际上已经成为上述几种基本能力构成的主体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就应当而且必须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我们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怎样强化和凸显“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不为过。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不仅是少数教师对“听说读写”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把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当成了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机械地进行,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大量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实践已经表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只有融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可或缺的土壤与根基,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极其重要的平台与载体。同时,阅读教学只有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宗旨和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和彰显阅读教学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阅读教学不可偏离的“导航仪”和指路明灯。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这里,我不想作纯理论的推导和演绎,而想以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在江苏省第十四届“金帆杯”教育科研活动中于2010年10月30日上午执教的《月球之谜》为例,作简要的阐释和说明。
《月球之谜》是一篇说明文,这是很多执教公开课的老师讳之不及的文体。可武凤霞老师认为优秀教师就应当能上好任何文体的课,并以其超常的育人胆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好像毫不费力地把这个“硬骨头”啃了下来,不仅上出了精彩与美感,而且上出了个性与特色。其中值得欣赏与品味的地方确实很多,而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思路与策略,更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与借鉴。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听”
“听”,作为言语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为口语交际所必备,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与品位。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言语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提高倾听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许多优秀教师往往从课的第一分钟开始,就注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意识与品质,武老师的课也不例外。她在课前谈话交流时,就首先充分肯定了这是一班自信、聪慧的学生,然后话锋一转:“凡是自信、聪慧的同学记忆力一定超强,不信我们来试试!我把一句话说两遍,看谁能准确地说出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但在老师满怀期待的鼓励下,孩子们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凝神谛听着,尽管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但可以看出,所有的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完全是以一种最佳的状态参与学习的过程。课堂中,安排的师生比赛讲月亮之谜的第三个谜,当学生让老师先讲时,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我讲时,你们要认真听,听听老师讲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语言虽简洁明了,但还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倾听的兴趣,毕竟老师是要和学生比赛的,无疑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倾听时的专注态度。课堂上,老师讲述时故意漏字错字、词序颠倒,这样每次当老师把话一说完,孩子们就举着如林的小手,争着发言,有的怕老师没看见自己,索性站起来举手;有的甚至伸长手臂,尽量伸到老师的眼皮底下。自然,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也是准确到位。同样,在后来指名学生讲述时,孩子们也个个认真至极,极其真诚地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也不疏漏。由此,学生倾听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倾听的习惯与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与加强。
二、创设语境,让学生大胆“说”
“说”,是口语交际的直接表现形式,既可能是对“听”的回应与反馈,也可能是对识字能力与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与外显。武老师在这堂课上,为孩子们创设了多样的说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有加深词义理解的追问:婵娟指什么?(生:女子)那八十岁的女子还能叫婵娟吗?孩子们立刻摇头,情不自禁地笑了,并马上意识到和深入明白了婵娟指的是年轻貌美的女子。有了解课文大意的提问:在通读课文的环节后,老师以“课文介绍了哪些月球之谜?”来引领孩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里的“说”设计得很有梯度,首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中讲的是哪三个谜,从而为下一步的说好谜奠定基础。接下来,和学生一起讨论、明确何为说好的要求,即能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流畅、有感情地把话表达清楚。针对前两个谜比较容易表达的特点,老师让学生稍微准备了一下,就指名回答。对于第三个谜,老师早已估计到学生表述时有困难,通过自己的故意出错,并以“错一句话不行,一个词该没什么吧?”“错一个词不行,一个字那就算了吧”等这样的言语激起学生“说”的欲望,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无疑,这样的“说”一是满足了学生通过表达展示自己的欲望;二是为学生的说好提了一个醒,几个关键词必不可少;三是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品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真可谓一石多鸟!大家说中听,听中说,听听说说,说说听听,不知不觉中,最难“说”的这个谜学生也表达得非常好!
三、开发资源,让学生延伸“读”
语文学习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认真倾听当然必不可少,但是潜心阅读文本才是根本和关键。所谓潜心阅读文本,首要的是将文本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在武老师的课中,朗读的训练扎实地体现在多样的富有层次的阅读形式中。初次接触课文时,安排指名读、齐读,此时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将课文读正确,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捕捉文中的重要信息,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当再次读文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武老师进行的读书指导不是硬梆梆的要求,而辅之以委婉的提示和及时的评价,如“一下子都死了”指导学生说:“读得神秘点,可以吗?”疑问句“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当一学生读完后,武老师马上评价:“读得真好,注意到了这个问号,很好地读出了疑问的语气”等等。武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看似蜻蜓点水,实质上却能切中要害,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读好文本,真可谓扎实细致。
其实,“读”不应当仅仅限于教材文本,在《月球之谜》的教学中,武老师抓住文本的重点—— “月球之谜只有三个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交流的激情,孩子们非常乐意和大家分享自己课前“读”到的即搜集来的资料。毕竟孩子们搜集的资料比较零碎,不够全面,在此基础上,老师及时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文本的拓展得以深化。此时,又充分利用资源,进行追问:“既然有那么多的谜,作者为何只选这三个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表面上看,激起了学生探索月球的极大兴趣,实际上是激起了学生拓展与延伸阅读的兴趣,从而在“读”的实践活动中真正学会“读”。
四、解析路径,让学生触摸“写”
“写”,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写字和写文两个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祖国的文字理应写好,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能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汉字的书写是写文最重要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连汉字都不会写、不能正确书写的人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况且,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首先引导学生写好汉字责无旁贷。武老师在揭示课题时,就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书写劝导:“谜”这个字先写言字旁,再写米,米的最后一笔是点,最后写走之旁,走之旁的点要比言字旁的点稍微低一点。老师边讲解边书写,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书空,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如此的点拨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课标中已有习作的要求,但光凭两周一大作的作文课进行指导,学生的作文能力是难以提高的,用武老师的话来说,写作知识的积累必须扎根在阅读课上。事实上,写作和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都是文质兼美、意蕴丰赡的选文,这些课文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优秀载体,同时,更应是我们进行写作教学的精彩范本。为此,武老师就特别注重学生“写”的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就《月球之谜》的教学而言,她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文题的拟定和材料的取舍上,先让学生进行省思性的感悟,再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一定的道理,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进行适时的小结提示,从而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这两方面具体要求:文章的选题不能一味地追求时尚,要表达得清楚明白。说明文材料的运用不要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根据阅读的对象,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为学生以后的“写”提供了一定的路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强化与凸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寻求适切的策略与思路、方式与方法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而且要关注不同文体不同年段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一定意义上说,听是用耳朵读,读是用耳朵听;说是用嘴巴写,写是用嘴巴说。听读是说写的前提和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外显和深化。因此,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必须全面进行,切不可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对于不同文体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而言,可以而且应当有不同的重点,但是我们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注却必须全程进行,切不可强调一种文体、一个阶段,而忽视另一种文体、另一个阶段。否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和提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武凤霞老师在执教《月球之谜》时,对于“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关联有着充分的体现。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强化与凸显“听说读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陈钰枢,南通市通州区英雄小学,22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