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听力的非语言性制约因素,提高自信,培养成组听力理解策略,巩固听力预测技能,拓宽文化背景知识的习得。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英语听力教学 非语言性制约因素 对策
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听力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技能。根据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W.M.Rivers和P.J.Cooper的研究,人们所获取的信息中,75%来自于听说,其中听占45%,说占30%,其余25%来自于读写。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的输入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语言输入就不会有语言习得。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听力占了卷面的35%,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部分导向了听力,但是我国的英语教学在语言输入方面重点仍然是视觉输入(阅读),忽略听觉输入(听力),从而导致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很差,严重影响语言的吸收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英语学习方面,尤其在英语听力学习方面的表现远不如汉族学生,如他们英语信息输入的效率较低,听力预测能力较差,等等。本文借助二语习得理论的主要相关内容,解释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特点,并探索在此理论指导下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的相应对策。
1.英语听力的非语言性制约因素
笔者在自己所教授的高校作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对象主要是120名大一和大二的非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英语基础。其中大一和大二的三个级别的学生,即A班、B班和C班各20名,男生和女生各占一半。调查问卷主要关于四六级英语考试中听力部分的难点设计了40个问题,主要涉及语言制约因素和非语言制约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90%的学生都反映出这样一个现象:学生英语听力上的困难,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非语言性因素形成的阻力也是非常明显的。非语言性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缺乏足够的自信
尽管许多学生在初中、高中也接受过一些基础的听力训练,但是面对新的听力素材,有些学生还是感到吃力,听不懂,甚至会感到手足无措。由于能听懂的内容很少,因而会产生紧张、急躁的情绪,越急越听不懂,甚至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都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听力效果,甚至对以后的听力训练也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很难进步,学生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兴趣。
1.2成组听力理解策略欠缺
有关听力的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模式认为,听力理解过涉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基本的信息处理方式。前者指语言学习者运用背景知识去整体理解听力材料,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被激活,并与语言输入相吻合,便达到了听力理解。后者则是指听力理解过程始于基本的语言单位,如语音、单词、短语和其他语言成分来掌握整个语段的意思。
该调查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外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过分地依赖音素和单词等基本语言单位,即是采用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策略,把相当多的注意力放在单个词的认知上,错误地认为只要听懂了每个单词,就能理解全文的意思,使得语言学习变成了纯粹的单词学习。这种逐词听辨的认知策略,加重了听力理解过程中记忆的负荷;听完后除了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首尾两头的内容有较清晰的回忆外,大部分内容难以完整清楚地回忆起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听力认知策略对于提高英语听力尤为重要。
1.3听力预测技能薄弱
听力虽然是被归为一种输入性的理解活动,但这种理解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从听音、辨音到听音会意的消极被动的理解过程,而是听者根据已有的知识,运用预测推理等手段对听力语言材料建立假设,并寻找信息验证、修正假设的积极主动的推理过程。
而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听后的结果、答案的对错。学生也往往只是重复听找答案。因而学生把听音看成是消极、被动的行为,在听力过程中难免紧张而影响了听力理解的效果。而学生一旦掌握了听力的预测技能,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对即将听到的材料的主题、重点等进行预测,心中有数。
1.4文化背景知识贫乏
听力理解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是文化因素,包括学习者具有的常识和背景知识。语言是载体,其内容是文化。因此,语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习俗的理解。
听力材料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既有天文地理也有人物历史,既有新闻报道又有社会意识等,涉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对理解整个语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或跨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经常听懂单词而把握不了整体内容,造成听觉认知上的障碍。因此,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不亚于语言知识。
2.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
整体上看来,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文化教育水平较差的地区,英语语言基础较差,欧美文化接触较少,心理上也缺乏足够的自信。
除了辨音能力差、词汇量小、语感弱、很缺乏篇章观念外,在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他们也逐渐形成并适应了他们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和民族信仰。他们的观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稳定性、持久性、抗同化性,表现在学习中就是排他性,不肯放弃或改变原有的学习模式,不肯接受外来文化,对英美文化更加产生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不利于英语听力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很难理解认同英语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例如:回族学生信仰伊斯兰教,容易也很乐意记住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文化;由于不认同神或上帝,排斥这方面的知识。当听力材料中涉及与基督教文化相关的内容时,他们常会出现偏差。
3.解决英语听力非语言性制约因素的对策
针对影响英语听力学习的主要非语言性制约因素,少数民族高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症下药,综合治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排除障碍,从而提高听力学习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3.1逐渐树立学生对英语听力的自信心
产生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焦虑感的主观原因主要有英语语言基本功、语感、努力程度等。作为教授刚入校新生的教师,首先应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敞开心胸,摈弃狭隘的民族观,容纳各种文化知识。并阐明英语听力学习的特点和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听力学习的渐进性和艰巨性,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学生首先克服听力中出现的焦虑感,平稳地进入临战状态,并积极地调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知识图式和情感图式,准备完成交际任务。教师要及时让学生明白,大学学习是属于自学式的学习方式,英语学习更是如此。虽然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并没有专门开设英语听力课,但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听力方面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传授一些方法和策略,在具体的实践中,教授学生容易——较难——难的不同训练模式,使不同的学生在训练中都有成就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中,愉快地接受听力材料。
3.2成组听力理解策略的培养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若过多注意语言形式和细节即采取“自下而上”的听力认知模式,可能会给记忆造成过多的负担并使记忆衰退。因此,应当鼓励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模式,这对水平层次较低的语言学习者来说是特别重要和有帮助的。
为了达到学生采用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借用英语快速阅读能力中成组视读的技巧,便产生了“成组听力”理解策略。基于听和读都属于输入信息过程,对语言信息加工解码过程几乎相同,而且听力理解技能与阅读技能基本相似,因此,成组听力理解策略作为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一个方法是可行的。
成组听力理解策略处理的听力语言材料是以短语、意群或句子成分乃至整个句子为信息单位,而不是逐词听辨。在训练学生的此项策略时,最初每次培训感知四至五个单词,然后逐渐扩大每次记忆单位的信息量,听的速度也随之明显加快。
在听力理解的初级阶段,教师可给感知信息单位量作示范性的划分并予以听力理解指导,当学生具备较熟练的听音技能后,该划分方法就会自然形成,从而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
3.3听力预测技能的培养
“所谓预测就是指听者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信息,对未知的信息做出迅速判断的一种能力”。它有助于听音者减轻信息加工的负担,提高听力理解的效率。如果听音者能从已知信息预测到可能接续的话题,那么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交际中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内容和意义,而不是忙于处理语音形式。
听力预测能力主要关注听前预测技能,这是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最主要的技能之一。听前预测主要是指听音者对即将听到的语言材料作出大概的推断。这种推断主要取决于两个信息来源:标题和习题。标题往往是听力材料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浓缩。而在实际过程中,标题出现机率很小,所以主要是靠习题。听力材料的单选题的选项、简答题的问题或填空题中句子的已知成分,都是听力预测的基础。在听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先预览一下问题,使将要听到的信息即时进入大脑,并根据环境文化背景作出判断。主要是培养学生捕捉关键词和重要信息的习惯。
3.4文化背景知识的习得
“文化作为人的符号活动的产品,其对语言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对语言符号系统本身的影响,对语言观念,语言思维与表达的影响,以及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等”(赵爱国、姜雅明,2003:24)。但是长期以来语言教学深受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忽视了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
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准确理解。要避免交际误区,就必须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掌握一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如何让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生切实了解掌握西方文化风俗呢?根据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和条件来看,可行的办法还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外学生自学两方面动脑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西方文化思想及思维习惯的灌输,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范围包括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还要鼓励学生多做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有意识地加深异域文化印象。
综上所述,英语听力效果受多种非语言性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少数民族高校英语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听力习惯,采取有效的听力策略,另一方面,学生自身需要全面考虑以上诸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因素,坚持多练多听逐步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万光荣.少数民族与汉族本科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对比研究[J].文教资料,2006,(33).
[2]吴建强.英语听力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略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5.
[3]李月林.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334-336.
[4]Rivers,W.M.Listening Comprehension[J].Modem Language Journal,1966,(50):196-204.
[5]Cooper,P.J.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M].Scottlale,Arizona:Gorsuch Scarisbfick Publishers,1988.
[6]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英语听力教学 非语言性制约因素 对策
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听力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技能。根据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W.M.Rivers和P.J.Cooper的研究,人们所获取的信息中,75%来自于听说,其中听占45%,说占30%,其余25%来自于读写。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的输入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语言输入就不会有语言习得。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听力占了卷面的35%,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部分导向了听力,但是我国的英语教学在语言输入方面重点仍然是视觉输入(阅读),忽略听觉输入(听力),从而导致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很差,严重影响语言的吸收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英语学习方面,尤其在英语听力学习方面的表现远不如汉族学生,如他们英语信息输入的效率较低,听力预测能力较差,等等。本文借助二语习得理论的主要相关内容,解释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特点,并探索在此理论指导下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的相应对策。
1.英语听力的非语言性制约因素
笔者在自己所教授的高校作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对象主要是120名大一和大二的非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英语基础。其中大一和大二的三个级别的学生,即A班、B班和C班各20名,男生和女生各占一半。调查问卷主要关于四六级英语考试中听力部分的难点设计了40个问题,主要涉及语言制约因素和非语言制约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90%的学生都反映出这样一个现象:学生英语听力上的困难,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非语言性因素形成的阻力也是非常明显的。非语言性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缺乏足够的自信
尽管许多学生在初中、高中也接受过一些基础的听力训练,但是面对新的听力素材,有些学生还是感到吃力,听不懂,甚至会感到手足无措。由于能听懂的内容很少,因而会产生紧张、急躁的情绪,越急越听不懂,甚至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都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听力效果,甚至对以后的听力训练也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很难进步,学生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兴趣。
1.2成组听力理解策略欠缺
有关听力的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模式认为,听力理解过涉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基本的信息处理方式。前者指语言学习者运用背景知识去整体理解听力材料,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被激活,并与语言输入相吻合,便达到了听力理解。后者则是指听力理解过程始于基本的语言单位,如语音、单词、短语和其他语言成分来掌握整个语段的意思。
该调查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外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过分地依赖音素和单词等基本语言单位,即是采用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策略,把相当多的注意力放在单个词的认知上,错误地认为只要听懂了每个单词,就能理解全文的意思,使得语言学习变成了纯粹的单词学习。这种逐词听辨的认知策略,加重了听力理解过程中记忆的负荷;听完后除了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首尾两头的内容有较清晰的回忆外,大部分内容难以完整清楚地回忆起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听力认知策略对于提高英语听力尤为重要。
1.3听力预测技能薄弱
听力虽然是被归为一种输入性的理解活动,但这种理解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从听音、辨音到听音会意的消极被动的理解过程,而是听者根据已有的知识,运用预测推理等手段对听力语言材料建立假设,并寻找信息验证、修正假设的积极主动的推理过程。
而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听后的结果、答案的对错。学生也往往只是重复听找答案。因而学生把听音看成是消极、被动的行为,在听力过程中难免紧张而影响了听力理解的效果。而学生一旦掌握了听力的预测技能,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对即将听到的材料的主题、重点等进行预测,心中有数。
1.4文化背景知识贫乏
听力理解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是文化因素,包括学习者具有的常识和背景知识。语言是载体,其内容是文化。因此,语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习俗的理解。
听力材料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既有天文地理也有人物历史,既有新闻报道又有社会意识等,涉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对理解整个语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或跨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经常听懂单词而把握不了整体内容,造成听觉认知上的障碍。因此,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不亚于语言知识。
2.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
整体上看来,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文化教育水平较差的地区,英语语言基础较差,欧美文化接触较少,心理上也缺乏足够的自信。
除了辨音能力差、词汇量小、语感弱、很缺乏篇章观念外,在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他们也逐渐形成并适应了他们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和民族信仰。他们的观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稳定性、持久性、抗同化性,表现在学习中就是排他性,不肯放弃或改变原有的学习模式,不肯接受外来文化,对英美文化更加产生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不利于英语听力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很难理解认同英语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例如:回族学生信仰伊斯兰教,容易也很乐意记住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文化;由于不认同神或上帝,排斥这方面的知识。当听力材料中涉及与基督教文化相关的内容时,他们常会出现偏差。
3.解决英语听力非语言性制约因素的对策
针对影响英语听力学习的主要非语言性制约因素,少数民族高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症下药,综合治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排除障碍,从而提高听力学习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3.1逐渐树立学生对英语听力的自信心
产生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焦虑感的主观原因主要有英语语言基本功、语感、努力程度等。作为教授刚入校新生的教师,首先应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敞开心胸,摈弃狭隘的民族观,容纳各种文化知识。并阐明英语听力学习的特点和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听力学习的渐进性和艰巨性,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学生首先克服听力中出现的焦虑感,平稳地进入临战状态,并积极地调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知识图式和情感图式,准备完成交际任务。教师要及时让学生明白,大学学习是属于自学式的学习方式,英语学习更是如此。虽然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并没有专门开设英语听力课,但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听力方面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传授一些方法和策略,在具体的实践中,教授学生容易——较难——难的不同训练模式,使不同的学生在训练中都有成就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中,愉快地接受听力材料。
3.2成组听力理解策略的培养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若过多注意语言形式和细节即采取“自下而上”的听力认知模式,可能会给记忆造成过多的负担并使记忆衰退。因此,应当鼓励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模式,这对水平层次较低的语言学习者来说是特别重要和有帮助的。
为了达到学生采用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借用英语快速阅读能力中成组视读的技巧,便产生了“成组听力”理解策略。基于听和读都属于输入信息过程,对语言信息加工解码过程几乎相同,而且听力理解技能与阅读技能基本相似,因此,成组听力理解策略作为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一个方法是可行的。
成组听力理解策略处理的听力语言材料是以短语、意群或句子成分乃至整个句子为信息单位,而不是逐词听辨。在训练学生的此项策略时,最初每次培训感知四至五个单词,然后逐渐扩大每次记忆单位的信息量,听的速度也随之明显加快。
在听力理解的初级阶段,教师可给感知信息单位量作示范性的划分并予以听力理解指导,当学生具备较熟练的听音技能后,该划分方法就会自然形成,从而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
3.3听力预测技能的培养
“所谓预测就是指听者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信息,对未知的信息做出迅速判断的一种能力”。它有助于听音者减轻信息加工的负担,提高听力理解的效率。如果听音者能从已知信息预测到可能接续的话题,那么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交际中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内容和意义,而不是忙于处理语音形式。
听力预测能力主要关注听前预测技能,这是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最主要的技能之一。听前预测主要是指听音者对即将听到的语言材料作出大概的推断。这种推断主要取决于两个信息来源:标题和习题。标题往往是听力材料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浓缩。而在实际过程中,标题出现机率很小,所以主要是靠习题。听力材料的单选题的选项、简答题的问题或填空题中句子的已知成分,都是听力预测的基础。在听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先预览一下问题,使将要听到的信息即时进入大脑,并根据环境文化背景作出判断。主要是培养学生捕捉关键词和重要信息的习惯。
3.4文化背景知识的习得
“文化作为人的符号活动的产品,其对语言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对语言符号系统本身的影响,对语言观念,语言思维与表达的影响,以及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等”(赵爱国、姜雅明,2003:24)。但是长期以来语言教学深受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忽视了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
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准确理解。要避免交际误区,就必须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掌握一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如何让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生切实了解掌握西方文化风俗呢?根据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和条件来看,可行的办法还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外学生自学两方面动脑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西方文化思想及思维习惯的灌输,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范围包括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还要鼓励学生多做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有意识地加深异域文化印象。
综上所述,英语听力效果受多种非语言性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少数民族高校英语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听力习惯,采取有效的听力策略,另一方面,学生自身需要全面考虑以上诸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因素,坚持多练多听逐步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万光荣.少数民族与汉族本科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对比研究[J].文教资料,2006,(33).
[2]吴建强.英语听力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略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5.
[3]李月林.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334-336.
[4]Rivers,W.M.Listening Comprehension[J].Modem Language Journal,1966,(50):196-204.
[5]Cooper,P.J.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M].Scottlale,Arizona:Gorsuch Scarisbfick Publishers,1988.
[6]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