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帝王勤俭节约的品质似乎可以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然而,崇尚节俭的道光帝,非但没使他的大清王朝强盛起来,反而更加衰败不堪。
道光帝的节俭,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那是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九月,道光随父亲嘉庆皇帝前往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祭奠先祖。晚上就住在沈阳故宫里,虽说是宫廷,但实际上相当局促简陋,不要说无法与北京的紫禁城相比,就是山西晋商的王家大院,也不知比沈阳故宫阔气多少倍。嘉庆皇帝特意把道光领到了清宁宫东暖阁,又叫人从仓库里拿来了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用过的遗物:已经没人会用的糠灯、牛皮制成的蠢笨的乌拉、不施油彩不加雕琢的拐杖。看着这些简陋的物品,听着父皇的讲解,回想着祖先创业的艰难,道光帝立志要节俭律己。回京后,道光与妻子一说,二人一拍即合,立即找人搬走了房间里除了床铺桌椅以外的家具陈设。此后,每日下午四点前后打发太监出宫买烧饼。来回路远,太监怀里揣着烧饼,一路小跑,烧饼仍不免冰凉坚硬。夫妻二人毫无怨言,沏上一壶热茶,啃完烧饼,立即上床睡觉,这样,连灯都不用点了。
道光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重塑“康乾盛世”。可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百弊丛生,要振兴祖业,当从何入手呢?道光思来想去,认为祖宗入关前的淳朴节俭习俗,已在入关后的腐化奢靡中丧失殆尽。现在国库空虚,而文官武吏、民间闾里,却竟相崇尚奇技淫巧,若不力戒奢靡之风,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道光决定先从矫正人心风俗入手,倡行节俭,使臣民“返本还淳”,从而使仓廪充溢,国库丰赡。于是,他以新帝诏旨形式颁发了著名的“声色货利论”,阐明声色货利为害之大,“常人惑之害及一身,人君惑之害及天下”,关系到大清王朝的生死存亡,要求为官从政者不为声色货利所诱,严格“检束身心,屏除声色”,力崇节俭,恢复培养淳朴作风。
即位之初,财政上出现了严重困难,国库储备白银仅剩下2000万两,而且虚账不少,非节俭不可。道光元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御制声色货利谕》的节俭宣言书,表达了崇尚节俭的理想和倡导节俭的目标,并颁发全国,号召各级官员认真学习,热烈讨论,深入领会,一片颂扬之声。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了。
道光皇帝带头过紧日子,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了龙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满清外史》记载:道光帝“衣非三浣不易”,什么叫“三浣”?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分别也叫上浣、中浣、下浣,三浣就是一个月,可见,他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说明衣服不多。又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节庆不得食肉,嫔妃平时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得穿锦绣的衣服。多亏皇后是个贤内助,苦苦支应,仍感入不敷出,想了很多办法,平衡多方利益,协调各面关系,才把皇家的日子对付着过下去。
道光皇帝的皇后十分贤惠,因此他对皇后非常敬重。有一次,又逢皇后生日,他决定为皇后祝寿。于是,满朝亲贵重臣献上寿礼,拜完寿,自然留下赴宴。众多文武百官心想皇家御宴将是何等排场,不料开宴才见一人一碗打卤面,后来听说,为此次寿筵,道光帝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而皇后更是高兴,因为道光帝曾明确规定:皇帝生日的万寿节、皇后生日的千秋节及除夕、元旦、上元、冬至等庆贺礼仪筵宴都停止举行,这一回算是破了例了。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以此转变官场奢侈腐化的风气。他一看到官员衣服光鲜,就露不悦之情,甚至规定旗员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对于不能节俭的官员,加以处分。道光十年,即公元1830年,有人举报盛京将军经常在家里演戏宴乐,道光帝立即撤销了他的职务。
看到皇帝崇尚节俭,官员们无不争先恐后地仿效,上朝都穿上打补丁的朝服。早朝结束,红日东升,乾清门内外光明一片,只见满朝文武个个灰头土脸,虽不至于衣衫褴褛,但当时的一般的平头百姓也不致于这副打扮。散朝之后,官员们彼此之间免不了拉拉家常,或者互相哭穷,或者交流节俭经验,比如哪儿可以买到便宜蔬菜,如何将一斤米煮出五斤饭等等。但是,道光皇帝哪里知道,此时北京城里的旧货铺子把库存的破衣烂衫都卖了个好价钱,旧衣服比新的卖得还贵。有些穷京官儿买不起,就只好自己做旧,把新袍子弄脏弄破加上补丁。道光帝眼见满朝文武都穿旧衣破袍,认为自己勤俭节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节俭得更加起劲儿。
何刚德在《春明梦录》里记载了一个惊人的故事。说的是道光皇帝平常穿的湖绸裤子的膝盖处破了个洞,仍不舍得扔掉,便让内务府去缝补一下。谁知后来花了三千两银子,比买一条新裤子贵多了。一次开会,道光帝瞅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膝盖上打了补丁,就问他:“你补这补丁花了几个钱?”老曹被问懵了,三思后慎重地回答:“三钱银子。”老曹觉得已经够多的了。不料,道光皇帝知道后,不禁龙颜大怒,责问自己补一条裤子为何这般贵。内务府回答说,皇上的裤子是有花的湖绸,剪了几百匹绸才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再加上裤子上的补丁是在苏州打理的,手艺好,工费自然高。此外,还有保镖押运的费用也不低……道光皇帝不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竟也无言以对。从此逼着宫里的皇后妃嫔,都学着做针线,皇帝身上衣服有破绽的地方,都交给后妃们修补,内务府连一个钱也不得沾光,弄得那堂司各官穷极了。谨小慎微的曹振镛后悔不迭,几次想到内务府去解释一番,又无法张嘴,所以,当道光皇帝向他咨询鸡蛋多少钱一个时,这位曹大人死活不说,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既怕说出后得罪内务府,又怕道光帝发誓再也不吃鸡蛋,甚至鸡都让后宫去养。
《春冰室野乘》载:有一次,道光皇帝想吃一种很普通的面食“片儿汤”,派太监跑去向御膳房要,不料厨师一口回绝:不会做。道光也就作罢,不再提此事。谁知内务府大臣又看上了这一捞钱名目,第二天早上,即奏请增设“片儿汤膳房”一所,经费为一万两白银。道光皇帝说,前门外饭馆一碗片儿汤不过四十文钱,让太监去买就是了,何须增设什么“片儿汤膳房”?但是,去买片儿汤的太监回来报告说,前门外饭馆有的已经倒闭,没倒闭的也不卖片儿汤了。气得道光只有瞪眼的份儿。道光无论怎样节俭,钱还是没少花,一旦不能满足内务府大捞其钱的欲望,甚至连一碗片儿汤都吃不到。
大臣都深知道光倡导节俭,所以什么事都尽量轻描淡写。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道光帝跟大臣琦善聊天,问他:“英国人所要的香港是个什么东西?”琦善答:“就是南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道光帝问:“有多大啊?”“一点点大,中国是个鸡蛋的话,香港就像蛋上的一个小点,拿袖子一抹就没了。”道光帝很大方地说:“那就给他们好了!”于是,香港被割,中国“被开放”了。
封建帝王高居庙堂,不识江湖之远,尽管好心倡导节俭,还是难免被那些利益熏心的大臣钻了空子。如今,那些别有用心的官员想用自己的小聪明糊弄对节俭办公的要求,一定是打错了算盘。
(编辑 之之)
道光帝的节俭,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那是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九月,道光随父亲嘉庆皇帝前往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祭奠先祖。晚上就住在沈阳故宫里,虽说是宫廷,但实际上相当局促简陋,不要说无法与北京的紫禁城相比,就是山西晋商的王家大院,也不知比沈阳故宫阔气多少倍。嘉庆皇帝特意把道光领到了清宁宫东暖阁,又叫人从仓库里拿来了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用过的遗物:已经没人会用的糠灯、牛皮制成的蠢笨的乌拉、不施油彩不加雕琢的拐杖。看着这些简陋的物品,听着父皇的讲解,回想着祖先创业的艰难,道光帝立志要节俭律己。回京后,道光与妻子一说,二人一拍即合,立即找人搬走了房间里除了床铺桌椅以外的家具陈设。此后,每日下午四点前后打发太监出宫买烧饼。来回路远,太监怀里揣着烧饼,一路小跑,烧饼仍不免冰凉坚硬。夫妻二人毫无怨言,沏上一壶热茶,啃完烧饼,立即上床睡觉,这样,连灯都不用点了。
道光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重塑“康乾盛世”。可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百弊丛生,要振兴祖业,当从何入手呢?道光思来想去,认为祖宗入关前的淳朴节俭习俗,已在入关后的腐化奢靡中丧失殆尽。现在国库空虚,而文官武吏、民间闾里,却竟相崇尚奇技淫巧,若不力戒奢靡之风,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道光决定先从矫正人心风俗入手,倡行节俭,使臣民“返本还淳”,从而使仓廪充溢,国库丰赡。于是,他以新帝诏旨形式颁发了著名的“声色货利论”,阐明声色货利为害之大,“常人惑之害及一身,人君惑之害及天下”,关系到大清王朝的生死存亡,要求为官从政者不为声色货利所诱,严格“检束身心,屏除声色”,力崇节俭,恢复培养淳朴作风。
即位之初,财政上出现了严重困难,国库储备白银仅剩下2000万两,而且虚账不少,非节俭不可。道光元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御制声色货利谕》的节俭宣言书,表达了崇尚节俭的理想和倡导节俭的目标,并颁发全国,号召各级官员认真学习,热烈讨论,深入领会,一片颂扬之声。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了。
道光皇帝带头过紧日子,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了龙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满清外史》记载:道光帝“衣非三浣不易”,什么叫“三浣”?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分别也叫上浣、中浣、下浣,三浣就是一个月,可见,他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说明衣服不多。又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节庆不得食肉,嫔妃平时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得穿锦绣的衣服。多亏皇后是个贤内助,苦苦支应,仍感入不敷出,想了很多办法,平衡多方利益,协调各面关系,才把皇家的日子对付着过下去。
道光皇帝的皇后十分贤惠,因此他对皇后非常敬重。有一次,又逢皇后生日,他决定为皇后祝寿。于是,满朝亲贵重臣献上寿礼,拜完寿,自然留下赴宴。众多文武百官心想皇家御宴将是何等排场,不料开宴才见一人一碗打卤面,后来听说,为此次寿筵,道光帝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而皇后更是高兴,因为道光帝曾明确规定:皇帝生日的万寿节、皇后生日的千秋节及除夕、元旦、上元、冬至等庆贺礼仪筵宴都停止举行,这一回算是破了例了。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以此转变官场奢侈腐化的风气。他一看到官员衣服光鲜,就露不悦之情,甚至规定旗员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对于不能节俭的官员,加以处分。道光十年,即公元1830年,有人举报盛京将军经常在家里演戏宴乐,道光帝立即撤销了他的职务。
看到皇帝崇尚节俭,官员们无不争先恐后地仿效,上朝都穿上打补丁的朝服。早朝结束,红日东升,乾清门内外光明一片,只见满朝文武个个灰头土脸,虽不至于衣衫褴褛,但当时的一般的平头百姓也不致于这副打扮。散朝之后,官员们彼此之间免不了拉拉家常,或者互相哭穷,或者交流节俭经验,比如哪儿可以买到便宜蔬菜,如何将一斤米煮出五斤饭等等。但是,道光皇帝哪里知道,此时北京城里的旧货铺子把库存的破衣烂衫都卖了个好价钱,旧衣服比新的卖得还贵。有些穷京官儿买不起,就只好自己做旧,把新袍子弄脏弄破加上补丁。道光帝眼见满朝文武都穿旧衣破袍,认为自己勤俭节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节俭得更加起劲儿。
何刚德在《春明梦录》里记载了一个惊人的故事。说的是道光皇帝平常穿的湖绸裤子的膝盖处破了个洞,仍不舍得扔掉,便让内务府去缝补一下。谁知后来花了三千两银子,比买一条新裤子贵多了。一次开会,道光帝瞅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膝盖上打了补丁,就问他:“你补这补丁花了几个钱?”老曹被问懵了,三思后慎重地回答:“三钱银子。”老曹觉得已经够多的了。不料,道光皇帝知道后,不禁龙颜大怒,责问自己补一条裤子为何这般贵。内务府回答说,皇上的裤子是有花的湖绸,剪了几百匹绸才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再加上裤子上的补丁是在苏州打理的,手艺好,工费自然高。此外,还有保镖押运的费用也不低……道光皇帝不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竟也无言以对。从此逼着宫里的皇后妃嫔,都学着做针线,皇帝身上衣服有破绽的地方,都交给后妃们修补,内务府连一个钱也不得沾光,弄得那堂司各官穷极了。谨小慎微的曹振镛后悔不迭,几次想到内务府去解释一番,又无法张嘴,所以,当道光皇帝向他咨询鸡蛋多少钱一个时,这位曹大人死活不说,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既怕说出后得罪内务府,又怕道光帝发誓再也不吃鸡蛋,甚至鸡都让后宫去养。
《春冰室野乘》载:有一次,道光皇帝想吃一种很普通的面食“片儿汤”,派太监跑去向御膳房要,不料厨师一口回绝:不会做。道光也就作罢,不再提此事。谁知内务府大臣又看上了这一捞钱名目,第二天早上,即奏请增设“片儿汤膳房”一所,经费为一万两白银。道光皇帝说,前门外饭馆一碗片儿汤不过四十文钱,让太监去买就是了,何须增设什么“片儿汤膳房”?但是,去买片儿汤的太监回来报告说,前门外饭馆有的已经倒闭,没倒闭的也不卖片儿汤了。气得道光只有瞪眼的份儿。道光无论怎样节俭,钱还是没少花,一旦不能满足内务府大捞其钱的欲望,甚至连一碗片儿汤都吃不到。
大臣都深知道光倡导节俭,所以什么事都尽量轻描淡写。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道光帝跟大臣琦善聊天,问他:“英国人所要的香港是个什么东西?”琦善答:“就是南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道光帝问:“有多大啊?”“一点点大,中国是个鸡蛋的话,香港就像蛋上的一个小点,拿袖子一抹就没了。”道光帝很大方地说:“那就给他们好了!”于是,香港被割,中国“被开放”了。
封建帝王高居庙堂,不识江湖之远,尽管好心倡导节俭,还是难免被那些利益熏心的大臣钻了空子。如今,那些别有用心的官员想用自己的小聪明糊弄对节俭办公的要求,一定是打错了算盘。
(编辑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