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姐姐

来源 :现代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1987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叶平,当代女作家。先后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任安徽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系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会会员。出版著作有《燕燕于飞》(中国文联出版社)和《向叶平作品:散文选》、《向叶平作品:中短篇小说选》(江苏美术出版社)等。

  一直想写一写我的姐姐, 却始终不敢动笔。一是不知从何处下笔,二是担心自己会伤心。然而,对于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人,又怎么能长期保持缄默呢?
  姐姐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在母亲眼里,她聪明、漂亮、听话,而且有孝心。关于她的聪明,母亲津津乐道的,是她的心算能力。母亲说,姐姐刚上小学,便能跟着她上街采购。母亲买卖东西,旁边的姐姐便用心算帮她算帐,又快又好。姐姐的确是擅长理科的,从她大学所学专业是物理学,即可说明。姐姐自然是漂亮的。小时候我没多少感觉,但后来听她大学同学说,姐姐是她们的“系花”——这么说,姐姐自然是漂亮的了。在我的印象中,姐姐喜欢穿修身长裙,或洁白或鹅黄,行走在家乡山清水秀的村道上,的确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姐姐是孝顺的孩子,她一参加工作,便拿出工资孝敬我们孤苦的奶奶。母亲虽然有些不愿,但也无话可说。正因此,当姐姐临终之际,70多岁的奶奶拄着拐杖,独自步行30多里路,到县城医院见到了姐姐最后一面。
  在父亲眼里,姐姐却是一名逆女。在我家,所有人都害怕父亲,除了姐姐。姐姐敢跟父亲顶嘴,哪怕被罚跪被打,亦不足为惧。在我的印象中,姐姐有多次因为顶撞父亲,被罚跪在家中堂屋的地上,一跪就是半天。但姐姐还是一如继往地坚持自己。正因此,当我初中毕业被辍学,是姐姐挑战父亲,以绝食抗争,最后跟父母达成协议:只要她考上大学,父母保证再送我去学习。其时,姐姐正上高二。立下保证书后,姐姐刻苦学习,最后以优秀成绩保送上了大学。而我,也于当年回到了学校。
  在弟弟眼里,姐姐应该是像母亲一样的存在吧。2017年,弟弟因病去世。住院期间,聊起姐姐,弟弟哭泣起来。我知道,他跟姐姐的感情比我深。我跟弟弟,内心一直有着微妙的陌生感。在医院陪伴他的时候,这种感觉特别明显。那时候,一个跟弟弟很亲的堂姐也在。他愿意让堂姐喂着吃饭,让堂姐给他洗身体,却不愿意我做这些。或许是我长期的求学所致吧。这种感觉让我难受。他最后的愿望,是希望能够埋葬在姐姐身边。
  姐姐让我羡慕。
  自小,我便被父母认为是个不聪明、叛逆的小胖子。与姐姐相比,我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的确,排行老二的我,因为全家人的忽视,便也渐渐自我忽视了。罗纳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子女的家庭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子女往往在家里最受欢迎”。而中间的那一个,“往往没有养成独特的个性,个体身份感也不是十分清晰。”事实正是如此,我默默地活着,自然生长。但被人忽视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庆幸的是,姐姐没有忽视我。身为长女的她,因为有了知识,便有了跟父母不一样的想法。她极力支持我上学。上高中时,姐姐经常去看我,零花钱、漂亮的衣服,是姐姐经常带的。似乎正是这样,我慢慢变得自信起来。高考,是姐姐陪伴我走过的。上大学的第一双高跟鞋、第一件胸衣,都是姐姐为我买的。如果没有姐姐,我无法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
  多年后,在外漂泊多年,一直不能与父亲和解的我,在身为人母之后,慢慢开始理解他们的不易,终于决定回乡探亲。刚一踏上归途,对姐姐的思念便如潮水般袭来。我在绿皮火车的卧铺上辗转难眠,快速写下了诗歌《回乡偶书之那一抹鹅黄》:
  鸣蝉不止
  盛夏的热浪不止
  阔叶的高粱 以及玉米
  在墨绿的田野,站立成
  一川永恒的静默
  仿佛昨天
  你一襲长裙
  其上有万千的碎花,盛开
  如锦,飘然
  似一抹鹅黄
  在狭长狭长的村道
  而两岸
  青禾无数
  蛙声无数
  烈日下发烫的
  青石碑上的姐姐啊
  请原谅我
  突然的泪流满面
  如午后的阵雨
  让炙热的更加炙热
  沉默的更加沉默
  时为2014年8月9日。
  毕业没多久,姐姐遭遇了催婚。
  父亲整日唠叨着,催促姐姐早点结婚。关于她的感情,我隐约知道的是,从大学到毕业后,一直有不少男生追求她,但好像总不满意。无奈,母亲委托熟人,给姐姐介绍了对象。然后,他们很快就结了婚。眼看着幸福生活已经到来。姐姐却突然病倒在上课的讲台上。送到医院,或许是因为药物过敏,姐姐竟莫名其妙地就去了!而且,她的腹中还有一个六个月的胎儿!这一切,像是一个不能醒来的噩梦,击倒了母亲。也击倒了我那不甚熟悉的姐夫。
  母亲的伤痛是无法想象的。姐姐是她最喜欢的孩子。但她年仅26岁,就离开了她。从那以后,母亲的头发全白了,眼睛因为哭泣损害了视力;她从此迷上了纸牌,因为玩牌时她可暂时忘却这些痛苦。姐姐过世后,姐夫多年没有再婚的。后来在父母的催促下,终于再婚。尽管如此,至今,22年过去了,他一直履行着对姐姐的承诺:孝敬着姐姐的父母;家中重大事件,他都会出现。我很难想象,他们相处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俩人的感情会有多深。我相信,他一定深深地爱过我的姐姐。
  姐姐走后,父亲似乎一夜之间醒悟过来,他从此再没有了这个与他频频对抗的长女!多年后,父亲与姐夫一起,给姐姐合建了一座大气的墓地——这在我们整个家族里都是罕见的。
  这样说来,姐姐算是幸运的吧!
其他文献
如果把日常食用的五谷雜粮变成大米的形状,会是怎样一种口感?  85后姑娘李玄做了这样的实验:把玉米、荞麦、紫薯、南瓜等粗粮分别进行超微破壁粉碎,留取精华,再各自用纯净水搅拌,塑形烘干成与大米相似的形状。  这些被加工后的谷物杂粮看上去像是五颜六色的大米,李玄给它们起了新名字——谷仁米。这些大米粒形状的粗粮可以同煮同熟,口感细腻爽滑,与平时吃的粗粮口感明显不同。  最近,在电视节目《合伙中国人》中,
艺术家 林凡  原名王建华,祖籍山东莱州,中国当代知名女油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正高级)美术师,吴冠中艺术馆特聘专业画家。先后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曾多次游学欧洲,作品秉承吴冠中先生的中西合璧理念,借中国传统文人画之意境,用油彩畅快书写胸中之感怀。  许多作品入选国家级重要国展并被获奖收藏,被收藏机构有: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美协、北京文联、江
草蓬溪上游的草蓬水库  在三亚老城区,三亚河东脉俗称东河,也有一个独有的名字:临春河。  考究“临春”二字,其实就是三亚史志记载的“临川”变音。光绪版《崖州志》记载:临川水,源出城东一百四十里罗葵大岭,西南流,经半岭、抱鼻、崩塘等黎村,南至荔枝沟与一小水会。其小水,源出罗蓬岭西流,经红花、南丁黎村来会。又南,经豪霸岭麓,绕九曲,出港门村,后至三亚港,与三亚水会,入于海。约行五十里……  以上文字,
2015年7月,团省委组织部主任科员王祖波到红洋村委会就任第一书记。说起刚到红洋村的时候,王祖波感慨很深,他说:“整个村的基础建设较差,群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群众居住的房屋比较破旧,交通也十分不便。”  据了解,红洋村一共有五个自然村共三千多人,王祖波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村里没有新兴产业支撑,一条村村通公路和三个自然村村巷没有硬化,没有宽带不能上网,了解外界事物的渠道窄,村里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上海女子既非小家碧玉,又非大家闺秀,她们本身就是对古典与传统的一次美丽的背叛,无法用固定的模式来形容其千娇百媚的风韵。正如上海是近代以来最早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国际大都会,此地的女子也是全中国妇女中都市化、西洋化的捷足先登者,用旧有的说法即摩登女郎。  在这个妇女一度缠足的古老国度里,第一双高跟鞋肯定是上海女子穿上的,然后迈着模仿巴黎模特的猫步,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地率先走进霓虹灯闪烁的摩登时代。以此类
落叶,变成腐殖质,成为植物营养。  死亡,新陈代谢,催促新生。  失败,获得成功经验。  吃亏,增长智慧。  摔跌,锻炼筋骨。  险恶,练就胆量。  哭泣,化解胸中块垒。  苦难,磨砺意志。  如果一辈子的生活如落叶腐烂,如深陷于死亡的阴影,如失败的沮丧,如吃亏的愤懑,如摔跌的疼痛,如险恶的环境,如哭泣的悲伤,如苦难的深渊,这样的生活还有意义吗?由此换来的营养、代谢、经验、智慧、筋骨、胆量、化解和
延续至今的新冠疫情,让大家的日常行为方式也跟着改变了:口罩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体温成为健康的标准线,日常宅家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当客厅变成了“游乐场”,厨房成为了“美食街”,电影有投屏,社交有微信,曾经以为的不可或缺,在疫情面前又变得可以被替代。  疫情期间的几段经历,也让我对“安全感”这件事有了新的思考。在疫情最严峻的那段时间,我几乎一步都没有迈出家里的大门。虽在身在北京,但想到此前在城市各
最近一档综艺《Next in Fashion》(中文译名:时尚的未来,这档综艺讲的是来自全球最优秀的设计师齐聚一堂,两人一组,根据主题设计不同的服装)让国内众多时尚的簇拥者格外兴奋,除了对设计类比赛本身兴趣满满之外,还因为其中的参赛选手之一是近年来呼声越来越高的中国独立设计师陈安琪Angel Chen。是的,在此之前,我们从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真人秀节目中看到过我們熟悉的中国面孔。  陈安琪作为其中
海南房地产营销圈内,流行着这么一条铁打的定律——干营销不过40。兆鹏刚好超过这个年龄段。“我们这些人是从岛外过来的,真的顶不住,那就只有走人。”  他亲眼目睹岛内这波房地产动荡的悲壮。过去十多年,无论是海口的美兰,还是三亚的凤凰,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应接不暇的楼盘广告。然而今年前三季度,海南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8.1%,房屋销售同比下降44.6%。  “壮士断腕”之后,前三季度,海南全省GD
5歲小男孩抬起一脚,足球击中屏幕的一角亮了起来。  这面可以连接中国与全球足球爱好者的“智能足球墙”,几乎是每一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的人气王,各年龄段的足球迷们都要来一试身手。  被频频击中并不断闪亮的屏幕,在“智能足球墙”的所有者、陆道原乡创始人周莉看来,像是被按下的快进按钮。  4年前来第一届创博会小试牛刀就颇受关注,周莉很受鼓舞,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国际合作伙伴的认可”。几年来,她和团队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