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策略方面进展显著。人们一直企盼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教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学改革的任务十分的艰巨。综观现实,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渗透”、“重内容剖析,轻形象构筑”、“重题海战术,轻能力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小学语文学习效率提高,也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整实现。
就性质而言,小学语文是综合性学科,不仅有其工具性,更蕴含着教育性与发展性。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应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己任。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是门实实在在的语言教学,应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言教学中“语感”是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人对语言的感知、把握和运用的能力。每个人由于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等各种原因导致其语感图式呈不同状态。人类个体不同的语感图式影响制约着语言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想结合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吸收思维学、语言学、教学论等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语感突破,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以期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创造出一种新颖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与策略。
中国文字千变万化,语言的意蕴深刻含蓄,有时真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繁琐的、纠缠与内容的课堂分析很难帮助学生达到此种意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有效的尝试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感知语言背后的含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感训练。
然而,机械地读是要不得的。以读为主,读与想结合的方法,可让学生沿着读的阶梯走向感知的深处。“课始练读准”就是方法之一。在激发了学习兴趣,创设了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读全文,要求读准确。那些较易读错的多音字,初见面的生词,意思复雜的长句,还有小小的标点所表示的不同长短的停顿等等,都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的好材料。抓住此时的语感训练,对培养学生读文、解文能力的提高相当有益。
“课中练读准”也十分重要。结合学生的精彩质疑,要求边读边思,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一环;结合教师精辟讲解,要求边读边体味,是促进学生感知课文的重要一环;结合好词佳句的欣赏,要求边读边品,是促进学生品味课文的重要一环。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读与思的结合丰富了语感的内在图式,对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感受能力大有好处。
二、感悟语言、读说结合
叶圣陶曾经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感。”这种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是触摸作者情感的最重要的基础。构筑丰富的语言形象是训练这种感觉的较好的方法。通过教师启发性的提示,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想象,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更生动具体。在这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去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去捕捉作者心灵震颤的霎那间。
与此同时,学生借助语言的工具性将体味到细腻的、敏感的情感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这又是一次感悟语言的过程。
类似的模式是训练学生感悟语言的有力手段,即由抽象的语言形象,再由具体的语言形象转化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的语言文字。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读时的感知,想象时的感悟,表述时的深层感悟的过程,促使形象构筑,读说结合,有效地成为感悟语言的重要一步。
三、以听为主、听写结合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如何正确评价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美国的“托福考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大量的听力选择题出现在试卷上。考生如不能将介词的用法、动词的用法,时态的用法等知识牢固掌握,形成一种感觉,一种语言图式,形成下意识的判断,就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考题。这种方式摒弃了考强记和技巧取分的机率,更强调娴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于是,我试着口述大量选择题,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选择多音字读音、选择词意、选择完整句、选择反问句、选择节意等等,力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语言图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走向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四、有感而言、有感而写
语感教学模式的试行已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高,感悟的前提在于顺利的阅读,而感觉的外显往往可以用感情朗读来标志,字词的正确、停顿与重音的把握、朗读者对感情的处理,无不反映着对文章理解与感悟的程度。
感悟,必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懂就无所感。同时,有所感方能有所言,正所谓“有感而发”。我们又从“说话”为项目进行测试,实验后合格率100%,比实验前提高9%,优良率为82%,比实验前提高10%。
学生在感悟中增强表达的欲望,说话能力、交谈能力相应得到提高。黄玲玲同学是胆子极小且很自卑的女孩,朗读轻、无停顿、无起伏、无情感,更不愿在众人面前说话,常常憋得脸小通红却不发一言。谁也没想到一年后的她竟站在讲台上参加“讲故事”比赛,掌声激起一片。
同时,学生的表达语言文字能力得到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仅直接对阅读能力产生有益的影响,而且也关联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在研究中,对学生表达能力作出“说话”与“写作”两方面情况汇总,“说话”测试中的效果是明显的,在作文方面的进步也是可喜的。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被激发,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有所突破,我认为长期困扰小学生作文的两大问题——内容贫乏、情感缺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开始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扫除障碍,这是十分重要的。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活动太小”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操作。要重视语感培养,首先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指导思想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真正树立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多读、多思、多做、多感受、多体会,真正把学生主体的各种“能量”都加以“激活”,都加以发挥。此外,语文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是寻找一个标准的、唯一的“答案”。
实践证明,以学业成绩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观点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它只能作为其中一项指标。在小学这一打基础的阶段,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与教学原则。
就性质而言,小学语文是综合性学科,不仅有其工具性,更蕴含着教育性与发展性。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应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己任。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是门实实在在的语言教学,应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言教学中“语感”是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人对语言的感知、把握和运用的能力。每个人由于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等各种原因导致其语感图式呈不同状态。人类个体不同的语感图式影响制约着语言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想结合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吸收思维学、语言学、教学论等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语感突破,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以期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创造出一种新颖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与策略。
中国文字千变万化,语言的意蕴深刻含蓄,有时真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繁琐的、纠缠与内容的课堂分析很难帮助学生达到此种意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有效的尝试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感知语言背后的含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感训练。
然而,机械地读是要不得的。以读为主,读与想结合的方法,可让学生沿着读的阶梯走向感知的深处。“课始练读准”就是方法之一。在激发了学习兴趣,创设了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读全文,要求读准确。那些较易读错的多音字,初见面的生词,意思复雜的长句,还有小小的标点所表示的不同长短的停顿等等,都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的好材料。抓住此时的语感训练,对培养学生读文、解文能力的提高相当有益。
“课中练读准”也十分重要。结合学生的精彩质疑,要求边读边思,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一环;结合教师精辟讲解,要求边读边体味,是促进学生感知课文的重要一环;结合好词佳句的欣赏,要求边读边品,是促进学生品味课文的重要一环。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读与思的结合丰富了语感的内在图式,对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感受能力大有好处。
二、感悟语言、读说结合
叶圣陶曾经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感。”这种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是触摸作者情感的最重要的基础。构筑丰富的语言形象是训练这种感觉的较好的方法。通过教师启发性的提示,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想象,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更生动具体。在这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去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去捕捉作者心灵震颤的霎那间。
与此同时,学生借助语言的工具性将体味到细腻的、敏感的情感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这又是一次感悟语言的过程。
类似的模式是训练学生感悟语言的有力手段,即由抽象的语言形象,再由具体的语言形象转化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的语言文字。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读时的感知,想象时的感悟,表述时的深层感悟的过程,促使形象构筑,读说结合,有效地成为感悟语言的重要一步。
三、以听为主、听写结合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如何正确评价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美国的“托福考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大量的听力选择题出现在试卷上。考生如不能将介词的用法、动词的用法,时态的用法等知识牢固掌握,形成一种感觉,一种语言图式,形成下意识的判断,就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考题。这种方式摒弃了考强记和技巧取分的机率,更强调娴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于是,我试着口述大量选择题,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选择多音字读音、选择词意、选择完整句、选择反问句、选择节意等等,力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语言图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走向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四、有感而言、有感而写
语感教学模式的试行已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高,感悟的前提在于顺利的阅读,而感觉的外显往往可以用感情朗读来标志,字词的正确、停顿与重音的把握、朗读者对感情的处理,无不反映着对文章理解与感悟的程度。
感悟,必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懂就无所感。同时,有所感方能有所言,正所谓“有感而发”。我们又从“说话”为项目进行测试,实验后合格率100%,比实验前提高9%,优良率为82%,比实验前提高10%。
学生在感悟中增强表达的欲望,说话能力、交谈能力相应得到提高。黄玲玲同学是胆子极小且很自卑的女孩,朗读轻、无停顿、无起伏、无情感,更不愿在众人面前说话,常常憋得脸小通红却不发一言。谁也没想到一年后的她竟站在讲台上参加“讲故事”比赛,掌声激起一片。
同时,学生的表达语言文字能力得到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仅直接对阅读能力产生有益的影响,而且也关联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在研究中,对学生表达能力作出“说话”与“写作”两方面情况汇总,“说话”测试中的效果是明显的,在作文方面的进步也是可喜的。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被激发,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有所突破,我认为长期困扰小学生作文的两大问题——内容贫乏、情感缺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开始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扫除障碍,这是十分重要的。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活动太小”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操作。要重视语感培养,首先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指导思想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真正树立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多读、多思、多做、多感受、多体会,真正把学生主体的各种“能量”都加以“激活”,都加以发挥。此外,语文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是寻找一个标准的、唯一的“答案”。
实践证明,以学业成绩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观点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它只能作为其中一项指标。在小学这一打基础的阶段,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与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