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的有效整合,可以优化实验,促进师生合作与探究活动的开展,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74-01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自然科学,很多规律的得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丰富多彩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很多学校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在课堂上没办法开设。因此,教师就需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实验,打破实验条件的限制。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可以更好地提高实验的可见性,增强实验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功效。
一、模拟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加深实验印象
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实际操作,致使学生理解不深,学而不牢。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Flash等软件制作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就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布朗運动时,运用动画展示微观分子撞击宏观微粒的布朗运动情景,使看不见的微观现象看得见了,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如,在讲交变电流通过电容器时,学生很难想象,电流是怎么通过彼此绝缘平行板电容器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将电子运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就可以直观看到,电流“通过”电容器,是由于电容器交替充放电,电路中电子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而非电子真的跃过了彼此绝缘的平行板。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微小现象和微观世界的物质进行放大,把不容易说清楚的现象展示出来,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变得容易,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实验。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和清晰度
教师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常会受到实验器材本身的限制,有些实验器材不宜搬到教室,有些实验模型太过粗糙,还有些实验器材太小不宜展示,因此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会给学生造成错觉,给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教师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对高中物理实验进行有效整合优化,就可以使现象更加清晰,使实验操作更加容易。例如,在长度测量中,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仪,这些仪器本身小而精密,拿实物来讲解,学生不容易看清楚,而用模型来讲解,模型又不精确,让学生练习读数还是有很大的缺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模型来讲解原理,而练习读数则可以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模拟,把仪器读数的部分进行放大,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晰地进行读数练习了。
三、运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前教材上的很多验证性实验变成了现在的探究性实验,教材之所以这样改编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否则就会造成课堂上时间不够用,学生在课堂上完不成实验,不能很好地探究出结果,教学中教师如果借助信息技术对课堂结构进行优化,应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既可以完成实验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例如,在学习《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由于实验内容要分两种情况,每一种情况都要测量很多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短往往造成课堂上时间不够用,教师就可利用Excel软件的图表功能处理数据,把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填到相应的表格中,由软件得到的a-m关系图为a-1/m图像,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又如,在实验课上每做一个实验都要进行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利用Excel函数功能编写计算公式,待学生做完实验得到实验数据的时候,把实验数据输入到编好的公式中进行误差分析。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看到实验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结果,分析本次实验做得成功与否;教师可看到本次实验中各小组的完成情况。
四、运用仿真虚拟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线性有序的,学生的思维却是活跃而发散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以课本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求异创新,从而实现教学信息的非线性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例如,在电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仿真电学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可通过媒体的交互功能,自行选择仪器进行组合安装,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同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总之,实验课不能完全用课件、录像等方式代替实验,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放松常规实验教学。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74-01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自然科学,很多规律的得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丰富多彩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很多学校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在课堂上没办法开设。因此,教师就需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实验,打破实验条件的限制。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可以更好地提高实验的可见性,增强实验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功效。
一、模拟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加深实验印象
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实际操作,致使学生理解不深,学而不牢。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Flash等软件制作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就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布朗運动时,运用动画展示微观分子撞击宏观微粒的布朗运动情景,使看不见的微观现象看得见了,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如,在讲交变电流通过电容器时,学生很难想象,电流是怎么通过彼此绝缘平行板电容器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将电子运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就可以直观看到,电流“通过”电容器,是由于电容器交替充放电,电路中电子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而非电子真的跃过了彼此绝缘的平行板。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微小现象和微观世界的物质进行放大,把不容易说清楚的现象展示出来,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变得容易,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实验。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和清晰度
教师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常会受到实验器材本身的限制,有些实验器材不宜搬到教室,有些实验模型太过粗糙,还有些实验器材太小不宜展示,因此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会给学生造成错觉,给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教师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对高中物理实验进行有效整合优化,就可以使现象更加清晰,使实验操作更加容易。例如,在长度测量中,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仪,这些仪器本身小而精密,拿实物来讲解,学生不容易看清楚,而用模型来讲解,模型又不精确,让学生练习读数还是有很大的缺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模型来讲解原理,而练习读数则可以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模拟,把仪器读数的部分进行放大,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晰地进行读数练习了。
三、运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前教材上的很多验证性实验变成了现在的探究性实验,教材之所以这样改编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否则就会造成课堂上时间不够用,学生在课堂上完不成实验,不能很好地探究出结果,教学中教师如果借助信息技术对课堂结构进行优化,应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既可以完成实验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例如,在学习《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由于实验内容要分两种情况,每一种情况都要测量很多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短往往造成课堂上时间不够用,教师就可利用Excel软件的图表功能处理数据,把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填到相应的表格中,由软件得到的a-m关系图为a-1/m图像,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又如,在实验课上每做一个实验都要进行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利用Excel函数功能编写计算公式,待学生做完实验得到实验数据的时候,把实验数据输入到编好的公式中进行误差分析。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看到实验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结果,分析本次实验做得成功与否;教师可看到本次实验中各小组的完成情况。
四、运用仿真虚拟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线性有序的,学生的思维却是活跃而发散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以课本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求异创新,从而实现教学信息的非线性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例如,在电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仿真电学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可通过媒体的交互功能,自行选择仪器进行组合安装,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同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总之,实验课不能完全用课件、录像等方式代替实验,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放松常规实验教学。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