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虔
素有“松辽平原第一仓”之称的吉林榆树市,历史上是一个传统农业市,120多万人口中,就有100多万在农村。到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是“三农”问题重灾区。
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7亿元,实现产值23.2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890元,跨进“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行列。榆树市不仅成功地破解了“三农”难题,而且实现了由农业市向工业市的跨越。
中共榆树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国强的一段话揭开了五年巨变之迷:“我们是用搞粮食生产的劲头,搞工业生产;是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这个开国领袖们的理想,用科学发展观变为现实取得的成果。”
“三角中心”彰显区位优势
榆树市地处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市构成的三角中心区,幅员面积4722平方公里,人口126万。榆树市确立了建设吉林省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有效衔接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把区位的劣势变为优势。
榆树粮食产量一直位列全国县(市)前列,2007年粮食总产43亿斤,已连续四年获“全国产粮标兵县(市)”称号。
为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榆树举全市之力,加快五棵树经济开发区和环城工业集中区两个省级园区建设。
到2007年末,两区共建设各类企业277家,其中超千万元的企业40家。中粮集团投资24亿元建成的年产40吨淀粉和20吨聚乳酸项目,吉粮集团投资15亿元建成的年产20吨化工醇项目,都是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这两大企业年消耗玉米200多万吨。粮食和肉类深加工等产业构成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
新市旧城交相辉映
城市是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园,不仅承载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榆树市近几年,把改造棚户区和陈旧小区同时并举,新建了十多处花园式小区。新市旧城交相辉映,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市城建局长赵德民介绍说:“几年里榆树新建、改建繁荣大街、工农大街、健康路等两街九路1.4万米,整修养护道路250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线6900米,铺设供水管网4万米,改造供热管网4740米,供热总面积达到270万平方米,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榆树建成了4万平方米的华昌文化广场,完成了榆树公园的改扩建工程,建成几十处小区和街心公共健身场地,新铺装的人行路面全部设置了盲道。
市内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也都同步建成。市区街道、公园、广场和小区新增6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使城市绿化面积达到304万平方米。
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结合,草木结合,乔灌结合,一街一品,使城市焕然一新。
文化塑造城市灵魂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集中反映城市人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并决定着城市的品位和发展潜力,从传统农业市向现代工业市、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更是不可或缺的”。李国强市长介绍说。
榆树的良田沃土不仅生产优质粮食,也孕育了一代代优秀人才。自清代榆树太平川于家“叔侄五进士,兄弟俩翰林”以来,榆树重视人文的风气更浓,呈现出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
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孙中兴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用先进文化引导和凝聚人心,彰显城市活力。充分挖掘重视人才,崇尚教育的传统文化精髓,鼓励社会捐资,重建了‘榆树魁星楼’、‘种榆书院’及‘小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丰富了城市发展的内涵”。
近几年来,榆树市积极塑造和谐的安居文化,弘扬独特的地域文化,彰显“二人转”文化和酒文化,相继被被吉林省命名为“二人转之乡”,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北方白酒基地”。
素有“松辽平原第一仓”之称的吉林榆树市,历史上是一个传统农业市,120多万人口中,就有100多万在农村。到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是“三农”问题重灾区。
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7亿元,实现产值23.2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890元,跨进“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行列。榆树市不仅成功地破解了“三农”难题,而且实现了由农业市向工业市的跨越。
中共榆树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国强的一段话揭开了五年巨变之迷:“我们是用搞粮食生产的劲头,搞工业生产;是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这个开国领袖们的理想,用科学发展观变为现实取得的成果。”
“三角中心”彰显区位优势
榆树市地处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市构成的三角中心区,幅员面积4722平方公里,人口126万。榆树市确立了建设吉林省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有效衔接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把区位的劣势变为优势。
榆树粮食产量一直位列全国县(市)前列,2007年粮食总产43亿斤,已连续四年获“全国产粮标兵县(市)”称号。
为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榆树举全市之力,加快五棵树经济开发区和环城工业集中区两个省级园区建设。
到2007年末,两区共建设各类企业277家,其中超千万元的企业40家。中粮集团投资24亿元建成的年产40吨淀粉和20吨聚乳酸项目,吉粮集团投资15亿元建成的年产20吨化工醇项目,都是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这两大企业年消耗玉米200多万吨。粮食和肉类深加工等产业构成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
新市旧城交相辉映
城市是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园,不仅承载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榆树市近几年,把改造棚户区和陈旧小区同时并举,新建了十多处花园式小区。新市旧城交相辉映,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市城建局长赵德民介绍说:“几年里榆树新建、改建繁荣大街、工农大街、健康路等两街九路1.4万米,整修养护道路250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线6900米,铺设供水管网4万米,改造供热管网4740米,供热总面积达到270万平方米,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榆树建成了4万平方米的华昌文化广场,完成了榆树公园的改扩建工程,建成几十处小区和街心公共健身场地,新铺装的人行路面全部设置了盲道。
市内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也都同步建成。市区街道、公园、广场和小区新增6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使城市绿化面积达到304万平方米。
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结合,草木结合,乔灌结合,一街一品,使城市焕然一新。
文化塑造城市灵魂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集中反映城市人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并决定着城市的品位和发展潜力,从传统农业市向现代工业市、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更是不可或缺的”。李国强市长介绍说。
榆树的良田沃土不仅生产优质粮食,也孕育了一代代优秀人才。自清代榆树太平川于家“叔侄五进士,兄弟俩翰林”以来,榆树重视人文的风气更浓,呈现出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
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孙中兴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用先进文化引导和凝聚人心,彰显城市活力。充分挖掘重视人才,崇尚教育的传统文化精髓,鼓励社会捐资,重建了‘榆树魁星楼’、‘种榆书院’及‘小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丰富了城市发展的内涵”。
近几年来,榆树市积极塑造和谐的安居文化,弘扬独特的地域文化,彰显“二人转”文化和酒文化,相继被被吉林省命名为“二人转之乡”,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北方白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