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百年流感在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猖狂肆虐,这不由得让人回想起1918年全球性大流感的暴发蔓延,那场恣肆嚣张的大流感至少造成五千万人死亡。美国医学研究者杰米里·布朗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假如把1918年的流感病毒(N1H1)放在当今美国,至少也会有两百多万人被病魔吞噬。一个多世纪以来,虽经全球医学界执着努力和不懈奋斗,但流感依然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是人类最强劲的对手和最具杀伤力的天敌。可以说,一部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流感相抗争并不断取得败绩的历史,流感迄今正在并将继续对人类构成致命威胁和殊死考验。有鉴于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急救护理研究办公室负责人杰里米·布朗博士,利用其对1918年大流感衍生发作、防控治疗以及疫后处理的研究成果,依据其敏锐的职业观察和丰富的从业经验,通过与世界顶尖流行病专家、病毒研究人员、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以及医疗物资管理者等群体进行对话交流,历时三年撰写了《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为人们深刻认知和有效防范流感提供了一个重要文本和有效工具。
  作为一种無法预测的疾病,流感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潜伏性、变异性、传染性等显著特点,其暴发不遵循任何规律和任何逻辑,人类无法对其做出精准研判和有效防控。于是,在常见疾病和“致命瘟疫”的双重面具下,流感显得神秘诡异、高深莫测,以至于各国政府卫生机构、社会公众乃至于国际流行病顶级专家都在焦躁紧张与后知后觉的两极间摇摆,难以摆脱被动挨“侵”、屡屡受挫的尴尬处境。即使如此,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从未放弃探寻流感病理机制和索解其活动规律的努力,国内外一代又一代流行病专家坚毅执着地寻求破解流感病毒的“秘籍”。杰里米·布朗博士多年来对流感进行了充分细致的文献研究,立足于欧美医学界的既有成果,结合自己行医的感受体会,运用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以通俗的语言表述和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写就了《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这部专著。在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中,布朗博士围绕流感治疗、病毒的前世今生、1918年流感病毒、流感预报和寻找流感疫苗等内容,针对与大流感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详尽梳理和独到阐述,系统回顾了人类对抗大流感的百年历程,深刻反思了人类遭遇大流感的痛苦经历,系统总结了人类与大流感斗争的经验教训,初步勾勒出一条治愈大流感的未来路线图。作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流感的一部颇有分量的专著,本书主要在人类对病毒的认知、应对流感的方式和为下次大流感做准备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深入抉发,对我国医学界、医疗界和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黑格尔说过,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吸取过任何教训。人类在一次次大流感中吃尽了苦头,却在思想认识层面没有明显长进,像此书开篇所精辟指出的那样:“人们的身体处于危险之中,而大脑仍停留在舒适区。”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流感是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威胁人类生命的疫病,是对人的生命构成致命危害的传染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次病毒性大流感的危害程度不亚于一场大规模的世界战争。自从文明出现在这个星球上至今,流感就一直与人类如影随形,作为地球上的十大致命疾病之一,流感始终困扰着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自十六世纪以来,在以往四百多年时间里,留下确切文字记载的大流感至少已经发生了三十多次,其中在全球范围内暴发的六次大流感现在提及仍然让人心有余悸。肇始于美国的1918年大流感给人留下了一段心惊胆战的黑色记忆,它比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还要残酷还要悲惨,成为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浩劫,共造成五千万人丧生,超过五亿人感染;1957年,H2N2型流感夺去了全球两百多万人的生命;1968年大规模禽流感再次于亚洲爆发,死亡率虽然较低,但给人们造成了巨大惊恐;1975年和2009年先后暴发于美国和墨西哥的猪流感,分别导致约三十万和五十万人口死于疫情;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又遭遇了SARS、MERS、埃博拉、新冠肺炎等病毒引发的流行性疾病,使人类生命安全不断遭受重创。2019年美国境内再度发生病毒流感大传播,这次疫情导致一千九百多万人感染,约有十八万人住院,至少一万人死亡。本书和媒体披露的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提醒和告诫我们,只有加深对病毒大流感的了解和掌握,提升人们对病毒大流感隐蔽性、突发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对病毒大流感的危机意识和预防观念,努力消除麻痹心理和轻视情绪,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有效地控制和抑制病毒性大流感,才能将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正如书中所强调:“当人们小心谨慎时,它(流感)就悄然离去,让病人自愈,当人们放松警惕时,它又肆意蔓延、不断进化。”
  布朗博士在《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中认为:“当下人类依旧没有解决流感的完美方案,我们应对流感的技术手段存在各式各样的缺陷以及诸多限制。”流感是一种非线性的混乱的不可知的疫病,尤其是一旦某种禽类病毒传染给一个人,那么这种病毒不是与原有的人类病毒重新组合,就是直接突变产生一种新型的、在人际间相互传播的病毒,于是一场新的大流行性流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并显示出种种优越性,但在治疗病毒性流感方面仍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类陶醉于虚假的安全感,然而,季节性流感的反复出现以及大流感的威胁暴露了技术进步的虚假”。与1918年大流感对世界的消极影响迥然不同,当下人类已经发明并拥有了抗病毒药物、防治疫苗、诊断测试仪器和先进监测技术,其中许多科技手段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与一些国际性权威机构携手合作研发的,但是流感超强的狡诈性、欺骗性、不可预测性和严重危害性,不仅给现代医学制造了众多麻烦和严峻挑战,而且给人类带来了万般惊慌和极度恐惧。例如,人们不知道为何1918年的流感病毒偏爱年轻人,或者为何它对人类中的某些人而言只是一种轻微的疾病,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致命的疾病。假如不掌握流感病毒的这些基本特征,人类是无法为防控工作进行充分准备的。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在2017年公布的《流感大流行计划》中写道:“大流行性流感不是理论上的威胁,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反复发生的威胁。”“即便如此,我们也不知道下一次大流行性疾病会何时暴发,也不知道它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如其所言,一场大流感甚至比一次大规模生物恐怖袭击给人类造成的伤亡还要惨重,而且较之其他疾病更有可能频繁地发作,这表明病毒性大流感是一种以不可抗拒的方式在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医学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艺术,也是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艺术。在书中,作者从当今国际防治传染病的最前沿出发,对流感的预防、病毒的控制、疫苗的研发等关键问题做了原则阐述和宏观展望,指出:“1918年那场流感大流行之后的百年间,我们对流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它的遗传密码,它是如何变异的,它是如何使我们生病的,但是我们仍然没有有效的方法去战胜它。”认为“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以抗生素和疫苗的发明为代表的医学革命尚未完成”,强调“经验和教训,也许是人类唯一拥有的可以与流感抗争的免疫力。”
  病毒性大流感的传播不受国界和地域的限制,病毒大流感的防治是一项牵涉各方的系统工程。在病毒性大流感面前,每个人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真诚希望每个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能够阅读一下《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这部融合了医学史、病毒学、诊断治疗学、经济学以及流行病学、卫生保健政策、疾病预防原理等方面知识的著述,能够研读一遍这本讲述医学故事、普及科学思想、传递人文精神的著作,在今后面对病毒性疾病侵犯时,多一些理性和沉稳,少一些恐惧和不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书中反复提及和多次引证的泛滥于一战、铭刻于史册的1918年病毒性大流感,与当前正在全球肆虐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极为相似,我们不希望历史惊人相似的一幕重新上演,我们期待拥有丰富经验(比如1918年大流感时,各国政府要求居民佩戴口罩、居家隔离、错时开工、对违反者实行罚款监禁等)和惨痛教训的当下人类,以历史为参照镜鉴,以科技为制胜法宝,通过携手合作尽快摆脱“疫”魔的缠绕与摧残。
其他文献
随着明代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自由商人)的扩大,手工业工人及雇佣关系的出现,到了明中叶,思想上开始开明、活跃,出现了一批对后世有广泛深远影响的科学家、文学家、旅行家,如汤显祖(1550—1616)及其“玉茗堂四梦”、徐霞客(1587—1641)及其游记(也是地理学著作)、宋应星(1587—约1666)及其《天工开物》、徐光启(1562—1633)及其《农政全书》。其中,李时珍(1518—1
就算你走遍天下,见过各种姿态和脾性的虎,也不可能与一头爱喝酒的虎偶然交集。他不在山林出没,只在人世悠游;他未曾遭遇过好汉武松的拳打脚踢,却历练过比死亡更可怕的残酷和冷漠;他的风雅从不追求脱俗的效果,俗世的声色犬马居然无法将他的虎气消磨。  这头虎,绘画吟诗时不可无酒,呼朋唤友时不可无酒,止痛疗伤时不可无酒,寻欢作乐时不可无酒。琼浆玉液源源不竭,激活了他的天才,救赎了他的灵魂,也决定了他的命运。  
新見刘文典(1889-1958)致吴宓信札一通。对研究刘氏生平及刘、吴二人交往事迹颇有助益,值得深入探研。为便于考述,笔者酌加整理。转录信札全文如下:  雨僧先生左右:  久不晤,念甚。忆往岁在清华园时,承询樊山《彩云曲》“郎主空嗔梁玉清”之出典,当时深愧读书太少,未能奉答。近来昆明。无故书雅记可读,唯以翻检短书杂记假日销忧。偶见前人作诗亦用此故事,乃知其概要与出处,谨摘录如下,文繁,不能全钞也。
我的外祖父去世三十多年了,我每每回到家乡,都要回到有着一百一十五年沧桑历史的母校——贵州都匀一中走走看看,看到外祖父那辈人当年留下的校训,看到校史室里外祖父的旧照、用过的辞典和墨宝,再想到我家几代人多与都匀一中渊源至深,心中便生无限感慨。夜灯下读着外祖父留下的日记,便会想起小时候他老人家第一次指点我读诗的情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是他老人家教我读的第一首诗。  外
一  降及近世,中国遭遇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民族文化之自信跌至谷底,一大批有识之士逢此巨变,进退失据,乃纷纷以西学启蒙为职志,对传统文化疾之已甚,必欲灭之而后快。1912年1月19日,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同年2月8日,上任伊始的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宣称“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以此为废除读经辩护及
谷林原名劳祖德,大半生从事会计工作,晚年写作自娱,著述不多,但颇为识者所赏。有论者由谷林想到了曾做过会计的英国散文作家查尔斯·兰姆,对此,谷林倒是有一番特别的自嘲:“兰姆当了三十六年的小职员,他牢骚满腹地说,他生平的伟大著作,都已被锁藏进东印度公司的账桌抽屉里。世上以会计工作终其身,直至退休的男男女女,只恐怕不止成千上万,但像查尔斯那般发牢骚动人听闻的有几个呢?”谷林自认为“不敢去盲目与之攀比”,
我父亲刘再复非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黎明即起”,每天早晨五点便进入写作状态,从五点到九点,这是他的黄金时段、创造时刻。数十年的“一以贯之”,使他著作等身,仅中文书籍就出版了一百二十五种(五十多种原著,七十多种选本、增订本、再版本)。我从读北大开始,就喜欢他的片断性思想札记,那时札记发表的并不多,但因我是“近水楼台”,所以还是读了一些,比如《雨丝集》。出国之后,他思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竟然写
也许可以说,二十世纪的潮流是革命。革命话语下的文学,其主体自然是革命。  新文化运动及其“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走过一百年了。境内外坊间,文学史不知写了多少,大都是先有一个框,然后截取一个维度解读,看似全面,实则蜻蜓点水,泛泛者多。它们大都忽略了鲜活的个体细节,忽略了参与文学活动的人——他们生命的体验过程,他们的所思所想,点点滴滴。这套“文学回忆录”书系,正是基于此,让作家自己说话,说自己的
左手与右手在外形上看几乎是双胞胎,但从他们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命运便注定他们所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  刚出生时,左手与右手一样细嫩,一样不灵活,什么事也干不好。右手就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练好本领,将来做好多好多事情。于是,他开始学写字,从“一、二、三”练起;他开始学画画,从最简单的线条开始;他开始学本领,练习使用筷子挑拣那些细碎的物品……他每天都很刻苦,可是他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他每天都觉得自己离
战争很残酷,令人畏避。孙武说: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老子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但谍战剧很好玩,人人爱看。我看过谍战剧,也读过不少涉及谍战的书。这篇文章所要介绍的,是一位美国的密码大师。这人就是赫伯特·雅德礼,美国军情八处及美国密室创始人。  雅德礼1938年11月赴华,1940年7月回国,历时近两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班佛称赞说:“在沉闷的密码与破译世界里,雅德礼绝对是一个色彩鲜明、活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