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粘附分子作为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近的研究进展表明粘附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具有多种功能,本文归纳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血脑屏障、突触的发生及可塑性方面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
【机 构】
:
同济医科大学脑研究室,同济医科大学脑研究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粘附分子作为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近的研究进展表明粘附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具有多种功能,本文归纳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血脑屏障、突触的发生及可塑性方面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
其他文献
粘附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细胞内粘附的复杂机理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理有进一步的认识并提出新的治疗对策。本文就粘附分子在炎症部位细胞聚集、经内皮的迁移及迁移机理加以阐述,并对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粘附分子的作用加以综述,提出了粘附分子可作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靶子的新观点。
伤寒沙门氏菌能通过粘附、侵袭、定居在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并经肠系膜淋巴结到达肝脏、脾脏,进一步有效地刺激机体产生粘膜、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近几年,常以减毒伤寒沙门氏菌为载体构建双价、多价活菌苗,成为新型菌苗研制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避免在基因工程活菌苗的研制中使用抗药基因作为选择压,将载体一宿主平衡致死系统应用于减毒伤塞沙门氏活菌疫苗中,使在没有抗菌素存在的情况下,外源保护性抗原能在减毒伤寒沙门氏菌中稳
延迟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DXR)是目前异种移植物存活的主要障碍,对DXR发病机理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有望发掘新的抑制治疗措施。
TH2细胞增多和释放TH2类细胞因子是Ⅰ型变态反应疾病发生的关键,因此Ⅰ型变态反应疾病的细胞因子免疫治疗可以分为两条途径:①调整TH1和TH2的细胞因子平衡,如将特应性素质患者对变应原的TH2样反应转化为TH1样反应或抑制TH2的活性;②抑制TH2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效应。通过上述途径可以纠正体内的免疫功能异常,消除变应性炎症,从而抑制甚至治愈Ⅰ型变态反应疾病。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能诱导TH1细胞等产生IFN-γ、GM-CSF等细胞因子及Fas配体(fasL),具有增强TH1细胞和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等免疫调节功能,在抗病原微生物感染,抗肿瘤及抗超敏反应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同时,它也是内毒素诱导的小鼠肝坏死性休克的关键因子。IL-18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和肝Kupffer细胞产生,与IL-12有许多相似的生物活性,
肿瘤转移是成功治疗肿瘤的最大障碍,也是目前恶性肿瘤病人的主要死因,但对其转移的确切机制迄今尚未明了。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分子水平对肿瘤转移机制及抗转移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
MHC Ⅱ类分子的主要作用是递呈外源性抗原,恒定链(Ii)是其递呈抗原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分子。恒定链的作用包括其胞外部分对MHC Ⅱ类分子抗原结合位点的阻断作用,其胞浆尾部所提供的MHC Ⅱ-Ii复合体的分选/内化信号以及Ii自身的初步降解释放MHC Ⅱ类分子的信号。本文综述了Ii胞浆尾部MHC-Ii复合体分选/内化信号的定位、结构和功能,以及Ii自身的初步降解信号的定位和功能。
胰鸟素依赖性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决定该病的发生。而遗传因素主要是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相关,且主要涉及HLA-Ⅱ类区域。此外,HLA-Ⅰ类基因及HLA内非Ⅰ、Ⅱ类基因对该病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简述了基因免疫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一般技术步骤,探讨了这种新免疫形式的优点和至今仍提忧的问题,指出理想的基因免疫应基于基因组水平,开发染色体级真核表达载体,以近似自然的方式实现对免疫过程及疾病的控制。
细胞因子是当前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最近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慢性肝病时IL-1和IL-1ra的产生及其意义,并着重讨论了IL-1在致肝纤维化中的作用,IL-1ra的出现为肝纤维化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