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学者认为:兴趣是才能的支点,是创新发明的源泉,也是打开智慧宝库的向导和万能钥匙。在科创教育活动中用怎样的办法才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倡导下的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首当其中的任务就是加强我国中小学生科创精神和创新行为的培养。如何顺应时代,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形成科创意识,践行科创行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该文以中小学生科创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积极探索开拓学生的科创思维、激发科创意识与创新行为方法,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应对策略,希望对今后的科创教育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生;科创意识;创新行为;培养;探究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人才。青少年是否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能否成为有用之才,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赋予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重要的责任。当今全球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成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归根到底是作为科技载体的人才的竞争,谁最先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会在这场激烈的国际角逐中获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普遍思想固定化,教师观念保守。如何接受创新思想也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的方法研究,总结出培养提高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即通过加大国家投入、梳理科技创新培养观念、制定培养教育计划、设置相关课程等手段来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
1当今中小学生的普遍情况
目前在实施课程中,传统教育比较看重教书内容和考试成绩两种。课堂上的内容就只有教师单一的讲解,然后学生在下面做笔记。摆脱不了教材的内容,教材以外的内容没有涉及。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其他设备支持,课堂氛围不好,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学生上课难以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不活跃,不能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与创新行为。根据中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积极培育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是广大中小学科创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2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教育意义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良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对儿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反之也是一种伤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合适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发展起到对心理发展的划分,具体运算阶段是在孩子的7~12岁。儿童在这个阶段的思维是从形象变为抽象的过渡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发展期,对一个人的生长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在他们思维形成的时期就要为创新打下基础。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像语文《田忌赛马》一课中,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说:“只改变一下出场的顺序就能取胜是不对的,因为改换马的出场顺序有6种方法,不是随便换一下就能取胜的”。这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我们在课堂中要学会捕捉。
3培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精神与创新行为的具体方法
第一,网络创新平台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中小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感官细胞,产生创新的思维,激发创新的热情,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想要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自己也动起手来,加入到创新的行列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第二,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老师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的个人行为和思维方式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中小学生广大教育者要先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中小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有些教师教学保守,思想僵化,教学方式单一。所以,广大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参加各类科创知识培训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多接触新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教师要处于一个积极参与、思想活跃、敢于实践的状态才能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
第三,加强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资源、运行及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和需求,积极探索在多种模式下建设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机制,并通过示范加以推广和应用;针对中小学校整体科技教育水平、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状况和中小学生教师教学水平等评估、评价及激励等机制的研究;同時开展全社会联动、资源整合等机制的研究。提高大众媒体对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积极促进国内外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第四,教育部门要定期举办机器人和创客竞赛活动,科技部门要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通过学生成果的展示,让学生有成就感。中小学要定期开展电脑动画、科幻画等评选活动,尽可能挖掘学生的创造动点,寻找发明根苗。展示运用科学自制的电脑动画或科幻画作品,描绘未来世界,创设人类美景。每一次的活动都使同学们增长了科学知识,进一步树立学科学、讲科学的信心。
总之,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来思考并付出实践行动。学校和教师在开展竞赛和各类科技活动中多鼓励学生去积极创新,肯定他们的创造行为,尊重他们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实际出发,设计出最佳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4结论
科技创新这门活动是我国综合实践活动中科学实践板块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性行为。
步入发展迅速的今天,人才的培育十分重要,我国也从未忽略中小学生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创新教育、营造环境、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等关键词。为提高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精神与创新行为培养塔建了平台,创造了各种机会,在加快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中小学生的发掘和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科技素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促进意义,中小学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将各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要重视科学知识的选取,重视学生智力探究过程,重视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郭建华.做好科普教育工作,将大学资源与社会共享[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全国中药标本馆专业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鉴定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1899:73-74.
[2]孙丹琦.诌议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6):892-893.
[3]耿银平.让探索和研究成为教育发展目标[J].青春期健康,2014,(5):12.
[4]张凯.民国时期中小学科学教育政策研究(1912—1949)[D].安徽医科大学,201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