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尤其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美的创造能力。
一、在诵读中激发美的情感
情感体验是课外阅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激发美育情感的有效载体之一,诵读的作用不可小视。那么,怎样诵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之美呢?
1.讲读。教师对课外阅读材料的背景等进行适当的讲解,并对关键部分配以富有情感的范读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2.自读。讲读后,学生模仿教师范读的方法、语气、语调自读,有利于进一步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心境,进一步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
3.导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教师的导读,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情实感。
4.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例如《青铜葵花》是一本很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我在交流阶段通过对写作背景的讲解、诵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苦难,并在两个孩子苦难的经历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在分析“大芦苇荡,既吸引着葵花,也使她感到莫名的恐惧。她总是一步不离地跟随着爸爸,生怕自己被芦苇荡吃掉似的,特别是大风天,四周的芦苇波涛汹涌地涌向天边,又从天边涌向干校时,她就会用手死死地抓住爸爸的手或是他的衣角,两只乌黑的眼睛,满是紧张”这段话时,我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不仅理解环境的恶劣,更感受到葵花内心的紧张和无助,感受到生活的苦难与艰辛,并磨炼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产生情感共鸣,迸发美育的火花。
二、在联想中拓展美的情境
联想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学生阅读一篇作品时,会从作品的主题、人物乃至细节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其他人和事,这时他们的情感要比审美直觉中产生的情感稳定得多,还可以产生更新的联想。
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学生通过阅读鲁滨孙的事迹,想到自己,想到如果自己身陷绝境,能否像他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通过联想自己平时的行为和老师及家长的教诲,学生认识到,在人生风雨中要学会坚毅、勇敢地扬起生活的风帆,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乘风破浪,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以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面对厄运,对美的意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通过联想,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拓展美的情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正是美的语言取得的奇妙效果。
三、在品味中获得美的熏陶
学生在阅读、诵读、联想后总会对文章产生体会并不断品味。因此,在课外阅读中要借助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给予学生美育的渗透,借助文章优美的语言把蕴涵的真、善、美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如在阅读《青铜葵花》后,他们会自然地为大麦地的人们的淳朴而感到骄傲,为有青铜这样的好哥哥而感到自豪;阅读《草房子》后,为桑桑身上具有的“苦难美”和“真善美”而激动,为秦大奶奶的固执和善良而落泪;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而赞叹不绝;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而崇敬不已;为青铜和葵花在苦难中的乐观和豁达而感动不已……学生在不断的品味中获得美育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四、在创造中促进美的升华
创造使美育得以升华,那么,如何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尝试创造呢?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源泉,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活力。
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
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教学绘本《卤蛋的故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仿写并全班进行交流。结果,学生仿写的文章令我大开眼界,不仅有传统的愿望,还有对他人真诚的祝愿,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可以说,这次仿写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创造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小学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虽然影响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让美育走进课外阅读,充分利用诵读、想象、理解、创造等方式挖掘文本中的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从而使学生激发美育情感,拓展美育情境,获得美育熏陶,促进美育升华,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其营造更和谐、快乐、轻松的阅读氛围,提高其阅读兴趣。
一、在诵读中激发美的情感
情感体验是课外阅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激发美育情感的有效载体之一,诵读的作用不可小视。那么,怎样诵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之美呢?
1.讲读。教师对课外阅读材料的背景等进行适当的讲解,并对关键部分配以富有情感的范读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2.自读。讲读后,学生模仿教师范读的方法、语气、语调自读,有利于进一步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心境,进一步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
3.导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教师的导读,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情实感。
4.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例如《青铜葵花》是一本很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我在交流阶段通过对写作背景的讲解、诵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苦难,并在两个孩子苦难的经历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在分析“大芦苇荡,既吸引着葵花,也使她感到莫名的恐惧。她总是一步不离地跟随着爸爸,生怕自己被芦苇荡吃掉似的,特别是大风天,四周的芦苇波涛汹涌地涌向天边,又从天边涌向干校时,她就会用手死死地抓住爸爸的手或是他的衣角,两只乌黑的眼睛,满是紧张”这段话时,我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不仅理解环境的恶劣,更感受到葵花内心的紧张和无助,感受到生活的苦难与艰辛,并磨炼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产生情感共鸣,迸发美育的火花。
二、在联想中拓展美的情境
联想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学生阅读一篇作品时,会从作品的主题、人物乃至细节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其他人和事,这时他们的情感要比审美直觉中产生的情感稳定得多,还可以产生更新的联想。
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学生通过阅读鲁滨孙的事迹,想到自己,想到如果自己身陷绝境,能否像他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通过联想自己平时的行为和老师及家长的教诲,学生认识到,在人生风雨中要学会坚毅、勇敢地扬起生活的风帆,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乘风破浪,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以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面对厄运,对美的意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通过联想,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拓展美的情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正是美的语言取得的奇妙效果。
三、在品味中获得美的熏陶
学生在阅读、诵读、联想后总会对文章产生体会并不断品味。因此,在课外阅读中要借助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给予学生美育的渗透,借助文章优美的语言把蕴涵的真、善、美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如在阅读《青铜葵花》后,他们会自然地为大麦地的人们的淳朴而感到骄傲,为有青铜这样的好哥哥而感到自豪;阅读《草房子》后,为桑桑身上具有的“苦难美”和“真善美”而激动,为秦大奶奶的固执和善良而落泪;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而赞叹不绝;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而崇敬不已;为青铜和葵花在苦难中的乐观和豁达而感动不已……学生在不断的品味中获得美育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四、在创造中促进美的升华
创造使美育得以升华,那么,如何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尝试创造呢?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源泉,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活力。
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
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教学绘本《卤蛋的故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仿写并全班进行交流。结果,学生仿写的文章令我大开眼界,不仅有传统的愿望,还有对他人真诚的祝愿,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可以说,这次仿写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创造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小学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虽然影响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让美育走进课外阅读,充分利用诵读、想象、理解、创造等方式挖掘文本中的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从而使学生激发美育情感,拓展美育情境,获得美育熏陶,促进美育升华,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其营造更和谐、快乐、轻松的阅读氛围,提高其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