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学习目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加以运用,进行沟通与交流,然而由于我国考试制度,教师对读写的重视度远超听说,可以说一般学校中的英语氛围接近于零。本文对口语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探讨,力求使学生能够说得更加自信、快乐与充实,让学校的英语氛围更加浓厚。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交流现状 改善策略
一
当婴儿呱呱落地时,他不懂何为言语,何为交流,但他懂得哭闹,因为对他来说,这就是他用来沟通的工具。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人教他如何交流,但他也能无师自通,说得很流利,为什么?是社会给了他一个学习语言的良好环境,身处这样的言语氛围中,怎能不耳濡目染?
外国人都称中国的英语为“哑巴英语”。反思现状,中国学生做题目都很棒,但是若论口语,那么真等同于哑巴,学是学了,但就是不敢开口,不想开口。究其原因,是中国的英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语言氛围不足,学生欠缺自信。
走进校园,小到幼儿园,大到大学,听到的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很少有学校是以外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当然外国语学校除外。因此在普通学校,运用外语的氛围不是很浓厚,学生只有在教室里才会说上几句。课后最多听到几句“Good morning/afternoon.Goodbye.”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即使在平时的课堂上也默默无闻。以我们班的小程同学为例,她的英语成绩可以说是在班上数一数二的,若说上课老师提的问题她不会,是不太可能的,但在英语课堂上你是看不到她举手的,即使老师点名让她回答问题,她的声音也很小,理由竟是她不好意思说。可见语言氛围非常重要,若是说得多了,接触得多了,那么外语也就真正成了他们的第二语言,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的功能。
(二)课堂活动与交流机会过少,学生欠缺快乐。
学得快乐,快乐地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但若是真正问到学生学得是否快乐,那么大部分老师都会感受到极大的挫败感。以下是我对所任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以上结果让人很失望,也许意味着我的教育的失败,但我相信也有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问题,这与应试教育及部分学校的内部体制有一定的联系,究其原因是课堂活动与交流机会过少,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教学。
(三)教材与生活联系不当或过少,学生欠缺话题。
学习语言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交流,因此最好的教材即生活题材。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往往为了突出重难点或更好地引出新课的内容而创设一些与本课毫无关系或者是关系不大的情境,这样的处理既扰乱了学生的学习视线,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以4AUnit4 Part A为例,教师为了新授单词puzzle,puppet,kite and doll创设了一个玩具店的情境,而这一情境与本课文没有丝毫联系,产生了舍近求远的效果。另外,课本的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不上轨,教师没有及时处理,在交流时学生就没有足够的话题,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二
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哑巴英语中解脱出来,让英语真正成为中国人的第二语言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平衡口语输入与输出,让学生说得更自信。
学生都是好强的,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自己掌握了的东西都希望表达出来,赢得同学的赞许。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毫无顾忌地用英语进行表达,就必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将口语表达看成是学生对知识的输出,那么教师必须把握好对学生知识的输入,对于语言的输入,即听力,我们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之余,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表达欲望。
输入的途径可以是教师的语言,抑或是磁带录音等,如果教师的语言风趣而又表情丰富,则相信学生会很乐意模仿。而晨读,也不一定就是一成不变的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听磁带、故事,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二)转化口语交流主体,让学生说得更快乐。
1.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堂,口语交流也是如此,在以往的课堂中主要是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什么学习的欲望,只是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步伐。教师要让学生快乐,就必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试着让他们成为主体,主动问问题。如在教授5B unit4时,教师可以出示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就图片猜测课文内容,或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增强学生表达欲望。
2.个体向小组的转化
活动是小学英语课的生命力所在,而小组活动是英语课堂互动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主要以个体形式进行,教师要增强交流的趣味性,可将个体交流转化成小组交流,在个别学生回答的时候,其他学生就其回答进行一定程度的纠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让学生说得更快乐。
(三)完善口语内容真实性,让学生说得更充实。
真实即是美,任何东西只有真实的才是最好的,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课,其最终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完成试卷。换言之,语言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也终究要回归生活。但现实中的课堂都有这样一个通病,即读死书,死读书。以课堂中最习以为常的开场白Free talk为例,为了巩固之前学到的知识教师往往就某些句型进行单一复习,往往是没有组织、没有练习的散打。学生只是机械地用课本中的语言回答,毫无乐趣可言,有时甚至不需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就被瓦解了。
Free talk是最好的交流平台,但前提是教师所提的每个话题都必须有意义、有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人都是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有表达欲,大人如此,小孩子更加如此,因此教师可以就学生身边的事物,提供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知识有了,兴趣有了,还怕学生没有表达欲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地,也是学生交流的基地,如何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进行交流是教师需要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的口语才能有所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英朋.简论英语教学中口语课外小组活动的开展[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1).
[2]何莉娜.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刘金兰.试论影响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9).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交流现状 改善策略
一
当婴儿呱呱落地时,他不懂何为言语,何为交流,但他懂得哭闹,因为对他来说,这就是他用来沟通的工具。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人教他如何交流,但他也能无师自通,说得很流利,为什么?是社会给了他一个学习语言的良好环境,身处这样的言语氛围中,怎能不耳濡目染?
外国人都称中国的英语为“哑巴英语”。反思现状,中国学生做题目都很棒,但是若论口语,那么真等同于哑巴,学是学了,但就是不敢开口,不想开口。究其原因,是中国的英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语言氛围不足,学生欠缺自信。
走进校园,小到幼儿园,大到大学,听到的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很少有学校是以外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当然外国语学校除外。因此在普通学校,运用外语的氛围不是很浓厚,学生只有在教室里才会说上几句。课后最多听到几句“Good morning/afternoon.Goodbye.”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即使在平时的课堂上也默默无闻。以我们班的小程同学为例,她的英语成绩可以说是在班上数一数二的,若说上课老师提的问题她不会,是不太可能的,但在英语课堂上你是看不到她举手的,即使老师点名让她回答问题,她的声音也很小,理由竟是她不好意思说。可见语言氛围非常重要,若是说得多了,接触得多了,那么外语也就真正成了他们的第二语言,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的功能。
(二)课堂活动与交流机会过少,学生欠缺快乐。
学得快乐,快乐地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但若是真正问到学生学得是否快乐,那么大部分老师都会感受到极大的挫败感。以下是我对所任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以上结果让人很失望,也许意味着我的教育的失败,但我相信也有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问题,这与应试教育及部分学校的内部体制有一定的联系,究其原因是课堂活动与交流机会过少,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教学。
(三)教材与生活联系不当或过少,学生欠缺话题。
学习语言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交流,因此最好的教材即生活题材。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往往为了突出重难点或更好地引出新课的内容而创设一些与本课毫无关系或者是关系不大的情境,这样的处理既扰乱了学生的学习视线,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以4AUnit4 Part A为例,教师为了新授单词puzzle,puppet,kite and doll创设了一个玩具店的情境,而这一情境与本课文没有丝毫联系,产生了舍近求远的效果。另外,课本的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不上轨,教师没有及时处理,在交流时学生就没有足够的话题,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二
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哑巴英语中解脱出来,让英语真正成为中国人的第二语言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平衡口语输入与输出,让学生说得更自信。
学生都是好强的,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自己掌握了的东西都希望表达出来,赢得同学的赞许。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毫无顾忌地用英语进行表达,就必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将口语表达看成是学生对知识的输出,那么教师必须把握好对学生知识的输入,对于语言的输入,即听力,我们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之余,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表达欲望。
输入的途径可以是教师的语言,抑或是磁带录音等,如果教师的语言风趣而又表情丰富,则相信学生会很乐意模仿。而晨读,也不一定就是一成不变的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听磁带、故事,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二)转化口语交流主体,让学生说得更快乐。
1.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堂,口语交流也是如此,在以往的课堂中主要是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什么学习的欲望,只是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步伐。教师要让学生快乐,就必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试着让他们成为主体,主动问问题。如在教授5B unit4时,教师可以出示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就图片猜测课文内容,或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增强学生表达欲望。
2.个体向小组的转化
活动是小学英语课的生命力所在,而小组活动是英语课堂互动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主要以个体形式进行,教师要增强交流的趣味性,可将个体交流转化成小组交流,在个别学生回答的时候,其他学生就其回答进行一定程度的纠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让学生说得更快乐。
(三)完善口语内容真实性,让学生说得更充实。
真实即是美,任何东西只有真实的才是最好的,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课,其最终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完成试卷。换言之,语言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也终究要回归生活。但现实中的课堂都有这样一个通病,即读死书,死读书。以课堂中最习以为常的开场白Free talk为例,为了巩固之前学到的知识教师往往就某些句型进行单一复习,往往是没有组织、没有练习的散打。学生只是机械地用课本中的语言回答,毫无乐趣可言,有时甚至不需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就被瓦解了。
Free talk是最好的交流平台,但前提是教师所提的每个话题都必须有意义、有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人都是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有表达欲,大人如此,小孩子更加如此,因此教师可以就学生身边的事物,提供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知识有了,兴趣有了,还怕学生没有表达欲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地,也是学生交流的基地,如何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进行交流是教师需要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的口语才能有所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英朋.简论英语教学中口语课外小组活动的开展[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1).
[2]何莉娜.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刘金兰.试论影响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