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潜在的创造智能。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去发现、去调查,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沉睡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使之升华,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无限的创造能力呢? 方法和渠道是很多的,但笔者认为不可不注意以下四点:
一、最佳心态的形成与潜在创造智能的诱发
大量实验证明,创造思维能力的出现,往往是最佳心态下潜在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而且最佳心态的形成是诱发潜在智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鼓励想象、鼓励求异、鼓励质疑,让师生之间形成自由、民主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宽松感、安全感、愉快感、新奇感和成功感。
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形成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机制,这样才能得以诱发他们的潜在创造才能,才能使学生的灵气得以解放,而灵气一旦释放,将会变成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例如笔者在教学萧乾的《枣核》时,为了让学生感知和体会人物深沉的思乡感情,运用幻灯机放出一幅《游子思乡图》,并用吟唱歌曲《月之故乡》创设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思绪带入了异国他乡,让学生自己置身为一游子,在这样的情景下来思念自己的家乡,感受诗人背井离乡的情怀。结果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教学过程相当顺利,教育效果甚佳。
二、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特点,不断引进新的知识信息
因为人的内在潜能往往是在某种新的知识信息或事物的触发下才会表现出来,所以新的知识信息便成为引发潜在创造智能的引爆点。潜意识在新信息的强刺激下,就会变得活跃起来,往往使思路中的阻隔突然被冲破,使新想象浮现在脑际,从而出现创造性的思维效应。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看云识天气》、《电子计算机的多種功能》等课文时,就可介绍贴近人们生活的自然常识和当今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科研成果,展望未来,大胆假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
三、教师对语文教学应有创造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异、求新、有创造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饶有兴致,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感到新颖有趣。这样,才会情动而思发,形成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就得在“新”字上做文章,抛弃单调、枯燥、僵化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具有“常看常新的新感觉”。只有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常看常想的老朋友”。魏书生老师常常让学生介于猜透与猜不透之间,从而使学生打起精神、提起兴趣,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动”起来,找出各种答案猜想、作比较,得出透彻的结果。我们也可以这样尝试,让学生猜猜这堂课要学哪些内容,设计一些新奇的导语,板书设计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到讲台上板书;老师课前背一背千古流传的名诗、名言、警句或一段妙语连珠的精美散文,课堂上用手势或眼睛传递某个信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手指或文具在空中写写……这些做法虽是举手之劳,但学生却耳目一新,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法运用上,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施教。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文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教记叙文采用“抓住线索法”,教散文采用“品悟教学法”,教说明文采用“以读代讲法”,教古文、诗歌采用“中心串联法”、“单元比较法”……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学生既有规律可循而又兴趣盎然。
四、注意课堂内外的衔接
课堂内外的衔接,主要是作业,特别是课外作业。因此,在作业设计上,首先应力避枯燥乏味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训练,作业的形成要新颖,富有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把完成作业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给学生布置每天早晨观测、记录天上云的各种现象,判断当天的天气。只有这样,才能驱使学生主动、精细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其次,作业设计要富有挑战性,要敢于大胆摒弃教材中作用不大的作业,精心设计创新作业,量不要大,而贵于精,以开发学生智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激发起学生创造的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方沃土。
一、最佳心态的形成与潜在创造智能的诱发
大量实验证明,创造思维能力的出现,往往是最佳心态下潜在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而且最佳心态的形成是诱发潜在智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鼓励想象、鼓励求异、鼓励质疑,让师生之间形成自由、民主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宽松感、安全感、愉快感、新奇感和成功感。
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形成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机制,这样才能得以诱发他们的潜在创造才能,才能使学生的灵气得以解放,而灵气一旦释放,将会变成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例如笔者在教学萧乾的《枣核》时,为了让学生感知和体会人物深沉的思乡感情,运用幻灯机放出一幅《游子思乡图》,并用吟唱歌曲《月之故乡》创设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思绪带入了异国他乡,让学生自己置身为一游子,在这样的情景下来思念自己的家乡,感受诗人背井离乡的情怀。结果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教学过程相当顺利,教育效果甚佳。
二、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特点,不断引进新的知识信息
因为人的内在潜能往往是在某种新的知识信息或事物的触发下才会表现出来,所以新的知识信息便成为引发潜在创造智能的引爆点。潜意识在新信息的强刺激下,就会变得活跃起来,往往使思路中的阻隔突然被冲破,使新想象浮现在脑际,从而出现创造性的思维效应。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看云识天气》、《电子计算机的多種功能》等课文时,就可介绍贴近人们生活的自然常识和当今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科研成果,展望未来,大胆假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
三、教师对语文教学应有创造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异、求新、有创造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饶有兴致,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感到新颖有趣。这样,才会情动而思发,形成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就得在“新”字上做文章,抛弃单调、枯燥、僵化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具有“常看常新的新感觉”。只有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常看常想的老朋友”。魏书生老师常常让学生介于猜透与猜不透之间,从而使学生打起精神、提起兴趣,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动”起来,找出各种答案猜想、作比较,得出透彻的结果。我们也可以这样尝试,让学生猜猜这堂课要学哪些内容,设计一些新奇的导语,板书设计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到讲台上板书;老师课前背一背千古流传的名诗、名言、警句或一段妙语连珠的精美散文,课堂上用手势或眼睛传递某个信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手指或文具在空中写写……这些做法虽是举手之劳,但学生却耳目一新,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法运用上,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施教。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文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教记叙文采用“抓住线索法”,教散文采用“品悟教学法”,教说明文采用“以读代讲法”,教古文、诗歌采用“中心串联法”、“单元比较法”……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学生既有规律可循而又兴趣盎然。
四、注意课堂内外的衔接
课堂内外的衔接,主要是作业,特别是课外作业。因此,在作业设计上,首先应力避枯燥乏味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训练,作业的形成要新颖,富有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把完成作业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给学生布置每天早晨观测、记录天上云的各种现象,判断当天的天气。只有这样,才能驱使学生主动、精细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其次,作业设计要富有挑战性,要敢于大胆摒弃教材中作用不大的作业,精心设计创新作业,量不要大,而贵于精,以开发学生智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激发起学生创造的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