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融合 妙悟春意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杜甫的《绝句》组合教学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读通诗句,体会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不同韵味。
  2.感受古诗的景色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眼中的曼妙春色。
  3.通过比较品评,体悟不同的赞颂对象呈现出的相同情感。
  4.激发学生读诗、品诗的兴致,在古诗的诵读中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季。
  师:老师郊游的时候抓拍了几张照片,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出示照片)
  师:看了这些照片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有多美?美在哪儿呢?
  生:美到无法用语言表达。
  师:是的,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是令人留恋的。每个人对春天都有特别的情感,特别是古代的诗人、词人,每当看到美丽的春景总会诗兴词兴大发,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出示图片,生猜古诗。)
  师:看着画面,我们不由得吟起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这就是春天的魅力,这就是诗词的力量。其实一首好诗不光需要去朗读吟诵解诗意,更需要我们品读想象悟诗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品读这两首古诗。(课件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绝句》)
  【评析:契合当时的季节,让学生迈入春景感受美丽,自然过渡到诗词中的春天,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描写春天诗词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品读想象悟诗情。】
  二、朗读古诗,感受异同
  师:同学们自由读诗题,说出心中的疑问。
  生:惠崇是什么意思?
  师: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一幅画,《惠崇春江晚景》是诗人苏轼为他的画题的一首题画诗。
  师:再看看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你了解他们吗?
  (生说对诗人的了解)
  师:可见了解作者是深入理解作品的关键。现在咱们来读一读吧,会读吗?先自己练习。(板书:会读)
  师:会读诗真的很重要,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这两首诗都是四行。
  师:这是它们的共同点,这样四行的古诗就叫绝句。
  师: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吗?
  生:一首是一行五个字的
  诗,一首是一行七个字的诗。
  师:一行五个字的诗叫五言诗,一行七个字的诗就叫七言诗。《绝句》就是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惠崇春江晚景》这样的诗简称七绝。
  师:古诗文的朗读很讲究,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分别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板书:节奏)
  (生划分节奏试着读这两首诗,可以轻拍手掌或者用小手指轻敲桌面。)
  《惠崇春薄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师:咱们按节奏读也挺有趣的,老师给你们配音,想读吗?
  (生配樂朗诵,师引导学生试着用建湖方言读这两首诗。)
  师:刚才我们不仅用普通话进行了古诗的朗读,还用方言进行了朗读,从大家的笑声中可以感受到你们学习得快乐!
  【评析:在朗读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首诗的异同,既渗透了古诗的基本常识,也为学生能读出古诗不同的韵味奠定基础。借助方言和普通话两种朗读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致得到了更好的激发。】
  三、自主求解,概说诗意
  师:这么一读,学习古诗变得就有趣了,大家对古诗的诗意肯定会有自己的理解。(板书:会解 诗意)
  师:同学们平时都用过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的诗意呢?
  生:我们可以理解某个字从而联想这句话的意思。
  生:我们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
  ……
  师:课前老师分发了导学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已经理解的和有疑问的呈现在导学单上。
  生:“蒌蒿”是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芽”是芦苇的嫩芽。我们组的疑问是“迟日”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资料:“迟日”,出自《诗经·七月》中的“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
  生:“鸳鸯”是一种漂亮的水鸟。“河豚”是什么意思?
  师:哪个小组可以帮助他们?
  生:“河豚”又叫江猪,河豚的血液、肝脏含有剧毒,在开春之时,从海中逆江而行,游入长江产卵。
  师:看来这组同学查了资料,了解得真多。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泥融”是什么意思?
  生:“泥融”是指春日来临,冻泥融化。
  师:我们理解了诗中的字词,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这两首诗。
  (生读)
  【评析:借助导学单让学生呈现自己理解的和有疑问的,学生在共悟中分享收获,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化解自己的疑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四、聚焦物象,品悟诗境
  师: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让我们再来细细品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板书:会品)
  师: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两首诗,诗中都写了哪些春景呢?   生:竹林、桃花、江水、河豚。
  生:鸭、蒌蒿、芦芽。
  生:泥、燕子、沙、鸳鸯。
  生:日、江山、春风、花草。
  师:再说得具体一点。
  生: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
  师:多么带有色彩的语言啊!
  生:微波荡漾的春水、戏水的鸭子。
  师: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活泼。
  生:茂盛的蒌蒿、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
  师:春天真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生:温暖的阳光。
  生:轻柔的春风。
  ……
  师: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鸭子嘎嘎的叫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春风吹动的声音。
  生:我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芳香。
  生:我好像闻到了花朵的香味。
  生:我仿佛听到了鸳鸯的呢喃细语。
  生:我仿佛听到了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
  ……
  师:这真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春天来了。
  生: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生:我感受到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师:看着惠崇的春江晚景图,眼前仿佛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看着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我看到了粉红的桃花绽放了笑脸,鸭子在河里嬉戏,芦苇发芽了,我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了。
  ……
  师:读着杜甫的诗句,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春日迟迟,泥土变得松软,天空中燕子在飞来飞去,沙滩上鸳鸯在沐浴着阳光,空气中散发出泥土的芳香,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师:诗人用古诗展现了美丽的画面,我们能不能用带有色彩的文字展开想象尝试着写一写呢?
  (生习作并交流展示)
  师:读了同学们的文字仿佛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这两首诗,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评析:引导学生聚焦诗中的物象,借助想象画面的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进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同时引导学生启动多种感官,感受诗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表达力。】
  五、伴随旋律,吟唱古诗
  师:一首诗不光是一幅画,还是一首歌,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吟唱。让我们跟着美妙的旋律一起来唱一唱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杜甫的《绝句》。
  (生边唱边打节奏、边唱边舞蹈……)
  【评析:诗歌诗歌,既要读诗也要歌诗。古人亦如此,今人亦当效仿,借助音乐舞蹈让诗词在旋律中跳跃出更多的动感和情思来。】
  六、有效拓展,丰厚储备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读一读、解一解、品一品等方式品读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其实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描绘春景的古诗有很多,让我们在课后借助已有的方法走进它们、感悟它们、收获它们,可以做一份以“春之韵”为主题的手抄报,也可以开展一次“春天畅想曲”古诗賽。(课件出示古诗)
  【总评】
  在小学阶段,古诗教学常是两首一编,俗称“古诗两首”。正常的教学是一首用一课时。为让学生了解唐诗中的相关类别区分和内在联结,吴老师尝试以主题教学来引领学生品读古诗,便萌生了“春之韵”“夏之声”“秋之歌”“冬之美”四个主题的诗歌组合教学。在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和杜甫《绝句》的教学中,吴老师用一课时构思的四步走基本教学方式,有效渗透了古诗学习之法,让学生感受到了春意的大同和小异。
  一、多样朗读,孕育兴趣
  在古诗朗读环节,吴老师引导学生初读诗文感知韵味,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异同,了解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形式美和语言美。用音乐伴奏、拍掌附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之趣,活化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愉悦心情油然而生。设计的方言读诗更是具有创意,可以看出,古诗教学中的朗读不能仅仅满足节奏的体验,更要借用形式的多样来孕育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淀语感,为感悟诗的内蕴打下基础。
  二、多元品悟,授之以法
  我们知道诗人总是借助对世间物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诗中的物象是多个的。那么,品悟的环节,必须是多方位的,不能仅靠朗读体悟一种方法,还应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一景一物观其特点、思其精神。吴老师在教学中非常务实地抓住了这一点,对两首诗中的植物、动物、景象进行了聚焦,把视、听融为一体,吟诵、想象合二为一。特别是这一吟唱的环节,配之以音乐、伴之以舞姿,把整个教学推向一个高度。能读、能解、能品、能唱的基本范式自然形成,学生在两首诗的学习中,得到的不仅是点滴的知识和浓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获得对这一类古诗品鉴的基本方法,对于今后的学习受益终生。
  三、运用想象,拓展思维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透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让学生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审美情趣。吴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想,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写的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庆丰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教学篇目  《敕勒歌》、《出郊》、《绝句一》(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二》(迟日江山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的方法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  2.通过《敕勒歌》的学习,发现古诗中“在‘静’的画面中加入‘动’,画面就能‘活起来’”的现象。再通过其他三首诗的对比学习,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建构对“诗歌‘动静搭配’方式”的作用的粗浅认识。  3.在《鸟鸣涧》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  1.动脑筋想想小兔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意识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和清楚表达的能力。  3.积极参与讨论,并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引出人物  1.今天,教室里来了位神秘的小伙伴,它在和我们捉迷藏呢,快来找一找
教学目标:  1.基于预习起点,正确、流利、富有韵味地朗读古文。  2.通过画面想象、文本联结、有感情朗读等,感受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和善于思考的特点;借助同主题文本拓展,比较阅读,感知古代聪慧儿童形象的共同点,感受小古文的共同点。  3.借助聪慧儿童闯关乐园,有滋有味地诵读与讲演好故事,积累语言与简要复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链接已知,揭示课题  1.回顾文言文,走近主人公。 
音乐—节奏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编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能够通过歌唱、朗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诗歌与音乐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诗歌学习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来设计学习活动。  一、框架建构  基于音乐—节奏智能的古诗学习活动主要为诗歌节奏韵律感知活动。  1.节奏感知  音乐领域内,节奏指乐音连续过程中的时值关系,它是各种不同长短时值的音有组织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妙、奏、琴”等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第1、2自然段,感受生动的语言,想象课文描绘的声音,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积累喜欢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认读词语、短语,读准字音  1.第一组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淙淙 潺潺 哗啦啦  叽叽喳喳
材料来源  《小学创意写作》(郭学萍主编)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为你读诗”  师:同学们好!来,和长辫子老师打个招呼吧!我的辫子长,或者说头发长,这是外貌特点,一眼能够看出来。我还有一个内在的特点,如果我不说,你们可不知道,那就是——我喜欢写诗。现在,给大家看一下昨天晚上我写的一首小诗。(出示:《你送给我的书,被一层淡淡的月光包着》)  你终究  是一个把老虎养在诗中的孩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学习讲笑话的方法,感受笑话语言的风趣和幽默。  2. 通过讲笑话、听笑话、评笑话,提升语言的风趣性和个人的幽默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笑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讲笑话  小明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给家庭医生求助。  医生说:“我现在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后才能赶过去。”  小明妈妈说:“在你来之前,我该做什么?”  医生说:
摘要本文就数字视频在课件中的作用、数字视频的获取、编辑加工处理以及在课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数字视频;多媒体;CAI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6-0042-03  Application of Digital Video Frequency in Multimedia CAI Courseware//Wei Jianhua
教學目标:  1.关注文中的“特写镜头”描写,读出曹文轩纯美语言所营造的画面感。  2.了解课文用空行标示各部  分内容的方法,借助“故事名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  3.就印象深刻的内容交流读书体会,感悟青铜形象,完成“人物名片”和“成长名片”,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读:知“作品名片”  1.猜读作品。请根据“作品名片”上的信息猜猜是曹文轩写的哪部小说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体现了统整的必然性。学习如带着地图旅行。文本是地图,而学习目标是既定目的地,我们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游玩地图上的学习景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有适当的自由行。统整,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一、学习目标的统整——定  “旅行”攻略  一段学习如同一场旅行。学习也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订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