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期初,我召开了品德教研组长会议,除布置常规工作之外,还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了活动。本次活动为教研组长准备了两节课:《多彩服饰》和《高峡出平湖》。课前要求大家特别关注: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探究性?课后,大家就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和看法。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着重安排了教学团体赛活动,活动主题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一、活动组织:一个团队推举三个代表
举行“说课、上课、评课”三项团体比赛。要求每所小学推举一个由三位品德与社会教师组成的团队,分别承担其中的一项任务。比赛时,评委对说课、上课、评课三项内容分别评分,然后把三项评分相加,依据总分设奖。
说课:团队协商,研究教学主题,设计教学基本方案后,由一位教师对课的准备作一个基本陈述。主要是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点和探究点;本节课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理论依据;介绍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对教材的解读是否正确,教学设想是否科学合理。
上课:由一教师执行团队设计的教学方案。评价主要依据是教师引领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特别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
评课:对其它参赛团队的一节课进行点评。具体评哪一节课由抽签决定。评课前给一定的时间,由团队成员酝酿定稿,一名成员代表评讲。特别规定要对课中的一项探究性学习活动作出具体评述。
三位参赛成员看似各司其责,其实,他们展现的都是团队成员合作交流的成果,是学校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际上,每一团队参与的教师远非三人。在备课和磨课的过程中,学校教研组教师参与听课和评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说,这些教师也直接参与了这项活动。
二、活动过程:一次比赛分成四个阶段
1.自由组团,择优推荐
参加比赛的三人团队由各学校教导处领导,由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自由结合,甚至可以跨学校寻找一名外援,满足教师寻找自己心目中最佳拍档的需求。每个学校择优推荐一个团队参赛。本次参赛的20个队中,就有9个队是从本校几个队的比赛中胜出的。
2.校校联动,分点赛课
将20个团队分成5个组,每一组4个队,分别在5个点进行比赛。在每个点的比赛时,相关的4个学校应组织教师现场观摩。时间为一天。
3.择优展示,展评合一
每个赛点通过评比,各推出一个队进行县级展示和评比。教研室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时间为一天半。5个团队进行展示和比赛,评选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
4.设置论坛,观点交流
最后半天安排交流活动——“探究”论坛。要求5个团队各推举一位代表作10分钟的主题发言,围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半个小时安排自由论坛,与会教师可以就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展开讨论。
三、活动结果:一个活动带动几个效应
1.学习成为需要——课程标准摆上了办公桌
由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少有专职教师,一般教师都会主要关注与自己业绩评价密切相关的语数教学,平常较少研读品德课程标准。这次比赛不仅要上课,还要说课和评课,需要对教材和教学作认真的、非常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教师自然产生了学习的需求。所以,教研组长在会议上明确活动内容和要求后,一些手头还没有课程标准的教师,就请求学校再购买一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就这样,课程标准悄悄地摆上了办公桌。一位教研组长说:“以前也组织学习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但时间一长,就少去关注,全糊涂了。要搞好这次活动,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读课程标准。不然,尽说外行话,做外行事,还不让人笑话。”
2.活动成为必然——教研组动起来了
应该说,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多,然而,真正属于品德课程的并不多,有的学校整个学期甚至一次也轮不上。在学校,品德课程的边缘化使得课程教研成为一种奢侈之举,即使有也是极其简单。这次团体赛为品德教研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许多教研组长把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磨课活动纳入了教研组活动之中。有的把品德教师组织起来,直参与课的尝试和改进;有的学校对照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就参赛的课进行讨论。教学团体赛活动为学校教研组活动搭建了平台,也为热心于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提供了舞台,促进了教研组建设。
3.思考趋向深入——探究性活动怎样进行
教师对教学的思考需要凭借真实的课堂教学。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对课的研究,大多是一次性的,课听过了、想过了就结束了。然而,这次活动的运行从三个方面促进教师把思考深入下去。一是它的团体性,使得对课的思考是多维的,形成了碰撞和综合;二是它的主题性,探讨的主题明确,学习和研究就有了方向。三是它的持续性,从校到点再到县,多次竞争,在对主题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逐步推进。这个思考和改进的过程是精加工过程,教师的品德课程教学素养和探究教学能力就在这样的锤炼过程中成长起来了。
(作者单位:浙江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李红霞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着重安排了教学团体赛活动,活动主题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一、活动组织:一个团队推举三个代表
举行“说课、上课、评课”三项团体比赛。要求每所小学推举一个由三位品德与社会教师组成的团队,分别承担其中的一项任务。比赛时,评委对说课、上课、评课三项内容分别评分,然后把三项评分相加,依据总分设奖。
说课:团队协商,研究教学主题,设计教学基本方案后,由一位教师对课的准备作一个基本陈述。主要是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点和探究点;本节课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理论依据;介绍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对教材的解读是否正确,教学设想是否科学合理。
上课:由一教师执行团队设计的教学方案。评价主要依据是教师引领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特别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
评课:对其它参赛团队的一节课进行点评。具体评哪一节课由抽签决定。评课前给一定的时间,由团队成员酝酿定稿,一名成员代表评讲。特别规定要对课中的一项探究性学习活动作出具体评述。
三位参赛成员看似各司其责,其实,他们展现的都是团队成员合作交流的成果,是学校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际上,每一团队参与的教师远非三人。在备课和磨课的过程中,学校教研组教师参与听课和评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说,这些教师也直接参与了这项活动。
二、活动过程:一次比赛分成四个阶段
1.自由组团,择优推荐
参加比赛的三人团队由各学校教导处领导,由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自由结合,甚至可以跨学校寻找一名外援,满足教师寻找自己心目中最佳拍档的需求。每个学校择优推荐一个团队参赛。本次参赛的20个队中,就有9个队是从本校几个队的比赛中胜出的。
2.校校联动,分点赛课
将20个团队分成5个组,每一组4个队,分别在5个点进行比赛。在每个点的比赛时,相关的4个学校应组织教师现场观摩。时间为一天。
3.择优展示,展评合一
每个赛点通过评比,各推出一个队进行县级展示和评比。教研室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时间为一天半。5个团队进行展示和比赛,评选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
4.设置论坛,观点交流
最后半天安排交流活动——“探究”论坛。要求5个团队各推举一位代表作10分钟的主题发言,围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半个小时安排自由论坛,与会教师可以就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展开讨论。
三、活动结果:一个活动带动几个效应
1.学习成为需要——课程标准摆上了办公桌
由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少有专职教师,一般教师都会主要关注与自己业绩评价密切相关的语数教学,平常较少研读品德课程标准。这次比赛不仅要上课,还要说课和评课,需要对教材和教学作认真的、非常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教师自然产生了学习的需求。所以,教研组长在会议上明确活动内容和要求后,一些手头还没有课程标准的教师,就请求学校再购买一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就这样,课程标准悄悄地摆上了办公桌。一位教研组长说:“以前也组织学习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但时间一长,就少去关注,全糊涂了。要搞好这次活动,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读课程标准。不然,尽说外行话,做外行事,还不让人笑话。”
2.活动成为必然——教研组动起来了
应该说,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多,然而,真正属于品德课程的并不多,有的学校整个学期甚至一次也轮不上。在学校,品德课程的边缘化使得课程教研成为一种奢侈之举,即使有也是极其简单。这次团体赛为品德教研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许多教研组长把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磨课活动纳入了教研组活动之中。有的把品德教师组织起来,直参与课的尝试和改进;有的学校对照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就参赛的课进行讨论。教学团体赛活动为学校教研组活动搭建了平台,也为热心于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提供了舞台,促进了教研组建设。
3.思考趋向深入——探究性活动怎样进行
教师对教学的思考需要凭借真实的课堂教学。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对课的研究,大多是一次性的,课听过了、想过了就结束了。然而,这次活动的运行从三个方面促进教师把思考深入下去。一是它的团体性,使得对课的思考是多维的,形成了碰撞和综合;二是它的主题性,探讨的主题明确,学习和研究就有了方向。三是它的持续性,从校到点再到县,多次竞争,在对主题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逐步推进。这个思考和改进的过程是精加工过程,教师的品德课程教学素养和探究教学能力就在这样的锤炼过程中成长起来了。
(作者单位:浙江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