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林子,走进人物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b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录】
  一、走进那片林子
  师:(出示:“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华贵的绒地毯”。指名读。)老师把“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和“华贵的绒地毯”放
  在一起,你们能找出二者的联
  系吗?
  生:它们都是含有“的”字的词组。
  生:在文中它们都是用来描写树的。
  师:“华贵的绒地毯”是写树的吗?
  生:不是。但是文章把“水杉落叶”比作“绒地毯”。
  师: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生:文章第二自然段,“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
  师:你读书读得真仔细!踩在这样的“绒地毯”上,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很舒服。
  师:真好!(出示:“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指名读。)你能找到这组词语之间的联系吗?
  生:这组词语也是描写树的。
  师:这篇文章是写鸟的,为什么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树呢?
  生:因为鸟生活在树林里。
  生:作者写树林的目的是为了写鸟。
  生:因为树林是鸟儿生活的地方。
  师:(出示:“天然的俱乐部”“盛大的联欢会”。指名读。)什么叫俱乐部?什么叫联欢会?
  生:给人们提供娱乐的地方叫俱乐部。许多人聚集到一起联欢,就是联欢会。
  师:文中的什么地方是灰椋鸟的“俱乐部”?
  生:竹林和刺槐林。
  师:文中的谁在哪里召开联欢会?
  生:灰椋鸟在树林里召开联欢会。
  师:预习时,把文中有联系的词语放在一起学习,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的预习很充分。
  【教学意图:中高年段的词语教学不仅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词语教学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文本情境,加以感悟、体会;第二,词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其意、悟其情,更要为学生与文本即将进行的对话服务。
  此教学片段属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前奏——检查预习环节。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因此,笔者将文中的词语打乱、重组,适当提高学生学习词语的难度,激发学生思维与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关联,进而探寻词语与文本的联系,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思考才会充满张力,更容易体验思辨的魅力。这样的过程非常有价值:检查巩固学生课前预习词语的情况;初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与文本的进一步对话预热;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组的勾连想象,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那片林子”。一举多得。
  “走进那片林子”,显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只有“走进林子”,才能在感受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时,想到为鸟儿创造生活家园的林场工人,才能感悟后文作者“情不自禁地欢呼”的言外之意,才能准确把握“鸟—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走近那群鸟儿
  师:刚才我们在第四、五小节寻找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镜头。谈谈你的阅读
  收获。
  生:我觉得“灰椋鸟就像是一个大部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为什么“大部队”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大部队”是说灰椋鸟很多很多。
  生:一两只灰椋鸟肯定不能组成“大部队”。
  师:你理解“陆续”吗?怎样飞来才是“陆续”地飞来呢?
  生:就是一只接着一只地飞来。
  师: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陆续”?比如,清晨,校门打开了,我们——
  生:清晨,校门打开了,我们陆续走进校园。
  师:很好。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
  生: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观众们陆续走进电影院。
  师:谁还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陆续进入操场。
  师:灰椋鸟是飞来,投入;再飞来,再投入。这就是“陆续”。接着,灰椋鸟开始“排空而至”。什么样的情景才是“排空而至”呢?
  生:灰椋鸟遮住了整个天空,看不到天空了。
  师:一只灰椋鸟可以“排空而至”吗?
  生:不可以。
  师:一百只灰椋鸟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一个“排空而至”,说明灰椋鸟很多。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灰椋鸟的确很多。(生读)老师特别欣赏他读的“排空而至”,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很多的灰椋鸟在空中盘旋,遮住了整个天空。下面,自己读一读,享受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生自由读)
  师:杨老师还要提醒你们一个词语——“数百米”。不要小看这“数百米”,其实一只灰椋鸟只有十二厘米长哦。一个是“数百米”,一个是“十二厘米”,两个数字放在一起,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数百米”的队伍需要很多只灰椋鸟才能排成。
  生:我感受到灰椋鸟的数量的确很多。
  师: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下,感受一下灰椋鸟的多。
  (生齐读)
  师: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它们好像在倾诉着什么。灰椋鸟会在倾诉什么呢?
  生:我今天看到了许多的食物。
  生:今天我见到了一件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师:一只小灰椋鸟会说——
  生:一只小灰椋鸟会说,今天我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
  师:一只大灰椋鸟会说——
  生:一只大灰椋鸟会说,今天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师:这群灰椋鸟在讨论着——   生:这群灰椋鸟可能在讨论着食物。
  师:那群灰椋鸟在交流着——
  生:那群灰椋鸟在交流着一天的见闻。
  ……
  师:在它们的倾诉声中,你仅仅感受到灰椋鸟“多”吗?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发现作者把灰椋鸟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
  生:我还能感受到灰椋鸟的叫声很美。
  生:我还能想到灰椋鸟归林的景象十分壮观。
  生:我感受到灰椋鸟充满生机,它们在幸福地交谈。
  师:假如你把灰椋鸟当作人,我们还能想到灰椋鸟的心情。此时的灰椋鸟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它们很快乐。
  生:是快乐的,兴高采烈。
  师:我们一起把第四小节读一读,感受一下灰椋鸟快乐的心情。(生齐读第四小节)它们不仅此时是快乐的,哪怕是夕阳西沉,他们也不愿休息,要在俱乐部里尽情欢乐。谁能用朗读告诉我们,灰椋鸟的确是在俱乐部里尽情欢乐?(一生读,其余学生不由得鼓掌。)老师也要为你鼓掌!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这样读可以反映出灰椋鸟的愉快心情。
  师:很好!杨老师想问你,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灰椋鸟很快乐?
  生:树林内外……
  师:什么叫“飞瀑落入深涧”?什么叫“惊涛拍打岸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灰椋鸟很小,它的声音更小,但它们怎么能如“惊涛拍打岸滩”呢?
  生:因为第四小节写飞过的灰椋鸟很多很多。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会联系前面的内容理解文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俱乐部里的灰椋鸟快乐的心情!
  【教学意图:作者笔下的灰椋鸟不仅数量多,而且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直面文本语言,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灰椋鸟的“多”与“活力”,其过程可能比让学生直面灰椋鸟归林的电视画面要艰涩一些。但是,直面文本语言的过程更具语文味。
  另外,阅读对话的过程应该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唯有如此,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文本的对话才有可能走向深邃。从“大部队”,到“陆续”“排空而至”,再到“倾诉”,学生在教师的点拨、言语的咀嚼中不断展开想象,逐渐在脑海中勾勒出灰椋鸟归林的场面。但精彩不仅如此,因为笔者还在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一只灰椋鸟可以排空而至吗?”“一个是‘数百米’,一个是‘十二厘米’,两个数字放在一起,你读出了什么?”“灰椋鸟很小,它的声音更小,但它们怎么能‘惊涛拍打岸滩’呢?”笔者不时地追问,不是落井下石,而是锦上添花,这样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由活跃开始步向文本的深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有了思维的深度与张力。这样的过程是耐人寻
  味的,也是值得学生驻足流
  连的。】
  三、走近那个女孩
  师:一只只有十二厘米长的灰椋鸟,却能排成数百米的长队!一只声音尖细的灰椋鸟却可以“惊涛拍打岸滩”!一开始,作者说灰椋鸟没有什么好看的,后来却说灰椋鸟是美丽的少女,作者这样写矛盾吗?
  生:矛盾。
  生:不矛盾。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以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
  感受。
  生:这是一种写作方法。
  师:真会思考!置身在这个“俱乐部”里,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欢呼。此时,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怎样欢呼呢?
  生:这儿的灰椋鸟可真
  多啊!
  生:这儿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师:作者仅仅是在为灰椋鸟而欢呼吗?
  生:作者还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
  师:是啊,作者还为创造灰椋鸟生活环境的林场工人而欢呼。
  生:作者也是在为自己欢呼。
  师:为自己欢呼?
  生:因为,作者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师: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
  (师课件出示:徐秀娟,一个美丽的女孩。1964年10月17日生于黑龙江,16岁即跟随父亲成为了一名养鹤员。她曾说,与鹤对话、与鹤共舞是最快乐的生活。鹤很难养,但她喂养的鹤成活率一直是百分之百。1987年9月16日,江苏盐城,在丹顶鹤保护区,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徐秀娟不慎沉入了河底……这一年,她,刚刚23岁!)
  师:丹顶鹤、灰椋鸟、23岁。这三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女孩令人十分敬佩。
  生:为了一只丹顶鹤,竟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她?
  师:是啊,是什么力量呢?有人把她的故事写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支歌。
  (师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这就是徐秀娟,看到这么多的鸟儿,看到这么快乐的鸟儿,她想到了给鸟儿创造美好环境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壮观的场面,这时,我们也要想一想创造这一场面的人和事。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话,让我们记住灰椋鸟、记住徐秀娟、记住这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意图:阅读对话的过程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即读出言外之意,品味言中之情。这就要求教师解读文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有限的文本语言中,不能只关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内学生的活动情况。如果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止步于“灰椋鸟”或者“林场工人”,那么《灰椋鸟》这篇文章的意蕴之美就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不是“立体”的课堂。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不仅仅只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值得学生去感受。学生只有走进这个故事,“灰椋鸟”的形象才会被深深地镌刻进他们的脑海中,课堂也才会彰显生命的魅力。
  在学生“走近那群鸟儿”,感受其数量之多与生机活力之后,笔者及时引导学生“走近那个女孩”——作者徐秀娟,感受那个美丽的故事中美丽的人物形象,此时的课堂一下子彰显了生命之美。这样的过程即使没有太多的语言,也会被学生深深留存在记忆中。】
  【教后所思】
  阅读是一种对话。因为是对话,课堂开始清风拂面;因为是对话,课堂充满了智慧的灵动与生命的张力。但是,当我们以冷静的目光审视当前的阅读课堂,当我们跳出阅读课堂再回眸时,又不得不为以下几种“对话现象”感到忧心忡忡:1.弱化甚至取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的“自学”或“自悟”;2.肤浅化地理解“对话”,让阅读的过程缺少了深层次的思考;3.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由,对学生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不予以及时纠正或引导。
  那么,如何让阅读对话从“注重形式”走向“追求内涵”,让阅读对话从无效向有效、高效进发呢?这显然是拯救阅读、拯救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在《灰椋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依次开展“走进那片林子”“走近那群鸟儿”“走近那个女孩”三次对话。每一次对话,都以文本为依托,努力让阅读对话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演绎精彩。
  对话话题的选择是对话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对话过程中预约精彩的内核。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陆续”“排空而至”“倾诉”等词语展开想象,学生的思维舞动了,课堂的对话也就精彩了。因为学生始终与文本语言零距离,所以这样的对话不再如海市蜃楼一般浮华与飘忽,而是拥有着落地生根式的厚实与稳健。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石鼓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文婷
其他文献
最近十年,无论是在本班上课还是外出上课,我都基本采用“板块式教学”,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普遍好评。大家都对“板块式教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总是问我怎么想到这种设计思路的。那是因为我很早就接触了余映潮老师,接触了“板块式教学”,发现了“板块式教学”的奥妙。一、为什么选择“板块式教学”  “板块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一种教学思路,是由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首创的。余老师说:“‘板块式教学思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条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出,是第八次课改的重大理论贡献。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的表述与实验稿相比有两点发展:一是丰富了语文素养的内涵,把“方法与习惯”纳入素养的视野,在原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二是清晰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指出了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听、辨、对、造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界和生活中美妙的音响。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激发学生读诗、品诗、写诗的兴趣。  3.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象声词、用摹声法写出各种不同的诗。  【教学设计】  一、“诗”维激发  1.口腔操练  (1)出示一组词串,让学生自由读一读。  嘻嘻 哈哈 滴滴  哧溜 叮当 咔嚓  咚咚锵 扑通通 吱咕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读书的乐趣,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2.学习作者通过心理、动作描写表情达意的方法,体会两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主题精读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窃读记。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们理解题目的意思了吗?  生:就是悄悄地看书。  师:非常好。“窃”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结合这个语境,你认
【教学内容】  乡土儿歌创编(四年级上  学期)  【设计理念】  一方山水,独有一方风情。乡土儿歌教学就是从乡土文学中汲取营养,提炼写作技能,并结合儿童的乡土生活实践,进行快乐的习作,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写作成为儿童快乐的表白和交流,为儿童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  【习作目标】  1.感受家乡水果的丰富,激发儿歌创作之情。  2.初步运用儿歌创编方法,尝试创编儿歌
【主题阐述】  小学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有感情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语言文字,在朗读的时候经常添字、漏字、读破词语,很难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有感情地朗读成为“小和尚念经”似的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會光影
1989年师范毕业后,我放弃留校机会,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李楼。如今,我在小学语文教师这个岗位上已经29年了。29年前,很多人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尤其是男老师。我也犹豫过,最终还是认为,既然改变不了自己的职业,何不改变自己的心态呢?做教师虽然清贫,但是你完全可以拥有丰富的思想。教学没有那么复杂,读书学习时间便富裕许多。或许,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做一名平凡但不平庸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  一、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识字量的多少决定着其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各种识字教学法纷纷兴起,“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字族识字”“字理识字”“集优识字”等。不管哪种识字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根治识字教学中“少慢差费”的顽疾,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不管哪种识字方法,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学习的趣味,那么,快速
2010年4月,范锦飘在东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执教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那时的范老师还很年轻,略显青涩。他的课如他的人一般,温文儒雅,课堂上是书声琅琅。在他的巧妙点拨下,学生兴致盎然,情动而辞发。此后,在每一年的省、市级论文比赛中都会看到他的作品获奖,他的科研成果也屡屡获省、市大奖,直至他的专著《小学语文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版。看着他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先后成为市学科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