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习作专题单元,本单元聚焦“奇妙的想象”,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核心目标。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塑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思维能力,看不见,摸不着。想象力如何训练呢?想象有路可循吗?一路走来,一次又一次磨课,我和工作坊的老师们不断探索着。
磨课之初,我关注题目《奇妙的想象》之“奇”,鼓励学生想别人想不到的,想生活中没有的。首先我出示小土豆的图片,让学生想想这个小土豆滚来滚去会有什么奇妙的故事发生。学生谈到小土豆来到太空,遇到外星人;小土豆在路上被踩成土豆泥……这样的故事有意思吗?学生出现的状况让我开始反思: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想?我们的想象究竟基于什么目的呢?
叶黎明教授曾指出:“如果片面追求想象的离奇,这是对想象极大的误解,这会导致想象的无聊。”“我为什么要想象”的写作动机与“我的想象要表现什么”的写作追求,比引导发挥想象的最大可能更重要。再次研读教材,在《小真的长头发》一文中,为什么小真想让头发变得那么长?原来是因为小叶和小美的长头发美得不行,而小真是短短的妹妹头,所以她想让自己的头发变得老长老长,比小美、小叶的还长、还美;在《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中,“我”变成一棵树就不会有人在“我”玩的时候叫“我”去吃饭;而《一支铅笔的梦想》一文中,小铅笔为什么想溜出教室,是因为老憋在抽屉里闷坏了……我发现每一个想象故事的背后都有明显的动机。
于是,我将教学环节做如下调整:课前回顾《小真的长头发》,加入问题“为什么小真想让自己的头发变得那么长?”,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想象的源头。
在习作例文《最好玩的国王》中,我直观呈现想象的动机——因为国王厌倦了“开会、开会、总是开会”这样枯燥的生活,所以想出各种玩法。
围绕《滚来滚去的小土豆》讲故事时,创设语境:“小土豆在土里憋了好久好久,今天终于出来了,它想去干什么呢?”因为有了想象的动机,小土豆的故事变得有根可循。
教材鼓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但是如何大胆想象?当我创设语境,激发学生想象的动机以后,如何“大胆想”也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想象有路可循吗?想象有哪些思维路径?
1.基于特点展开想
雨果曾说:“诗人可以有翅膀飞上天空,可是他也要有一双脚留在地上。”学生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它必须基于一个起点,就像“撬动地球”必须找准一个支点一样。这个支点是什么呢?
通过研读习作单元课文,我发现,小真的长头发可以钓鱼、套牛、晾衣服,都是基于头发很长这个特点展开的;《一支铅笔的梦想》中,无论铅笔变成长长的豆角还是嫩嫩的丝瓜,都是基于铅笔细长细长的特点而展开;《我变成了一棵树》中,因为“我”变成的是一棵树,所以树上长出的是鸟窝而不是轮船。从单元课文中似乎能找到想象的支点——事物的原有特点。由此,我初步确定教学目标:能依据事物本身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想生活中没有的,想别人想不到的奇妙故事。
对于“特点”的理解,我在几次试讲中逐步明晰。比如《滚来滚去的小土豆》,究竟是基于“滚”的特点,还是土豆本身的特点展开?《最好玩的国王》究竟是基于国王的特点还是“好玩”的特点展开?
第一次试讲,我从小土豆滚来滚去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想象可以滚到不同的地方去,土豆历险记就开始了。但是试讲后发现,这样的故事似乎不是小土豆的专属,故事的主角换作石头、鸡蛋也行。第二次试讲,我将特点锁定在小土豆本身,提出问题“你知道土豆有什么特点吗?”学生从土豆黄黄的、圆滚滚的、坑坑洼洼的特点出发,再想象来到不同的地方,真正属于小土豆的故事开始发生。
2.让主角有梦想、有烦恼
在试讲中我发现,学生基于土豆圆滚滚的特点,想象土豆被当作车轮,被当作皮球,但是总觉得故事不够奇妙,不够有意思,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查阅文献之后我们发现,原来对于如何大胆想象我们缺少路径的指导,如果将小土豆拟人化,让它像人一样,有梦想、有烦恼,那发生的故事就有意思了。
于是,《滚来滚去的小土豆》教学环节调整如下:
(1) 小土豆有什么特點?教师有意识将黄黄的皮色特点关联“黄皮肤”,身上的小斑点关联“小雀斑”。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自然将土豆和人关联起来。
(2)小土豆的梦想是什么?此时的小土豆就不再是土豆,它和人一样,有梦想,有烦恼,有自己的
喜怒哀乐。它会发生什么神奇的故事呢?
做了这样的调整以后,课堂生成非常精彩,学生想象小土豆因为在土里憋得太久,想到处旅行。来到学校,被学生当作橡皮擦,擦得皮都掉了,赶紧逃。来到鸡窝,被鸡妈妈当作鸡蛋一起孵。来到美容院,想祛斑结果整容失败……
3.另辟蹊径夸张想
在《小真的长头发》一文中,小真夸大头发的长度、夸大头发的功能,让小叶和小美陶醉在美好的想象中,羡慕不已。就像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让一件不合理性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的事情发生,而夸张想同样适合文学的想象。
我们似乎找到想象的另一条思维路径——夸张想。课前交流时借助《小真的长头发》,以问题“你能让小真的头发变得更长吗?”为驱动让学生尝试夸张想。课中选择《最好玩的国王》,以例文的形式直观呈现。夸长国王玩耍的时间,夸多玩的花样,这个国王变得更好玩,故事也变得越来越奇妙。
当我们带着学生在《最好玩的国王》《滚来滚去的小土豆》中走了一个来回,试着迁移到其他的话题——《躲在草丛里的星星》《小树的心思》《一本有魔法的书》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在想象土豆时说得非常精彩,但是一迁移到其他题目,思维无法打开,故事没有预想的精彩。是什么原因呢?是支架给得不够吗?我们反复琢磨,查看教学环节,找到了问题所在。
上课之初教师直接植入小土豆的故事,并且在此环节抽生交流、小组讨论、全班分享花费了大量时间,学生在课堂最兴奋的时候共同关注的是小土豆的故事,由于先入为主思想的干扰,所以当需要迁移到其他题目时,学生还沉浸在小土豆的故事中无法自拔。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尝试将这些丰富的题目置于一个大的情境之下,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大胆创想,然后再给出例文指导,让学生修正构思。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环节:
课前谈话《小真的长头发》,明确想象动机,尝试夸张想。
1.创设语境,激活想象
营造神秘氛围,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大胆创想。
2.例文引路
(1)出示例文《最好玩的国王》,学习夸张想。
(2)出示语境:滚来滚去的小土豆。
交流小土豆的特点、梦想,小土豆去干什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故事。
3.迁移运用
再次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写写发生的奇妙故事。
这样调整之后,课堂呈现的作品内容更丰富,学生不再一边倒地写小土豆的故事。同时,学生开课时的思维与最后的思维相比,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明显拓宽了,思维的质量也提升了。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一、找寻想象之根
磨课之初,我关注题目《奇妙的想象》之“奇”,鼓励学生想别人想不到的,想生活中没有的。首先我出示小土豆的图片,让学生想想这个小土豆滚来滚去会有什么奇妙的故事发生。学生谈到小土豆来到太空,遇到外星人;小土豆在路上被踩成土豆泥……这样的故事有意思吗?学生出现的状况让我开始反思: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想?我们的想象究竟基于什么目的呢?
叶黎明教授曾指出:“如果片面追求想象的离奇,这是对想象极大的误解,这会导致想象的无聊。”“我为什么要想象”的写作动机与“我的想象要表现什么”的写作追求,比引导发挥想象的最大可能更重要。再次研读教材,在《小真的长头发》一文中,为什么小真想让头发变得那么长?原来是因为小叶和小美的长头发美得不行,而小真是短短的妹妹头,所以她想让自己的头发变得老长老长,比小美、小叶的还长、还美;在《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中,“我”变成一棵树就不会有人在“我”玩的时候叫“我”去吃饭;而《一支铅笔的梦想》一文中,小铅笔为什么想溜出教室,是因为老憋在抽屉里闷坏了……我发现每一个想象故事的背后都有明显的动机。
于是,我将教学环节做如下调整:课前回顾《小真的长头发》,加入问题“为什么小真想让自己的头发变得那么长?”,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想象的源头。
在习作例文《最好玩的国王》中,我直观呈现想象的动机——因为国王厌倦了“开会、开会、总是开会”这样枯燥的生活,所以想出各种玩法。
围绕《滚来滚去的小土豆》讲故事时,创设语境:“小土豆在土里憋了好久好久,今天终于出来了,它想去干什么呢?”因为有了想象的动机,小土豆的故事变得有根可循。
二、摸索想象之路
教材鼓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但是如何大胆想象?当我创设语境,激发学生想象的动机以后,如何“大胆想”也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想象有路可循吗?想象有哪些思维路径?
1.基于特点展开想
雨果曾说:“诗人可以有翅膀飞上天空,可是他也要有一双脚留在地上。”学生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它必须基于一个起点,就像“撬动地球”必须找准一个支点一样。这个支点是什么呢?
通过研读习作单元课文,我发现,小真的长头发可以钓鱼、套牛、晾衣服,都是基于头发很长这个特点展开的;《一支铅笔的梦想》中,无论铅笔变成长长的豆角还是嫩嫩的丝瓜,都是基于铅笔细长细长的特点而展开;《我变成了一棵树》中,因为“我”变成的是一棵树,所以树上长出的是鸟窝而不是轮船。从单元课文中似乎能找到想象的支点——事物的原有特点。由此,我初步确定教学目标:能依据事物本身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想生活中没有的,想别人想不到的奇妙故事。
对于“特点”的理解,我在几次试讲中逐步明晰。比如《滚来滚去的小土豆》,究竟是基于“滚”的特点,还是土豆本身的特点展开?《最好玩的国王》究竟是基于国王的特点还是“好玩”的特点展开?
第一次试讲,我从小土豆滚来滚去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想象可以滚到不同的地方去,土豆历险记就开始了。但是试讲后发现,这样的故事似乎不是小土豆的专属,故事的主角换作石头、鸡蛋也行。第二次试讲,我将特点锁定在小土豆本身,提出问题“你知道土豆有什么特点吗?”学生从土豆黄黄的、圆滚滚的、坑坑洼洼的特点出发,再想象来到不同的地方,真正属于小土豆的故事开始发生。
2.让主角有梦想、有烦恼
在试讲中我发现,学生基于土豆圆滚滚的特点,想象土豆被当作车轮,被当作皮球,但是总觉得故事不够奇妙,不够有意思,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查阅文献之后我们发现,原来对于如何大胆想象我们缺少路径的指导,如果将小土豆拟人化,让它像人一样,有梦想、有烦恼,那发生的故事就有意思了。
于是,《滚来滚去的小土豆》教学环节调整如下:
(1) 小土豆有什么特點?教师有意识将黄黄的皮色特点关联“黄皮肤”,身上的小斑点关联“小雀斑”。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自然将土豆和人关联起来。
(2)小土豆的梦想是什么?此时的小土豆就不再是土豆,它和人一样,有梦想,有烦恼,有自己的
喜怒哀乐。它会发生什么神奇的故事呢?
做了这样的调整以后,课堂生成非常精彩,学生想象小土豆因为在土里憋得太久,想到处旅行。来到学校,被学生当作橡皮擦,擦得皮都掉了,赶紧逃。来到鸡窝,被鸡妈妈当作鸡蛋一起孵。来到美容院,想祛斑结果整容失败……
3.另辟蹊径夸张想
在《小真的长头发》一文中,小真夸大头发的长度、夸大头发的功能,让小叶和小美陶醉在美好的想象中,羡慕不已。就像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让一件不合理性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的事情发生,而夸张想同样适合文学的想象。
我们似乎找到想象的另一条思维路径——夸张想。课前交流时借助《小真的长头发》,以问题“你能让小真的头发变得更长吗?”为驱动让学生尝试夸张想。课中选择《最好玩的国王》,以例文的形式直观呈现。夸长国王玩耍的时间,夸多玩的花样,这个国王变得更好玩,故事也变得越来越奇妙。
三、迁移想象之奇
当我们带着学生在《最好玩的国王》《滚来滚去的小土豆》中走了一个来回,试着迁移到其他的话题——《躲在草丛里的星星》《小树的心思》《一本有魔法的书》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在想象土豆时说得非常精彩,但是一迁移到其他题目,思维无法打开,故事没有预想的精彩。是什么原因呢?是支架给得不够吗?我们反复琢磨,查看教学环节,找到了问题所在。
上课之初教师直接植入小土豆的故事,并且在此环节抽生交流、小组讨论、全班分享花费了大量时间,学生在课堂最兴奋的时候共同关注的是小土豆的故事,由于先入为主思想的干扰,所以当需要迁移到其他题目时,学生还沉浸在小土豆的故事中无法自拔。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尝试将这些丰富的题目置于一个大的情境之下,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大胆创想,然后再给出例文指导,让学生修正构思。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环节:
课前谈话《小真的长头发》,明确想象动机,尝试夸张想。
1.创设语境,激活想象
营造神秘氛围,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大胆创想。
2.例文引路
(1)出示例文《最好玩的国王》,学习夸张想。
(2)出示语境:滚来滚去的小土豆。
交流小土豆的特点、梦想,小土豆去干什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故事。
3.迁移运用
再次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写写发生的奇妙故事。
这样调整之后,课堂呈现的作品内容更丰富,学生不再一边倒地写小土豆的故事。同时,学生开课时的思维与最后的思维相比,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明显拓宽了,思维的质量也提升了。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