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石头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han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介】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因此,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刚由低年级的字词学习开始转入句段、篇章的学习,他们对教材内容虽有一定的感知,但仅仅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点点滴滴的了解或线状的掌握阶段,难以对课文知识进行网状的思维建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留给他们自己去解决,教师的责任则是引导、帮助学生掌握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让独立的零星的知识点形成内在的联系,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借助旧知探求新知的过程,成为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兴趣、逐步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托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我在备课时认真查阅了中国国家地理网和中国化石网,摘录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制成了教学课件,其中包括5组不同矿物标本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看书吗?
  生:喜欢。
  师:看的是什么样的书?
  生:印在纸上的、一页一页的书。
  师:是的。今天请大家见识一本非常奇特的书——石头书。
  二、 初读课文
  (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出示课文题目“石头书”三字。)
  师:大家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纷纷回答:“这本书在哪里?”“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这本书上有什么字?”“这本书上有什么画?”“这本书上有哪些知识?”……)
  师:同学们对这个题目提出了许多疑问。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这就叫“好奇”。(在黑板右侧板书“好奇”两字)我们班的学生都是好奇、好学的孩子。大家的“好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头可以成为书吗?二是这本书上有些什么样的字、画、知识?(在黑板中间并排板书:石头
  书;再由上而下依次板书: 字 画 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去读这本石头书?
  生:带着感情去读。带着好奇心去读这本书。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好奇心去读这本奇怪的书。现在请大家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能不能较好地掌握课文上的基本内容。
  (生兴致勃勃地朗读课文)
  师:课文中有些词语,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词语:叔叔 勘探 地壳 矿物 煤炭)大家先自己读一下。(生自读)能读的同学请举手。(指名读)读得很好。“叔叔”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地壳”的“壳”有两个读音,是多音字,这里读“qiào”。地壳就是地球坚硬的壳。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词语。
  (生齐读词语)
  师:课文插图上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谁?
  生:叔叔,磊磊,川川。
  师: 叔叔是谁?
  生:是勘探员叔叔。
  师: 勘探员叔叔的任务就是发现地壳中的矿物和煤炭。发现地壳中的矿物的过程就叫“勘探”。磊磊和川川向勘探员叔叔问了许多问题,勘探员叔叔也回答了不少问题。刚才大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也就是“石头”与“书”有什么关系?谁能先告诉大家可以通过课文上的什么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可以通过课文上的对话来解答这个问题。
  师:说得好。现在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再把课文读一下。(生认真朗读
  课文。)
  三、学习课文
  师:石头书上真的有字吗?谁能告诉大家是什么样的字呢?
  生:石头上的字,就是雨点留下的痕迹。
  师:还有吗?
  生:还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小不点儿,叫矿石。
  师:看看他们说得对不对?(课件出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一段话:“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上的字。”)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朗读一下。
  (一生朗读)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你知道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了吗?
  生:是雨痕和波痕。
  师:谁能说得具体一点?
  生: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还有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师:雨痕和波痕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雨痕是一点一点的,波痕是一圈一圈的。
  师:石头书上的字就这些吗?
  生: 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师:(指着屏幕上的省略号问)这六个小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的。这些小不点儿叫什么?
  生:叫矿物。
  师:(课件出示五组不同矿物标本)这些矿物有不同的颜色,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晶亮透明……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生纷纷回答: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态、姿态各异。)
  师:石头书上真的有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谁愿意代表勘探员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把这段话读一下。   (一批学生站起来齐读这段话。)
  师:读得很好。请全体同学轻轻地把这段话再一起读一遍。
  (生轻声齐读勘探员叔叔的话。)
  师:石头书上有字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石头书上有没有画,好吗?
  生:好!
  师:石头书上有些什么画呢?
  生:有的像树叶,有的像贝壳,有的好像小鱼。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他用的是“像”和“好像”等词,表示是推测,不敢肯定,比较客观、科学。课文第九自然段告诉我们,石头书里有许多化石。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化石上有些什么画。(课件出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兰草,鱼,蜘蛛,荷花,海星,小海螺,海虾,等等。)看到这么多的画,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生纷纷回答:惊讶、太美了、太神奇了、千姿百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师: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
  生(齐):化石。
  师:对。(课件出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二段话:“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这一段话。
  (一部分学生站起来读。师再指名读,齐读。)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课件出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三段话:“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请一位同学朗读勘探员叔叔的这一段话。
  (一生朗读)
  师:勘探员叔叔说,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子?
  生:原来是一片密林。
  师:勘探员叔叔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这里有花有草,还有昆虫。
  师:后来变成了什么?
  生:大海。
  师:从哪里知道这里曾经是大海?
  生:因为这里有贝壳,有小鱼。
  师:又过了很多很多年,这里又变成了什么?
  生:高山。
  师:大海怎么变成高山
  了呢?
  生:是因为地壳变动,慢慢上升形成的。
  师:大海变成高山要经过成千上万年,极其漫长。我们读的时候要把它体现出来,谁来试试?
  (两个学生先后试读,教师给予鼓励,并进行范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一起朗读)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了我们地壳竟是这样变动的,告诉了我们许多地壳变动的知识。读到这里,你们对这本石头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石头书里的知识很多很多。一块小小的石块里,居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知识!
  师:说得太好了!勘探队员们从金光闪闪的矿物中,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金矿,从色彩斑斓的各种矿物中,可以推断这里蕴藏着哪种珍贵的矿藏。(课件出示勘探员叔叔的第四段话:“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大家一起把勘探员叔叔说的这一段话读一下。(生齐读)石头书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知识就是财富。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叫李四光,他通过研究 “石头书”,为我国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大量的石油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黑板上的“知识”二字下边板书:财富)
  四、总结课文
  师:石头书跟我们用的书一样,有字,有画,有知识,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只是读这本书需要许多特殊的知识和技术。除此以外,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石头书在哪里呢?
  师:大家说,石头书在哪里呢?
  生:在山上。
  师:对,在山上,也可能在地下,在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的脑袋里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充满着好奇,非要把问题弄清楚。课文上有一个词,叫——
  生:刨根问底。
  师:(在黑板右下侧板书:刨根问底)问一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一直问到把问题弄清楚。大家把这个词一起读一下。(生齐读“刨根问底”)“刨”是什么偏旁?
  生:立刀旁。
  师:对,“刨”就是挖掘。“刨根问底”是指遇到不懂或有趣的问题一直追问到底,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这就叫——
  生: 刨根问底。
  师:这是科学探究精神的体现。今天我们学了《石头书》,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引发了大家许许多多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好奇”与“刨根问底”之间打上几个“?”)怎么办?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可以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也可以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到网上去查阅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两个网址,希望大家继续探究这本永远读不完的“石头书”。
  中国国家地理网:http:// www.dili360.com.com
  中国化石网:http://www.cnfossil.com
  【评析】
  一、以疑激趣,引导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张彤老师采取以问设疑、以疑激趣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深入探究,从提问“石头可以成为书吗”开始,到石头书里是否真的“有字”“有画”“有知识”,直至是否真的“有财富”的深入探讨。学生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凭借文本语言和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课文中所有的知识要点和学习难点,都是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和解决的。他们既是问题的提出者、思考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初步实现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我知识建构。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探究、实践、感悟、体验的学习过程。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以本为本,感悟语言
  文章的精美或精彩往往体现在精心的遣词造句之中。许多富有情感、很有气韵、别具意趣的词句和段落,学生往往难以体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去咀嚼、感受、体味。张老师在教学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语言意识(语言的感受、认识、理解、把握能力)的培养,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例如,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辨别“雨痕”和 “波痕”的细微差异,通过“像”和“好像”等词感受文本语言表述的客观、严密。而对“刨根问底”一词的品味,更是精妙:先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发好奇心和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引出“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初步感知其含义;再由“刨”的偏旁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内蕴;最后适时点拨出“刨根问底”这个词语所蕴含的特殊的深刻含义——科学探究精神。
  就这样,在教师的引领和扶持下,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语言在学生的脑中、心中活起来,学生既体悟了语言的神妙,也得到了语感的
  培养。
  三、整合资源,拓宽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得到提高。张老师在教学中,能整合生活、媒体、网络等多种资源,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多种信号,在多种感官参与的认识活动中学习新知识,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最后,张老师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国家地理网和中国化石网两个网址,这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刻意的引导和追求,意在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实现 “向教科书外的文本资源、网络资源开放,向丰富的生活资源开放,向语文资源的拥有者开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步变革。
  四、突出重点,倡导探究
  依托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这是张彤老师为这堂课确定的一个教学重点。应该说张彤老师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充分感悟语言的过程,又是启迪心智、熏陶情感、发展素质的过程,充满着思维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外国语学校/江苏苏州市教科院)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童话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儿童文学体裁之一,如何借助童话教学的契机,激活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笔者试以童话《糖果雨》的教学为例谈谈。  一、激励评价——让想象更主动  学校的理性教育会压抑儿童的想象本能,他们的想象已经不再主动。为此,我们需要激发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让他们重新回到自我,主动想象。其中,激励评价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教学中,我主动拜学生为师:“儿童是想象的王子。你们的想象力比我们大人丰富多了。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二十卷,近一万六千字,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民族审美意识和人生哲学。我们余东小学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教育从《论语》中的一句句言简意赅的话语展开,让学生用儿童化的方式感知《论语》的文化精髓,进而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等方面学会感悟人生,学会做人,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  一、讀本:让《论语》贴近儿童生活  本着贴近儿童的理念,我校精心选择了《论语》的阅读内容,共108
一、跟着陈琴老师学吟诵  2007年起,一个陌生的名字——陈琴,进入我的阅读视野。《人民教育》《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等杂志上,陆续刊登了陈琴老师的很多文章,我一篇不落地复印下来,仔细拜读,并存进我的“收藏夹”。而“经典素读”“吟诵”等原本陌生的词语也一次次地跟我熟悉起来,刻进了我的脑海。  我一贯不喜欢“追星”,但自从搜到陈琴老师的博客后,拜读陈琴老师的博文就成了我固定的学习内容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一个是源源,他是一个“热心肠”;一个是阿木,他是一个“小马虎”,(出示源源和阿木的图片)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猜猜看,源源为什么叫“热心肠”?阿木为什么叫“小马虎”?  生:有同学忘记带笔时,源源借给他。  生:源源爱帮助同学,所以大家都叫他热心肠。  师:你们猜得真准!那阿木呢?  生:阿木老是做错作业。  生:他很粗心,常常忘记带家庭作业。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中心校地处北京西南与河北省交界处的拒马河畔,是一所半山区的乡村小学。学校始建于1930年,经过历史的变迁,由私塾逐步发展成为抗日小学,解放以后才真正成为完全小学。目前中心校下辖一所中心小学、三所完全小学,共计28个教学班,近700名学生,教师76人。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重要环节,而教育教学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所在。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
作为语文教师,让我们先来追溯一下“语文”二字的起源。语文,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时被称为“国文”;“五四”以后,白话文兴起,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侧重文言;解放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为“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张志公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对《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读书,历来是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所力倡的,也是育就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法宝。我们常常为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而自豪,为绵延深长的千年书卷而自醉,为声振古今中外的儒士文豪而自鸣。可不知何时,在文明積淀颇为厚重的中华民族,读书声渐小了。对此,不少有志之士为提高民族阅读水准而大声疾呼。作为教师,我们也清醒地感觉到,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读书行为的比重太小。教育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罗曼·罗兰
书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模拟技术团队面临着很多困难。尽管这是一支战功显赫的队伍,却低调到几乎无迹可寻,就连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都鲜少有其个人的报道。不过,简简单单的一份介绍,就足以让人们认识到这支队伍的厉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模拟技术团队由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多个专业的学者组成,致力于环境模拟与试验技术研究、环境模拟试验系统研制等研究工作。在王浚院士的带领下,团队已经承担了大中
记者:宋老师,您好!我了解到近年来您和您的团队在吴忠豪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听到“双重点”,可能许多老师会有疑问,您能给我们简单谈谈吗?  宋道晔:非常感谢您对这项研究的关注。如您所说,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课程改革自开展以来,的确有很多教师对这一提法产生过疑问。首先应该明确,“双重点”指的是“语言发展”和“认识汉字”,就是根据低段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发展儿童语言
一、创设真实情境,确定想养的宠物  师:课前咱们跟着10班的乐乐,看了学校附近“提姆宠物店”里的小视频。孩子们有的被宠物们呆萌的样子给吸引了,有的对它们的独门绝技佩服得五体投地。(出示各种宠物图片)  生:哇……  师:很喜欢吧?如果有一天,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宠物店,你最想把什么宠物带回家?  生:(兴奋)我想要一只泰迪犬。  生:鹦鹉鹦鹉,我最喜欢鹦鹉。  生:我想养一只仓鼠。  师:今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