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我上完《草虫的村落》一课,发现很多学生把这两个字写错了:“巷”的下半部分写成了“卷”的下半部分;“熙”的左上角写成了“臣”。我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生气:这帮孩子怎么这么不用心?照着都抄错!然后便想着怎样去“教训”他们。
改完作业,我冷静下来,心里接着琢磨:为什么我刚教的那届学生很少把这两个字写错呢?原因在哪儿?哦,那是因为去年我教这课时,预先知道了孩子们会把这两个字写错,所以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预防”,重点指导他们观察了两个字的关键部位。而这一次,自己忽略了做好“预防”工作,所以出错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这是孩子们的共性,在缺少特别提醒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往往没有那么精细,而且极易受“已有经验”的影响。这么一想,我心里的气也便消了,倒是自责起来:如果能在课堂上用一两分钟提醒一下,就不会发生这样大面积的错误了。现在该做的是怎样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
走进教室,我没有了往日的满面春风。
“同学们,我今天要向大家赔礼道歉!”我很严肃、认真地对孩子们说。
孩子们都愣住了,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这一课有两个字,很多同学写错了。”我把两个错误的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其实,这两个字我早料到大家会写错。去年,我教上届学生时,提醒了同学们,所以全班几乎都写对了。但是今年我没有提醒你们,所以情况恰好相反,全班只有五六个同学写正确——当然,这几个同学值得特别表扬。由于我的失误,导致大家的错误,责任在我,所以我要向大家赔礼道歉!”说完,我笔直站立,很正式地向全班同学鞠了一躬。
孩子们很懂事,送给了我一片热烈的掌声。
我让孩子们再仔细看看书,指出黑板上的错误字形错在何处,再集体书空订正。
“昨天,大家把字写错了,错误在我,所以我向大家赔礼道歉。今天我提醒了大家,如果还有人写错,该怎么办呢?”
“我们向您赔礼道歉!”
“好!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跟大家讲一个笑话。”
“好!好!好!”
“这个故事与我们本课的一个生字有关——相传清末大臣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是个花花公子。此人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可是他却想通过科举直上青云。这年正好是大考之年,他就去参加乡试。试卷拿到手,他满脸蜡黄,一头大汗,写了半天连他自己都不知写了些什么。亏得这小子头脑‘机灵’,心想: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戚,把这个关系写在考卷上,考官看了,怎敢不录取?于是,他得意洋洋地提起笔来,在考卷末尾写下一行歪歪斜斜的字——‘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他不会写‘戚’字,竟写成了‘妻’字。
“哪知这年的主考官,为人正直,看到他这张不知所云、狗屁不通的卷子,正准备扔在一旁,不去理会。忽见卷末还写了一行字——‘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他一看,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旁边批了一句话:‘既是中堂大人之妻,下官不敢娶(取)。’”
“哈哈哈……”
接下来的教学,就在其乐融融中顺利进行了。我想,如果我将所有的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到学生身上,对他们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郝 波
改完作业,我冷静下来,心里接着琢磨:为什么我刚教的那届学生很少把这两个字写错呢?原因在哪儿?哦,那是因为去年我教这课时,预先知道了孩子们会把这两个字写错,所以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预防”,重点指导他们观察了两个字的关键部位。而这一次,自己忽略了做好“预防”工作,所以出错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这是孩子们的共性,在缺少特别提醒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往往没有那么精细,而且极易受“已有经验”的影响。这么一想,我心里的气也便消了,倒是自责起来:如果能在课堂上用一两分钟提醒一下,就不会发生这样大面积的错误了。现在该做的是怎样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
走进教室,我没有了往日的满面春风。
“同学们,我今天要向大家赔礼道歉!”我很严肃、认真地对孩子们说。
孩子们都愣住了,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这一课有两个字,很多同学写错了。”我把两个错误的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其实,这两个字我早料到大家会写错。去年,我教上届学生时,提醒了同学们,所以全班几乎都写对了。但是今年我没有提醒你们,所以情况恰好相反,全班只有五六个同学写正确——当然,这几个同学值得特别表扬。由于我的失误,导致大家的错误,责任在我,所以我要向大家赔礼道歉!”说完,我笔直站立,很正式地向全班同学鞠了一躬。
孩子们很懂事,送给了我一片热烈的掌声。
我让孩子们再仔细看看书,指出黑板上的错误字形错在何处,再集体书空订正。
“昨天,大家把字写错了,错误在我,所以我向大家赔礼道歉。今天我提醒了大家,如果还有人写错,该怎么办呢?”
“我们向您赔礼道歉!”
“好!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跟大家讲一个笑话。”
“好!好!好!”
“这个故事与我们本课的一个生字有关——相传清末大臣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是个花花公子。此人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可是他却想通过科举直上青云。这年正好是大考之年,他就去参加乡试。试卷拿到手,他满脸蜡黄,一头大汗,写了半天连他自己都不知写了些什么。亏得这小子头脑‘机灵’,心想: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戚,把这个关系写在考卷上,考官看了,怎敢不录取?于是,他得意洋洋地提起笔来,在考卷末尾写下一行歪歪斜斜的字——‘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他不会写‘戚’字,竟写成了‘妻’字。
“哪知这年的主考官,为人正直,看到他这张不知所云、狗屁不通的卷子,正准备扔在一旁,不去理会。忽见卷末还写了一行字——‘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他一看,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旁边批了一句话:‘既是中堂大人之妻,下官不敢娶(取)。’”
“哈哈哈……”
接下来的教学,就在其乐融融中顺利进行了。我想,如果我将所有的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到学生身上,对他们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