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5-0118-01
1.小学教学教材的特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小学教学教材时提出一些相对比较新颖的问题和适合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求一定要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学习价值又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情境,设置教材中的新知识会综合考虑学生掌握的基础技能和生活经验。
(2)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设置具有一定的探索作用,引导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系统。比如,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在设置的时候重点关注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点,都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学生讨论一些数学的重点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拓展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并且能让他们学会以此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搭建操作猜想平台,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学会思考并实际操作,通过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从中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以此学生们可以提出最合理的猜想,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2.小學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小学生最普遍的特征就是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还在发展,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总会存在一些比较复杂难懂的知识点,针对一些比较理论化和抽象化的数学问题,在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使学生们无法全面的把握理论化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些问题完美的运用到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在此之前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最适合的教学情境,并且保证其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从而培养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时,尽管教师不断的讲授大量的概念和知识,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比较成熟的抽象概念,所以很难全面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观察与学生之间的位置,全面了解从教室到图书馆或者家的位置,以此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记住所学知识。
(2)开展操作实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实验。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但是由于小学生并没有比较成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这要求教师必须辅助实验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仅是使用口头讲解方式的成效不会很大,并且学生很容易忘记所学的知识内容,甚至在之后的练习和实践过程中总会因为同一个错误出现很多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参与实践操作,并且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将其深刻记到自己的脑中,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并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比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长方体的展开图,并写下数字进行裁剪和粘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全面的体会各个面变化前后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粘贴和展开学生们可以深刻的理解长方体的形状和各方面的形成,并且以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还能培养学生们的抽象思维。
(3)整理归纳信息,抽象化处理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而学生们接受数学知识的方式都是由教师单方面传授的,也就是说学生们都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类型的教学方式会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们能够学习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但是却不会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容易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有一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和公式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将问题的情景和数据换一个场景,多数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解题了。
例如,通过提问学生们各种包含不同情境和数据的长方体面积公式,并且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整理和归纳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到最根本的解题思路。
3.总结
人们开展思维活动最基础的活动就是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不断的质疑和提问各种自己不懂的数学知识,并且引导学生们学会用所学的解题技巧解决这些数学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在给小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只有让学生能全面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才能使他们能更好的解决各种问题,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们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刘立华.探讨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J].科学中国人,2017(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