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描述、推理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培养统计观念。
3 在看图、读图、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应用的广泛性和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结合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每生一张画有单式折线统计图的A4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引课:我国成功的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谁来说说在这届奥运会上我们共取得了多少枚金牌?(51枚)我们为有这样的运动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除了奥运会,世界各大洲还都定期举办各自的洲际运动会,在我们亚洲,也是每四年举办一届亚运会,而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就在我国的广州举办。你们知道我国体育健儿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吗?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统计表来初步了解一下。
2 出示例2统计表(增加了第15届亚运会的成绩),引导学生读表。
这是一个反映什么数据的统计表?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3 教师:同学们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了从第9届到15届亚运会我国和韩国获金牌的数量,要想反映出两国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该怎么办?(制成折线统计图)
4 教师:老师把绘制好的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图用大屏幕给大家打出来,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
(1)分析中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首先同学们认真读中国金牌数量统计图,分析中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分析韩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韩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3)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现在我们来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谁到前面来比比?)
5 教师:这样比较起来多麻烦!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二、循势利导,探究新知
1 教师;把两个折线统计图放到一起,你们认为这样可行吗?以前我们学过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老师相信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一定能清楚、完整地完成任务。先想一想该怎样绘制,然后自己试一试,在你手中一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上画出另一个国家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2 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 反馈交流学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这是一位同学绘制好的统计图,你先自己说说是怎么画的?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图例:为什么必须加图例?图中的折线除了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以外,还有其他的区分方法吗?)
4 学生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师用大屏幕出示完整规范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对照自己修改后的统计图。)
5 揭示课题:像上面画好的这种统计图我们叫它复式折线统计图(屏幕揭示课题)
6 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同学们认真比较一下,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名称、图例、线数、复式统计图的特点。)
7 师生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除了名称发生了改变,还增加了图例,由一条折线变成两条折线,还有复式折线统计图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便于比较。
8 指导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来读这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中国和韩国分别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数量最多?
(2)哪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哪届相差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再集中交流。)
9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0 (生提出了就进行预测)第十六届亚运会要在我国的广州举办,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预测一下两国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情况吗?说说你预测的理由。好!等16届亚运会开完了,看那位同学预测的结果最接近。
三、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 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运动员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现在我们来看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1分钟跳绳比赛,前十天的训练成绩,请同学们打开书128页的做一做,自己读图,回答问题。
(1)李欣和刘云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十天呢?
(2)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
(3)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说出理由。
(4)你还能发现什么?
2 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够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打开书看练习二十五1题,这是一幅某地区7至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1)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把你的身高与平均值比较,你有什么想法?
四、全课小结,拓展运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你在哪见过它?如:商业中用它来分析股市行情、商场各种商品的销售情况分析;气象行业用它来分析各个时期的降水量(出示各领域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等等,请同学们课下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收集一、两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读一读,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
1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描述、推理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培养统计观念。
3 在看图、读图、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应用的广泛性和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结合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每生一张画有单式折线统计图的A4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引课:我国成功的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谁来说说在这届奥运会上我们共取得了多少枚金牌?(51枚)我们为有这样的运动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除了奥运会,世界各大洲还都定期举办各自的洲际运动会,在我们亚洲,也是每四年举办一届亚运会,而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就在我国的广州举办。你们知道我国体育健儿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吗?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统计表来初步了解一下。
2 出示例2统计表(增加了第15届亚运会的成绩),引导学生读表。
这是一个反映什么数据的统计表?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3 教师:同学们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了从第9届到15届亚运会我国和韩国获金牌的数量,要想反映出两国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该怎么办?(制成折线统计图)
4 教师:老师把绘制好的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图用大屏幕给大家打出来,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
(1)分析中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首先同学们认真读中国金牌数量统计图,分析中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分析韩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韩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3)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现在我们来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谁到前面来比比?)
5 教师:这样比较起来多麻烦!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二、循势利导,探究新知
1 教师;把两个折线统计图放到一起,你们认为这样可行吗?以前我们学过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老师相信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一定能清楚、完整地完成任务。先想一想该怎样绘制,然后自己试一试,在你手中一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上画出另一个国家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2 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 反馈交流学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这是一位同学绘制好的统计图,你先自己说说是怎么画的?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图例:为什么必须加图例?图中的折线除了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以外,还有其他的区分方法吗?)
4 学生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师用大屏幕出示完整规范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对照自己修改后的统计图。)
5 揭示课题:像上面画好的这种统计图我们叫它复式折线统计图(屏幕揭示课题)
6 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同学们认真比较一下,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名称、图例、线数、复式统计图的特点。)
7 师生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除了名称发生了改变,还增加了图例,由一条折线变成两条折线,还有复式折线统计图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便于比较。
8 指导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来读这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中国和韩国分别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数量最多?
(2)哪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哪届相差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再集中交流。)
9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0 (生提出了就进行预测)第十六届亚运会要在我国的广州举办,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预测一下两国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情况吗?说说你预测的理由。好!等16届亚运会开完了,看那位同学预测的结果最接近。
三、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 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运动员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现在我们来看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1分钟跳绳比赛,前十天的训练成绩,请同学们打开书128页的做一做,自己读图,回答问题。
(1)李欣和刘云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十天呢?
(2)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
(3)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说出理由。
(4)你还能发现什么?
2 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够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打开书看练习二十五1题,这是一幅某地区7至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1)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把你的身高与平均值比较,你有什么想法?
四、全课小结,拓展运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你在哪见过它?如:商业中用它来分析股市行情、商场各种商品的销售情况分析;气象行业用它来分析各个时期的降水量(出示各领域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等等,请同学们课下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收集一、两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读一读,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