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新一代具有应用意识的人才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兴趣 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在这充满竞争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能力,他们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提高数学的实践能力,并获得探索知识奥秘的乐趣和取得成功的体验。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从生活中来。把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使他们产生内心需要,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位老师教学“加减两步应用题”时设计了学生表演、多媒体演示形象逼真的画面的情境。这来自生活的问题,加上多媒体的辅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直到下课铃响了,很多同学还舍不得下课。
二、总结经验,引导探究,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用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做到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说。
1.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教学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钟表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钟面,发现钟面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如何认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就给全体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认识钟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实现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教师巡視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2.加强直观操作,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活动。要加强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探究数学规律,从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位加法”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摆小棒,从操作中得出“凑十”的方法,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三、留意生活,感受数学,培养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你就能发现。比如在超市,货物的摆放就是一种分类知识。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并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去创造,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兴趣 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在这充满竞争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能力,他们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提高数学的实践能力,并获得探索知识奥秘的乐趣和取得成功的体验。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从生活中来。把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使他们产生内心需要,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位老师教学“加减两步应用题”时设计了学生表演、多媒体演示形象逼真的画面的情境。这来自生活的问题,加上多媒体的辅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直到下课铃响了,很多同学还舍不得下课。
二、总结经验,引导探究,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用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做到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说。
1.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教学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钟表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钟面,发现钟面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如何认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就给全体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认识钟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实现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教师巡視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2.加强直观操作,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活动。要加强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探究数学规律,从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位加法”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摆小棒,从操作中得出“凑十”的方法,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三、留意生活,感受数学,培养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你就能发现。比如在超市,货物的摆放就是一种分类知识。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并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去创造,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