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移民扶贫工程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国县从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移民扶贫工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锁定“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工作目标,精心打造移民搬迁扶贫这一德政工程,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移民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2500名移民全部在春节前乔迁新居,顺利完成市下达的移民扶贫任务。2005年的2800名移民亦可在年底乔迁新居。这些搬迁的贫困移民,走出深山。住进舒适、漂亮的新房,饮水、用厕、交通等条件发生根本的变化。兴国县的移民扶贫工作被评为赣州市2004年度先进单位。
  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移民扶贫工程凸显出一个个新亮点。
  ——移民新居新景多。利用移民扶贫补助资金,移民新居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展现出的新景、和谐宜人,别有一番意韵。一是科学选址好,全县集中安置点全部经过县新村办批准在规划区内建设,近公路,靠圩镇,交通方便,大多数不占耕地,就读就医方便。二是房子美观质量好,与“三清三改”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全部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高、统一下水道、统一配套设施,外形美观,经济实用,居住舒适。均村乡石坝移民新村、社富乡黄岗村、古龙岗镇桥头点、东村乡小洞村等一大批集中安置点成为“三清三改”的榜样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三是安全保障好,在规划区内建设,打破了依山傍水建设的老传统习惯,对可能出现的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构成的威协作了有效的预先排除。
  ——整体搬迁新天地。2年来,全县有14个村民小组全部进行了整体搬迁,做到了“三走一平”,告别库区、深山区,圆了走出深山千年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地区长期扶贫而收效不大的被动局面。均村乡坪源村石坝组17户107人地处兴(国)、泰(和)、万(安)三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仅有耕地0.5亩,靠砍柴伐木挖草药度日,生存条件十分恶劣。2004年全部整体搬迁到坪源村中心的新建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结束了千百年来的古老原始生活,他们自发地派出代表,坐车前往县委、县政府、县扶贫办赠送感谢信,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
  ——安置点多规模大。2年来,全县兴建了近50个集中安置点,有不少安置点是在2004年集中安置点的基础上继续安置,进一步扩大了安置小区规模。东村乡小洞村茶亭背集中安置点2004年安置了35户197人,今年又在该点安置31户223人,至此,该点达到安置移民66户420人的规模,一个移民新村正在形成。社富乡黄岗村安置点规划了一个300余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建成了一个集居住、贸易、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移民扶贫小区,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基础设施功能好。全县50个集中安置点统一铺设了下水道和垃圾堆放点,全部通电、电话线和有线电视线,有的安置点统一安装了自来水或打了压水井,家门前道路进行了硬化,厕所在院内,有水冲洗,污物排向三格化粪池,经无臭化处理后变成有机肥料,各项基础设施功能比较齐全,昔日的泥腿子享受着城里人的现代化生活。
  2年来,为精心打造好移民扶贫工程,我们注意在“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移民扶贫工作目标上做文章,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安置。移民扶贫涉及千家万户,是项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在移民扶贫工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而不代替,资助而不包办,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由移民群众自己提出申请,经过村、乡、县逐级审批后,并办好一切有关手续,才列入移民扶贫计划中。并从实际出发,因户因地制宜做到多种形式安置,或投亲靠友,自谋出路安置;或离组不离村从山上迁到中心村交通方便的地方统一安置;或建移民安置点与建设新农村和小城镇相结合;或利用集体所有的老林场、山场的闲置土地无偿划拨安置移民户。2年来,安置的5300人移民,没有1户倒流,避免了因移民扶贫而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2、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移民建房量力而行,做到与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随着时代的进步,移民建房必须与时俱进,向农村城镇化迈进。一方面,我县的实际情况人多地少,乡镇场资金困难,移民户本身贫困,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我们提出“高起点、低成本、零负债”的移民扶贫总的安置要求,在坚持移民搬迁注重近交通、小集中、大空间、重发展的原则下,对移民集中安置点建房必须高起点、高标准,符合“三清三改”和建设新农村要求,做到统一规划设施、统一层高、统一标高、统一下水道、统一配套设施等“五个统一”,全县49个集中安置点的移民建房全部做到了“五个统一”,在移民集中安置点建房的同时,基础设施同步进行。利用集中安置点每个移民户1000元的基础设施项目补助资金捆绑起来,由县统一调度使用,按照工程进展快慢,质量好坏,由乡、村干部参与监督,填写请款单后,经县审批后分期拨付。这样激活了乡村干部积极性,加快了配套工程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3、营造良好的三个文明建设氛围,坚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到移民扶贫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移民扶贫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必须充分发挥调动移民的积极性,让他们直接参与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他们才会真心实意地积极参与。我县在实施移民扶贫工作中,坚持重在指导,重在支持。各地普遍成立“移民扶贫理事会”的组织形式让移民直接参与管理。理事会成员全部由移民户共同推选有威信、办事公道的人担任。凡有关安置点的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有关重大事项,都要经过理事会的研究同意后方可施行,较好地解决了规划难检查、质量难把握、工期难抓紧的“三难”问题。移民搬迁后,理事会继续行使新的管理职能,负责召集移民大会,讨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事宜。各集中安置点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公约》和《卫生管理公约》等机制,鼓励移民学科学,争当科技标兵;比文明、争当文明移民;比卫生,争当卫生模范;比致富,争当致富能人。实践证明,“移民扶贫理事会”这一长效机制为把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明精品小区起到关键作用。
  4、破解移民扶贫致富“瓶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移民扶贫与产业开发相结合,搭建移民创业绿色通道。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和附建后续工程,确保移民富得起有坚实平台。每个安置点按统一规划设计,每户新建了10平方米左右的养牛、猪的栏舍,使移民户的家庭畜禽业得以发展。对无土安置的移民,由村委会出面与当地村民协商,或有偿划拨,或承包租赁,按有关规定做好对移民的土地流转工作,二是结对帮扶,确保移民富得起有坚强的组织保障。全县除迁到外县移民户外,县内每户移民户都落实了1-2名乡(村)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三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抓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到7月底,全县共举办县、乡、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10余期,移民参加培训1500余人(次),向移民赠送(发)科技书籍(刊)、资料近千册(份);有效地提高了移民户科学种养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四是抓好移民户富余劳力转移,确保移民户富得起有广阔渠道。全县各级党政领导结合招商引资机遇,组织移民户富余劳力进厂打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780余个移民在外打工。五是和产业开发相结合,通过发展产业来增强移民致富后劲,使每户移民至少有一项产业作支撑和依托。鼎龙乡将棉毛林场2002年开发的70亩脐橙,无偿地划分给每户移民户5-6亩,进入盛果期后,每户仅脐橙一项收入就可达1万余元。
其他文献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有效落实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要切实做好课程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推动学校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一次调查中发现,我市教师对初中生物实验探究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与其它学科不同的学科,形态学是其主要表现。临床课间见习是学生通过与病人面对面交流,观察皮损形态,让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不断增强感性认识
本文叙述了高层建筑节能与气候、地理条件的关系。建筑位置、朝向是接受太阳辐射热能的关系及高层围护结构墙体的保温、隔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他的义利观充分体现在他的《史记》一书中,本文以《史记》一书为例,粗略探讨了司马迁的义利观:一、追求物质财富是每个人的本性;二、经济利益是道德的基
教师要达到会教的境界,就要努力地实现自己的代写论文全面发展。教师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会教的教师还要把自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定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膜蛋白颗粒(GMP-140)的增高是否反映了血小板的激活和释放反应。方法:对4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AS)患者,其中1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进行血浆GMP-140、假血友病因子(vWF)测定
给排水施工过程中,加强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做到安全生产,节能减耗,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安全与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出现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