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练习是数学复习课的重要活动,优化练习是有效复习的重要途径。根据复习内容,在复习过程中设计针对练习、分层练习、实践练习、对比练习,进行有效复习。
关键词: 数学复习课 练习 复习
练习是数学复习课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使知识系统化,达到“查漏、系统、加深、提高”的目的,因此,优化数学复习课的练习设计是有效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一、典型错题,针对练习
在平时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及考试中,学生错误率较高的数学题,被称为典型错题。在复习前教师注意收集学生的典型错题,通过学生访谈、教师反思等形式分析错误原因,根据典型错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巧、技能、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编制一些针对性练习,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以《圆》复习课为例,本单元中有这么一题典型错题:
在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半径2厘米的圆,最多剪( )个。(正确答案:4个,典型错误答案:5个。)
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处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旧知识的干扰,直接用大图形的面积(10×8)除以小图形的面积(4×4),没有考虑能否剪成完整个数的实际情况。根据错误原因,设计如下针对性练习。
1.画一画:在长10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中能画几个最大的正方形?能画几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2.在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列图形,最多能剪( )个。
(1)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
(2)底和高都是4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3)半径1厘米的圆。
3.拓展练习:有20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茶叶盒,把它装入长25厘米,宽1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箱内,能否全部装完?
4.想一想:这类题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大面积(体积)直接除以小面积(体积)?
第1题,通过画一画,学生能直接感受大图形里画几个完整小图形的步骤和方法,树立画图帮助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画图的习惯。
第2题,通过题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剪圆形、正方形还是三角形,最后都归结为剪正方形这一类型,按照“(1)沿着长边剪,可以剪几个?(也就是一排可以剪几个)(2)沿着宽边剪,可以剪这样的几排?(3)一共可以剪几个?”这样的步骤解决。
第3题,从平面图形拓展的立体图形,实现解题方法的正迁移,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第4题,通过追问,加强学生做题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思维更严谨,避免思维定势。
“查缺补漏”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复习时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典型错题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在“查漏补缺”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成为学生完善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在析错、辨错、纠错、悟错过程中弥补了知识缺漏,巩固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关注差异,分层练习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复习课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不同层次学生经历着同样的学习,同样的评价。这样的练习无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复习过程中关注差异,从难度和数量方面设置不同层次的要求,分层评价学生,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技能,优等生优化知识结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和提高。
(一)相同内容,分层要求
相同的内容,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如:同10题计算题,在同一时间内,优等生要求全部完成,中等生可以完成8题,学困生允许完成6题。相同的练习,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如:计算、解决问题等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学困生能用一种方法解答即可。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有差异的成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同内容,分层练习
不同的练习进行分层设置,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设置坡度小的基础题;对于中等生,除设置一些基础题外,还应考虑少量的变式题;对于优等生,可以另外设计一些坡度大、富有挑战性的综合题。
以《比》的复习课为例:
李师傅制作一个蛋糕,主要材料如下:鸡蛋500克,面粉300克,糖200克。
(1)请写出制作蛋糕主要材料的最简比。
(2)李明要制作一个2500克的蛋糕,需要鸡蛋、面粉、糖各多少克?
(3)王芳学做蛋糕,家有鸡蛋、面粉、糖各450克,如果面粉正好用完,请问哪种材料不够,缺多少?
(4)现有鸡蛋、面粉、糖各400克,按李师傅做蛋糕的材料比,你怎么做,请写出每种材料的重量。
这组练习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和弹性,(1)(2)题是《比》这一单元的基础和前提,(3)(4)题是本单元知识的变式和发展。学困生要求做(1)(2)题基本题,选做第(3)题变式题;中等生要求做前三题,选做第(4)题综合题;优等生要求四题都做,第四题综合题还可以多种方法解答。這样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机会。
三、联系生活,实践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不是掌握多少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实践性练习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活动。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题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可以进行实践练习的知识点很多,如《认识人民币》,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购物情景,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又如学习《克和千克》,组织学生通过估一估、掂一掂、找一找、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克和1千克有多重,生活中重1克和1千克的物体有哪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克和千克的正确表象。
在复习课中根据复习内容,设计实践性练习,以数学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内化知识,提升知识。这样的实践练习比枯燥的文字练习更受学生欢迎。
以《归一问题》复习课为例,设计实践练习:
提供一袋绿豆(小于500克),一架天平,小组合作,请设计估算黄豆个数的方案。
面对生活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动手尝试实践,激活已有知识储备,提取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将解决归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迁移到生活情景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先数出100个绿豆,称一称重量,算出每个绿豆的重量,再称出这袋绿豆的总重量,算出这袋绿豆大约多少个。
(2)先称出100克绿豆,数出个数,算出1克绿豆有多少个,再称出这袋绿豆的总重量,算出这袋绿豆大约多少个。
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主动获取知识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四、推陈出新,对比练习
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更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拓展和提升。“炒冷饭”式的大量机械重复训练,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的过程中可将原有练习题进行改变和创编,挖掘练习中蕴含的思维点、开放点和创新点,以不同的载体呈现旧知识,能使旧知识鲜活起来,产生新鲜感,让学生获得新的认知和感悟,达到温故知新促生成的目的。
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练习题: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宽20厘米,体积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得下?
在这道题练习题中,玻璃器皿的体积小于包装盒的容积,玻璃器皿的长宽高分别小于包装盒的长宽高。学生能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有的从体积大小进行比较,有的从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进行比较,得出可以装得下的结论。
复习课的练习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熟练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挖掘题目隐藏的知识点,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如下。
(1)一个包装盒,长25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王老师买了件工艺品,长14厘米,宽11厘米,体积4004立方厘米,是否可以装得下?
学生仍用原有方法进行计算,或分别求出长方体体积(包装盒的容积为4500立方厘米),或分别比较长方体的长宽高(工艺品高26厘米)。
用体积进行比较的同学认为装得下,因为工艺品的体积小于包装盒,比较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大小的同学认为装不下,因为工艺品的高大于包装盒。
教师相机引导:比较原题和改编题(1)有什么异同点?两道题工艺品的体积同样小于包装盒的体积,为什么原题装得下,改编题(1)装不下?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能装得下体积小的物体,在工艺品体积小于包装盒的前提下,还需要比较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才能准确判断。
在学生掌握方法后,将题目再次改编:
(2)王老師买的另一件工艺品体积3696立方厘米,长14厘米,宽11厘米,是否可以装得下?
学生计算出工艺品的高为24厘米,学生意见再次分歧,有的认为装不下(工艺品的高大于包装盒的高),有的认为装得下(改变工艺品的摆放位置就能装得下)。
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改编(1)和改编(2),两道题工艺品的高同样大于包装盒的高,为什么改编题(1)装不下,改编(2)装得下?通过讨论比较,明确长方体的长宽高是相对而言的,工艺品三条不同的棱长分别小于包装盒的三条棱长就能装得下。
练习围绕知识的思维点和创新点进行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抓联系,辩差异,促反思,让学生在变与不变把握知识的本质,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完善知识体系,使旧知识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样的练习具有灵活性和发展性,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优化练习,让学生在复习中完善认知结构,达到温故知新,发展能力,提高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2]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叶艳梅.对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练习设计的思考.基础教育,2012.11.
关键词: 数学复习课 练习 复习
练习是数学复习课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使知识系统化,达到“查漏、系统、加深、提高”的目的,因此,优化数学复习课的练习设计是有效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一、典型错题,针对练习
在平时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及考试中,学生错误率较高的数学题,被称为典型错题。在复习前教师注意收集学生的典型错题,通过学生访谈、教师反思等形式分析错误原因,根据典型错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巧、技能、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编制一些针对性练习,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以《圆》复习课为例,本单元中有这么一题典型错题:
在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半径2厘米的圆,最多剪( )个。(正确答案:4个,典型错误答案:5个。)
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处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旧知识的干扰,直接用大图形的面积(10×8)除以小图形的面积(4×4),没有考虑能否剪成完整个数的实际情况。根据错误原因,设计如下针对性练习。
1.画一画:在长10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中能画几个最大的正方形?能画几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2.在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列图形,最多能剪( )个。
(1)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
(2)底和高都是4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3)半径1厘米的圆。
3.拓展练习:有20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茶叶盒,把它装入长25厘米,宽1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箱内,能否全部装完?
4.想一想:这类题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大面积(体积)直接除以小面积(体积)?
第1题,通过画一画,学生能直接感受大图形里画几个完整小图形的步骤和方法,树立画图帮助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画图的习惯。
第2题,通过题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剪圆形、正方形还是三角形,最后都归结为剪正方形这一类型,按照“(1)沿着长边剪,可以剪几个?(也就是一排可以剪几个)(2)沿着宽边剪,可以剪这样的几排?(3)一共可以剪几个?”这样的步骤解决。
第3题,从平面图形拓展的立体图形,实现解题方法的正迁移,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第4题,通过追问,加强学生做题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思维更严谨,避免思维定势。
“查缺补漏”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复习时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典型错题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在“查漏补缺”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成为学生完善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在析错、辨错、纠错、悟错过程中弥补了知识缺漏,巩固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关注差异,分层练习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复习课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不同层次学生经历着同样的学习,同样的评价。这样的练习无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复习过程中关注差异,从难度和数量方面设置不同层次的要求,分层评价学生,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技能,优等生优化知识结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和提高。
(一)相同内容,分层要求
相同的内容,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如:同10题计算题,在同一时间内,优等生要求全部完成,中等生可以完成8题,学困生允许完成6题。相同的练习,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如:计算、解决问题等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学困生能用一种方法解答即可。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有差异的成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同内容,分层练习
不同的练习进行分层设置,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设置坡度小的基础题;对于中等生,除设置一些基础题外,还应考虑少量的变式题;对于优等生,可以另外设计一些坡度大、富有挑战性的综合题。
以《比》的复习课为例:
李师傅制作一个蛋糕,主要材料如下:鸡蛋500克,面粉300克,糖200克。
(1)请写出制作蛋糕主要材料的最简比。
(2)李明要制作一个2500克的蛋糕,需要鸡蛋、面粉、糖各多少克?
(3)王芳学做蛋糕,家有鸡蛋、面粉、糖各450克,如果面粉正好用完,请问哪种材料不够,缺多少?
(4)现有鸡蛋、面粉、糖各400克,按李师傅做蛋糕的材料比,你怎么做,请写出每种材料的重量。
这组练习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和弹性,(1)(2)题是《比》这一单元的基础和前提,(3)(4)题是本单元知识的变式和发展。学困生要求做(1)(2)题基本题,选做第(3)题变式题;中等生要求做前三题,选做第(4)题综合题;优等生要求四题都做,第四题综合题还可以多种方法解答。這样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机会。
三、联系生活,实践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不是掌握多少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实践性练习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活动。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题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可以进行实践练习的知识点很多,如《认识人民币》,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购物情景,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又如学习《克和千克》,组织学生通过估一估、掂一掂、找一找、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克和1千克有多重,生活中重1克和1千克的物体有哪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克和千克的正确表象。
在复习课中根据复习内容,设计实践性练习,以数学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内化知识,提升知识。这样的实践练习比枯燥的文字练习更受学生欢迎。
以《归一问题》复习课为例,设计实践练习:
提供一袋绿豆(小于500克),一架天平,小组合作,请设计估算黄豆个数的方案。
面对生活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动手尝试实践,激活已有知识储备,提取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将解决归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迁移到生活情景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先数出100个绿豆,称一称重量,算出每个绿豆的重量,再称出这袋绿豆的总重量,算出这袋绿豆大约多少个。
(2)先称出100克绿豆,数出个数,算出1克绿豆有多少个,再称出这袋绿豆的总重量,算出这袋绿豆大约多少个。
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主动获取知识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四、推陈出新,对比练习
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更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拓展和提升。“炒冷饭”式的大量机械重复训练,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的过程中可将原有练习题进行改变和创编,挖掘练习中蕴含的思维点、开放点和创新点,以不同的载体呈现旧知识,能使旧知识鲜活起来,产生新鲜感,让学生获得新的认知和感悟,达到温故知新促生成的目的。
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练习题: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宽20厘米,体积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得下?
在这道题练习题中,玻璃器皿的体积小于包装盒的容积,玻璃器皿的长宽高分别小于包装盒的长宽高。学生能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有的从体积大小进行比较,有的从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进行比较,得出可以装得下的结论。
复习课的练习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熟练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挖掘题目隐藏的知识点,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如下。
(1)一个包装盒,长25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王老师买了件工艺品,长14厘米,宽11厘米,体积4004立方厘米,是否可以装得下?
学生仍用原有方法进行计算,或分别求出长方体体积(包装盒的容积为4500立方厘米),或分别比较长方体的长宽高(工艺品高26厘米)。
用体积进行比较的同学认为装得下,因为工艺品的体积小于包装盒,比较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大小的同学认为装不下,因为工艺品的高大于包装盒。
教师相机引导:比较原题和改编题(1)有什么异同点?两道题工艺品的体积同样小于包装盒的体积,为什么原题装得下,改编题(1)装不下?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能装得下体积小的物体,在工艺品体积小于包装盒的前提下,还需要比较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才能准确判断。
在学生掌握方法后,将题目再次改编:
(2)王老師买的另一件工艺品体积3696立方厘米,长14厘米,宽11厘米,是否可以装得下?
学生计算出工艺品的高为24厘米,学生意见再次分歧,有的认为装不下(工艺品的高大于包装盒的高),有的认为装得下(改变工艺品的摆放位置就能装得下)。
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改编(1)和改编(2),两道题工艺品的高同样大于包装盒的高,为什么改编题(1)装不下,改编(2)装得下?通过讨论比较,明确长方体的长宽高是相对而言的,工艺品三条不同的棱长分别小于包装盒的三条棱长就能装得下。
练习围绕知识的思维点和创新点进行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抓联系,辩差异,促反思,让学生在变与不变把握知识的本质,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完善知识体系,使旧知识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样的练习具有灵活性和发展性,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优化练习,让学生在复习中完善认知结构,达到温故知新,发展能力,提高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2]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叶艳梅.对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练习设计的思考.基础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