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漫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ergbeg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量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凸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模拟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2.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的各个部分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阅读材料”是对正文的解释、延伸及案例说明,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辅助作用,但不要挖掘得太深,以免过多花费课堂时间,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
  “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亮点”之一。但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却成为教师的一大“心病”。尤其是“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说问题多多。很多教师反映,活动起来太浪费时间,导致很多教材内容来不及处理,课堂还“乱哄哄”的。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活动”,提高活动有效性。特别是不能照搬教材上的活动,要有选择地使用;要注意“活动”类型及不同要求,将过难、过繁、难以开展的活动适当简化或者放弃;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时予以点拨引导,不要走极端,一味地让学生盲目探索。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与判图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湘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了许多地理图像,它们是对正文文字的说明与补充,或是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過程的直观表现,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材处理和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发挥图像的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地理图像的内在吸引力,以图代讲,以图代练,以图定学,培养学生读图、判图、作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和从中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地图真正成为学习的工具和助手。
  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3.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或超过老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又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对待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问题,往往就在这些“奇谈怪论”中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嫩芽”。
  3.2创设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教师应精心创设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
  3.3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问。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
  3.4将课堂教学向校外延伸,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4.要转变墨守成规的念经者角色,努力成为课堂的设计者
  4.1引导学生对意义类的知识进行探讨、梳理和归类。在中学系统地理中有关环境污染、陆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工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城市化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交通运输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区域地理中有关区域经济与区域生态存在的问题,有关重大工程和决策的知识,如西气东送、西电东输、南水北调、铁路修建、石油战略、粮食安全、旅游开发、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等,都涉及如何认识其所包含的地理意义的内容。
  4.2让学生举出意义类的典型案例,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剖析,展示各自的思维过程。
  4.3教师引导学生对意义类问题进行思维建模与养成。通过以上教学流程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确,在遇到意义类问题时,思维的切入点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的意义进行宏观把握。在这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展开的过程与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可以达到课堂“三维目标”的渗透和落实的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PMRT)对甲状腺全切术后低钙血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8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甲状腺全切术后低钙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
摘 要: 本文在对“生本教育”理论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给出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政治生本课堂教学策略,以帮助高中政治教师将生本理论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中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 生本教育 高中政治 教学应用  受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统师道和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的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内外影响,我国的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后的三
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这段话包含着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之一。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与同仁交流。  一、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目的:采用乙醇对药材枳楔子(SemenHoveniae)活性成份进行提取,测定其所含的总黄酮及槲皮素含量,并研究枳棋子提取物(SemenHoveniaeextract,SHE)抗氧化损伤的作用及其抗疲劳作用,以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衰弱的影响.方法 选取122例老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与社会支持之间关联性,并制定提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曲阜某少儿拉丁舞培训中心的30名少儿拉丁舞练习者进行调查,将拉丁舞训练后少儿的形体与同龄普通少儿的形体进行时比与
历史课堂提问,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步骤地设计相关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及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立足历史课堂,优化提问方法  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适度、适量,注意所提出的问题应有相应的教学价值,注意设计的合理性。  基于历史学科特点,把握提问层次性。什么是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
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西省被誉为全国“最绿的省”之一,森林覆盖率达到60.05%,位居全国第二。为了更好地向大众展示江西多山、多水、多物种的良好生态环境,江西省博物馆计划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历史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为什么”外,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唯物史观、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历史责任感等。向教学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已经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我在充分备课、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直肠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护理满意度.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直肠癌患者8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