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班级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e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从国家到社会,再到学校层面,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传承。那么,如何把传统节日教育融入到学校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值得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 已应用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为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因此,两年来,我们尝试着把信息技术与班级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心,从而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思路、新形式,助力信息技术在德育及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实践和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传统节日的活动化任务平台
  本文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珠光小学微信综合服务平台”中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再结合微信班级群、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六大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饮食以及相关古诗词等的文化内涵,加以整合、巧妙组织,设计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任务,搭建传统节日活动化任务平台,即,“在平台发布系列任务——学生线上领取任务——学生线下完成任务、提交凭证(过程照片、成果、感想等)到平台——教师审核、评价——学生获得素养积分”,用这种项目式活动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线下的活动与线上的记录、数据分析以及展示形成有效的闭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班级活动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节日的活动化任务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任务的设置有梯度性:根据完成任务的难易,每个节日设置基础任务、进阶任务和高级任务,任务级别越高,获得的素养积分就越多(见图1)。
  2.任务的完成有可操作性:其实,每个任务的设计都是一个资源包,有教师精心挑选的关于主题的知识链接或视频、有完成任务的示例,学生可以凭借教师给的文字介绍或视频进行学习来完成任务,也可以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来完成任务。总之,每个任务的设计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有梯度的学习平台。学生从中可以学到知识、提升素养。
  3.任务的设计有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节日的文化元素与手工、劳动、游玩等相结合,努力设计学生喜闻乐见又具有实效性的活动。比如,春节学习制作“家庭编年史”,元宵节学习包汤圆,疫情下的清明节“把春天种在家里”、制作家族树,重阳节与家人一起登山等活动都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4.任务的选择有自主性:这些任务如同自助餐,学生喜欢什么任务就可以领取什么任务来完成,更多地体现学生的兴趣点。
  5.任务的完成有评价性:平常活动的开展很难有反馈、量化和评价,学生的收获无法一一展示,但平台系统却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都得以展示、保存,并且得到教师的评价,并体现在学生的整体素养中。网络平台大数据有效提升了资料的采集、存储、迁移,使得原来难以评价的线下活动得以永久保存和随时提取。
  6.任务的评价有标准性:以深圳市八大素养为标准,每一个任务都有具体的素养得分,完成的每一步骤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否则可能审核不过关,不能获得素养积分,保证了评价的公平性。
  二、拓宽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形成班级活动新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地域界限,为学校与学习者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两年来,本课题凭借珠光小学微信任务平台中的“学生素养评价系统”,结合微信班级群、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挖掘中国传统节日内涵,设计生动、有趣的节日活动任务,线上、线下同时开展、交互相融,促使了活动的落实与评价,主要体现为两种:
  1.线下主导,线上记录(见图2)。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开展各种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如(见图2)开展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亲子登山、元宵节猜灯谜等班集体线下活动,然后在线上设置相应的任务。学生只需把参与活动的照片、感受等传上平台任务系统。具体如清明节“传承英雄志”的线下英雄人物事迹展,辅以线上相应的英雄人物事迹推文,不但学生受到熏陶,家长也能拓展有关英雄人物事迹的知识。接着,线上设置“我最喜爱的英雄人物”的任务,学生领取后,用“说英雄故事”“写感受”等方式提交照片、文字作为凭证,审核过关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素养积分(见图3)。这一方式解决了学生参与活动后能否得到有效评价的难题。
  2.线上主导,自主(合作)完成。
  每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习俗多样。受时间、地域的影响,我们无法每一个活动都统一组织学生在班级内一一学习和体验。那么,线上主题式、自助餐式的任务发布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让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每一种文化内涵、每一个习俗都有可能被学习、被体验,从而更好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下图4是春节的活动任务内容,由于春节已放假,不可能在班级里统一组织活动,那么,线上任务的发布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
  传统的班级活动,是组织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活动结束之后,更多的是给予所有学生总结性的评价,难以针对一个个学生进行评价。在本课题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平台领取任务,围绕主题,通过网上搜集资料、线下单独(合作)完成任务,接着在班级群里进行分享、评价,最后提交任务凭证。这“凭证”则是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的图片证明或家长反馈。比如,清明节有一个需要学生制作菊花的任务,那么,在提交任务时,不但要提交最后菊花的成品,还要把制作菊花的准备工具及制作过程的图片上传。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审核,给予相应的素养积分。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注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性、形成性评价,也实现线下活动与线上记录、展示,形成了有效闭环,较好地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班级活动的深度融合,探索了班级活動的新思路、新形式。
  三、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资源,丰富班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资源,有效实现线上线下“双阵地”的互动互融。   学校分别就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设计了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有微信服务平台的任务驱动,也有学生家长进课堂共度佳节;有项目式的主题活动,也有个人的探索研究活动;有自我能力提升的素养任务,也有班级中班组群的展示,可谓精彩纷呈。如,清明节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询问调查家族成员,然后绘制家族树,理清家族关系网络,树立家族观念、亲情观念,培养家族荣誉感。可见,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资源,有利于探索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班级活动,并有助于形成具有趣味性、实效性、创新性的活动策略。
  2019年元宵节,深圳市南山区举行了系列活动(见图5)。我们把这些活动设计为其中一个任务,只要参与南山区举办的某一活动,则可以上传参与活动的照片和感受,教师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相关的素养积分;一款关于传统节日的游戏——佳期,我们把它设计成平台的一个任务,学生在游戏中闯关成功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素养积分;2020年的清明节注定不寻常,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学生都居家学习,我们课题组教师利用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和技术,组织学生及家长开展了一系列网上祭奠活动(见图6):三分钟默哀、网上献花、笔下祭扫……
  尤其在后疫情时期,我们多采用线上线下双线混融模式,丰富了班级生活的组织形态,也扩宽了教育资源互享的平台与路径。如,2020年的端午节,大家突破时间和地域,一起在网上感受龙舟竞赛带来的节日气氛。
  四、聚焦主题式、项目式学习,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主题式、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从认知到行为、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中秋节(见图7),二(4)班的学生以书友队的形式走访了身边不同城市的人们。他们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先小组分工合作,锁定7位不同城市的教师,然后利用调查了解法,采用座谈交流的形式,总结归纳7个不同的城市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并绘制成了思维导图,在班级内进行小组分享,最后形成活动文字在学校的公众号进行全校推广。在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让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学生们的视野中明朗起来。
  下图8是这两年来学生领取传统节日任务并完成后获得的整体素养雷达图。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學生学习素养指数最高,其次是信息素养、生活素养、审美素养、品德素养,最低的是国际素养。这一数据在课题实施后一年的素养报告中也体现了出来,当时的国际素养基本为零。虽然这是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但如何提高学生的国际素养?我们也作了思考,在第二年的任务中,我们设计了“了解各国的春节、端午节的习俗”“对比各国节日的不同”等任务,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了解了其它国家也有与中国传统节类似的节日,但与中国节又有着很多的不同,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两年来,我们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进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共发布11次活动任务推文,设计了56个活动任务,全校学生参与率达96%,教师审核任务次数达10217次;同时,结合线上任务,线下开展传统节日活动达24个。学生们过洋节的风气和思潮也逐渐扭转,学生的节日更多的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参与到具有中国元素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去。学生们深切地感受着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信息技术与班级活动深度融合的策略应用,记录了学生成长的点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为德育及“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新的途径。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家长学校培训活动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传统又普遍存在的家校合作方式,由学校或班主任组织,面向学生家长的,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活动。家教沙龙是家长学校培训的一种常用方式,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家长和教师能在一个轻松、畅所欲言的环境里面对面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双方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关键词】家长学校;培训活动;缺失点;切入点;新点;家教沙龙  一般来说,家长学校培训活动每学期至少要
【摘要】方格图是小学数学教材较为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之一。方格图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本文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实践,浅议方格图对图形与几何板块的“图形测量”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方格图;面积测量;教学效果  方格图是以若干小正方形为基本构成要素,以信息加工过程的直观性为形态的数学学习工具。它具有从“抽象到形象”“模糊到清晰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推进,国家高度重视加强青年体质。校园足球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遍及校园足球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质的提升,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强的意志,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并努力蓬勃发展的信念。青少年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发展中不断的提升自身健康水平,锻炼自身体制的同时树立战胜并克服困难的能力,尤其是未来生活和学习中,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足球研究,注
【摘要】班级合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在音乐课堂上进行的普及性合唱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艺术魅力,体会不同声部对音乐的独特表现,还能够积累学生的合作经验,促进学生音乐情感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班级合唱逐渐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思路,也是教师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形成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从小学音乐班级合唱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合唱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小学
一、选择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下面“我国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 从图示可以看出我国地势总特征是( )  A.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B. 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C. 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  D. 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  2.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是( )  A. 山地和高原 B. 盆地和高原  C. 平原和丘陵
【摘要】童谣是一种儿童之间口耳相传、互相传唱的文学艺术。由于童谣形式简洁、内容生动,传唱起来既动听又顺口。因此,受到低年段学生的广泛喜爱。为有效提升低年段学生的节奏感,我校将童谣传唱的方式与低年段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此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使得学生的节奏感有了明显的改善,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童谣传唱对提升低年段学生节奏感的有效性。  【关键词】童谣传唱;低年段
【摘要】自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丰富对现实空间以及图形的认知,根据数学题目构建初步的图画空间理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综合多方经验,听取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于2011年颁发了在原本基础上的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教学指标》,在该文件中针对小学高年级的数学题,通过借助图画法来有效的增强了直观性,明确的指出了这一新型的解题教学概念。本文主要小学高年级的几何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
【摘要】随着工业4.0“互联网 ”时代的来临,继续延续传统集中教学的课堂模式已经不足以完成培养个性化人才的需求,课堂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刘荣青倡导并实践数十年的“习本课堂”模式率先在深圳市罗湖区实行,经历多年的系统探索,形成了“课前习—数据分析—课中习—课后习”四大板块。本文运用习本课堂的理念,以《要下雨了》一课为例,对个性化学习进行探索实践。  【关键词】习本;个性化学习
一、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进入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素质教育,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防流控辍”工作是现阶段山区农村初中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现阶段山区农村初中学生,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厌学、退学现象比较突
【摘要】任何一个教学班都难免存在一些后进生。对于这些后进生,作为班主任不能嫌弃、厌恶他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對待他们,更不能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法对付他们,而应当用辨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因为后进生并不是定型的,他们也有“闪光点”,是可以通过教育转变的。据此,本文就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后进生;转化策略  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