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情境能泥古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a5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字是随着书写和传播工具的改变向着流俗而去的。如果从书写工具来分,金石简帛出典籍,纸墨笔砚有诗词,到印刷术出现时话本小说就大行其道了。
  当今键盘时代,笔退位,手稿几乎不见,毛笔书写的意趣只有少数人能享受。整个社会的换笔对文学来说,真是一大关隘。我辈逢此结点当如何?想想也只有该哪样便哪样,唱挽歌没有用,进行曲又唱不动,只有抱残守阙经营自己真实的书写了。前时与家卫导演说到这些,他倒是坦然说:“你开的这店也只有卖这样的东西了,好在世界很大,总会有人来买就是了。”听听,不像是一种无奈。我将此语亦赠沐斋。
  沐斋兄乃我仰慕之士,时而一聚把酒言欢。前年他曾送我一盆兰草,我春夏秋三季放在一棵柿子树下,冬天收回屋内,可惜最终还是没养好……那时我知道,他养了有二百多盆各样品种的兰花,这对一个人来说当是一大工程,每天上水、施肥、应季换盆都是一个要出汗的力气活,沐斋似乎乐此不疲。我以为沐斋养兰绝不仅单纯为画,而将其当作了一种生活方式。沐斋所绘兰花,画到了兰花的实处,品种各异,察之细,画之精,观之每觉有清雅之气源源不竭自画中溢出,令人叹为观止。爱一物爱到亲历亲为、不冤不乐的程度,近代人中也只见过王世襄先生有此境界。吾心向往。
  与画兰略实的笔法不同,沐斋的戏画,是想从整部戏的大范围中找到精彩的一瞬,要的是那个最为要紧的神彩,所谓大网一束凭鱼落。看他画的《宝剑记·夜奔》真得是好,林冲大枪一立,飞出一脚,那陆谦小辈已在空中做了一个跌扑状。英雄气不说,看着极有舞台感,甚至连武场的锣鼓家伙都听出来了,这才叫戏画,若戏画看不到戏,那也就算一个剧照的摆拍。
  《风云会·送京》一幅,其好在红生的功架全出来了。昆与京有一最大的不同,就是昆是曲牌联缀体,而京是板腔体。曲牌体最迷人处是亦歌亦舞,而板腔体只是要站定了唱,动不起来,真要舞时,必要借昆,红生的吹、拨等都是从昆而来。所以画昆时当以亦歌亦舞为其妙才对,所以沐斋笔下的李诗仙、孙猴子和河东狮吼都飞出了画纸。
  沐斋把握了京昆的不同,所以一画出来,便知人家画的不仅在笔墨上下了功夫,在板式上都有研究。笔墨技法不用多说,懂画的自然能看出,《锁麟囊》和《太白醉写》人物水袖那么一甩、《骆驼祥子》车把子那么一挥,都不简单。至于板式,所谓西皮流水的生动流畅、摇板散板的自在洒脱、二黄反二黄的抒情跌宕,在沐斋画中都有表现。戏画除了戏外一定要有音乐的形象,才能看出这画果然是戏画。打一比方,真要唱嘎调时,那种全神贯注、气冲丹田的样子,是无比传神的。
  所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沐斋格外注意表现画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虽是写意,却毫不含糊,画里透出一股生气,有情味,这样的画才叫文人画。昆曲画比如《琵琶记》赵五娘的凄楚、《牡丹亭》杜丽娘的娇羞、《烂柯山》崔氏的谄媚、《义侠记》潘金莲的妖娆;京戏画比如《空城计》孔明微闭双目的淡定、《击鼓骂曹》孟德的狡黠、《四郎探母》四郎的焦灼、《四进士》宋士杰的惊讶、《珠帘寨》李克用的自得、《野猪林》林冲的愤怒……尽在水墨一点阿堵物中。
  至于沐斋戏里戏外的文字,不消多言,读者自知之。
  此书名为《勾阑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沐斋送我书稿,我初读罢,掩卷而叹。沐斋比我年龄小了不少,其心却不为时尚浮华所动而向往高古。家人支持,还在其一;关键是一颗心在高原,前后左右都是远方,那是多么超凡脱俗的事儿啊。
  我曾给自己写过一条幅“泥古不化”,想想不配。
  当下情境能泥古,不看眼前纷繁的人真是幸福。
其他文献
中国功夫电影一度扬名世界,而现实中的中国武术门派,是功夫电影的营养来源。当这两者天雷勾兑地火,独树一帜的功夫电影于是诞生。对于前者,你可能已经不能再熟,对于后者,可能还需要一点专业的解释,中国电影中的武术流派,虽然潮起潮落,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但总的大趋势,是从南拳之尊洪拳而始,到现代世界格斗术融合而产生的混合格斗而终。洪拳——流行时代:1940年代至2004年  广东文化是香港电影的基石,在功夫片
各民族、各时代的腐败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究其原因,各种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信仰大面积失落,以及全社会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有关。主张集权的法家式反腐与主张分权的民主式反腐,都未切中当前腐败根源的要害。要从治本的角度来诊治腐败,制度健全和严刑峻法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找到克服信仰危机的有效途径,不能扭转当前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无论是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反腐,还是分权制衡式的制度反腐,都未必是根本有效的
第一次读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距今已逾五十年,那时我还没有读中学,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我”为主人公,不像其他作品习惯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方式,给了我深刻而新颖的印象。上中学后,陆续读了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以及李青崖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商务版),赵颢深的《柴霍甫短篇小说集》(开明版,柴霍甫今译契诃夫)等。才逐渐懂得,用第一人称写故事原是小说家的一种的技巧、手法。故事中的“我”
单元导语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和理念,在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对该单元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单元主题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高度概括,作为单元教学的总纲,单元导语如交响乐的序曲一般,为该单元的整组文章的学习奠定了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便应将研读单元导语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以便在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时树立全局意识
倪庆饩,著名翻译家,南开大学英美文学教授。1928年出生,湖南长沙人。出版译著20多部,尤其擅长诗化散文翻译。在中国翻译史和英美文学研究方面亦颇有建树,发表论文多篇。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倪庆饩的译介,许多英国文学大家的散文经典,中国读者至今都不能读到。  《诗人漫游记·文坛琐忆》(威廉·亨利·戴维斯)、《鸟和人》(威廉·亨利·赫德逊)、《苏格兰旅游回忆》(多萝西·华兹华斯)《水滴的音乐》(阿尔多
《红楼梦》是曹雪芹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在经历了一番特殊的经历之后,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写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当这部作品还在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数人中流传时,就有人开始对小说人物、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进行品评;对《红楼梦》“本事”进行索解,试图解开曹子之言与《红楼》之味。到了清嘉道年间,士大夫阶层更是争相传抄阅读《红楼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阅读、评点《红楼梦》成为一种时尚
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黎明前的黑暗无情地吞没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生命。他曾勇敢地用笔作战,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爆发出了惊人而耀眼的光芒。但随着先生的远去,他高大的身影在人们眼中渐渐的模糊了,他的光芒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了,这就使得很多人对先生产生了误读,这些人中间曾经就有我。  我所学习的鲁迅的作品,无论是“横眉冷对干夫指”的傲然,还是“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的
“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是美国社心理学家C.H.库利在《人的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社会学概念。“镜像自我”理论证明,自我是人与人互动的产物,自我意识是个人与世界互动的产物。人的性格、才能都不是先天遗传而来的本能,而是在周围环境中,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的、后天形成的社会性经验。  根据“镜像自我”理论,有时候,一次不经意的匆匆邂逅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例如
对中国读者来说,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已经不陌生了。早在2001年11月,他的成名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的中译本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4月18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向美国总统奥巴马赠送了加莱亚诺的这本书,从而使加莱亚诺的这部作品越加成为畅销书,也使加莱亚诺的知名度更加上升。2010年和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加莱亚诺的《足球往事》和《
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一般认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由孔德最早命名,他将社会看成一个生物的有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他以及其后的经典社会学家涂尔干都是从整体主义的视角来研究社会现象并探讨社会运行的规律。而社会学发展至马克斯·韦伯,则是从个人的角度切入,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强调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行为,并始终围绕着人的动机来关照社会学研究。在此基础上,韦伯同样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