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几乎都还是以学生成绩、升学率为主要标准,不可否认,考试仍然是教、学的导向和指挥棒,这无形中导致教师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却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评价上。我们知道,应试教育重视扎实有效训练,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师生缺少个性的张扬。新课程则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通过体验、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建构知识,由于课时有限,探究需要时间,加上选修模块增多,训练时间必然减少,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考试中依然保持优势,除了进一步反思目前的课堂教学,是否也应该从考试方式、目标等角度考虑?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困难;问题解决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课堂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当天及时消化巩固的习惯;遇到困难没有认真思考的习惯;遇到错题没有经常反思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在以往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老师、家长管得太多了。尤其初中阶段,为提高重点高中录取率,课堂上教师拼命讲,留白的时间太少,学生没有养成思考习惯,课后已锻炼成做题的机器,甚至有不少学生到了初三已经有厌学情绪。到了高中,自然对自主学习陌生,方法缺失,给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学。
反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讲授新知识点时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讲,甚至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变成了“只讲不做”或“计算机模拟”,学生缺失了知识获得的参与过程,自主思考的时间太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知识建构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导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难怪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越来越远,学习兴趣降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物理现象、探寻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怎样才能成为学生能自由地想、充分地问、大胆地做、自主地学、平等地交流的乐园?
虽然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很重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研讨,但在真正教学时,教师普遍有一种“宁愿多讲,不愿少讲;宁愿讲深,不愿讲浅”的心理,这似乎能防止考试出现偏差,但如果大家都是这种心理,“减负”势必会成为一句空话。加上有个别老师缺乏对考试说明的研究或才从高三下来,凭老习惯上课,在新授课中一不小心超纲的高考题就出来了。参加集体备课,经常会听到对同一考点教学深度上的不同理解。比如,前不久参加高一物理集体备课,对考试说明中“有关向心力的计算,只限于向心力是由一条直线上的力合成的情况”这个说明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老师认为,类似圆锥摆运动,就可以不讲了;但也有老师认为,教材上有火车拐弯问题,向心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圆锥摆问题不能不讲。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深度,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相信权威,不相信习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教材的变化,根据教研室、学科专家等的解读,准确把握教學方向与深度。第二,集体教研,碰撞智慧。扎实进行集体教研,深度讨论,达成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教学深度不一的现象。第三,精选练习,避免因题加深。学生做前,教师要先做,对于起始年级难度太大的坚决删除,不作要求的坚决删除,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迅速分化。绝对要避免出现由所选择的教辅资料难度左右教学深度的现象。
在新课程理念下,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讨逐步深入,但在各级各类赛课中,经常会看到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反思。
1. 贴标签式的体现“三维目标”的现象。为实现三维目标,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在课堂上被人为分割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深度的小问题,学生轮番站起来回答,非常热闹。课堂看似很“活”,但实质也很“乱”,学生少了一次深度参与,多了一份信息混杂中的忙乱适从。更有甚者,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时来一段无病呻吟的“情感教育”,标签痕迹可见一斑。
2. 有了分组讨论、探究,就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不管课程内容需不需要,合不合适,课堂一定要搞几次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或是科学探究,表面上是热热闹闹,全员参与,实际很多时候,搞不清学生在讨论什么,探究到什么程度,教学多了几分随意性和盲目性。抛弃虚假繁荣,追寻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学习,“真”讨论,应该成为共同的追求。
3. 教师少说话,学生多说话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现象。为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教师都不敢说话了,有些学校还具体规定了教师每节课讲解的时间,似乎让学生说得越多,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个人认为,应该教师讲解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再多讨论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得出结果,该教师多讲时就要多讲,该让学生讲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这也许才是正道。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唤醒、激活学生的潜能。
相对而言,初中物理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所研究的课题一般都直接来自于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物理规律,比较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而且定量少,定性多,一般比较形象、具体、生动,易于接受;而高中物理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定性讨论减少,定量研究增多,还常常需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解决物理现象和问题,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学,因此,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循序渐进,切忌一步到位。
参考文献:
[1]杜爱慧,侯新杰.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运用[J].教育导刊,2008(1):56-57.
[2]POLANYIM. ThetacitDimension[M]. London: Routledge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困难;问题解决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课堂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当天及时消化巩固的习惯;遇到困难没有认真思考的习惯;遇到错题没有经常反思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在以往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老师、家长管得太多了。尤其初中阶段,为提高重点高中录取率,课堂上教师拼命讲,留白的时间太少,学生没有养成思考习惯,课后已锻炼成做题的机器,甚至有不少学生到了初三已经有厌学情绪。到了高中,自然对自主学习陌生,方法缺失,给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学。
反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讲授新知识点时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讲,甚至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变成了“只讲不做”或“计算机模拟”,学生缺失了知识获得的参与过程,自主思考的时间太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知识建构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导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难怪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越来越远,学习兴趣降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物理现象、探寻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怎样才能成为学生能自由地想、充分地问、大胆地做、自主地学、平等地交流的乐园?
虽然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很重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研讨,但在真正教学时,教师普遍有一种“宁愿多讲,不愿少讲;宁愿讲深,不愿讲浅”的心理,这似乎能防止考试出现偏差,但如果大家都是这种心理,“减负”势必会成为一句空话。加上有个别老师缺乏对考试说明的研究或才从高三下来,凭老习惯上课,在新授课中一不小心超纲的高考题就出来了。参加集体备课,经常会听到对同一考点教学深度上的不同理解。比如,前不久参加高一物理集体备课,对考试说明中“有关向心力的计算,只限于向心力是由一条直线上的力合成的情况”这个说明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老师认为,类似圆锥摆运动,就可以不讲了;但也有老师认为,教材上有火车拐弯问题,向心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圆锥摆问题不能不讲。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深度,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相信权威,不相信习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教材的变化,根据教研室、学科专家等的解读,准确把握教學方向与深度。第二,集体教研,碰撞智慧。扎实进行集体教研,深度讨论,达成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教学深度不一的现象。第三,精选练习,避免因题加深。学生做前,教师要先做,对于起始年级难度太大的坚决删除,不作要求的坚决删除,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迅速分化。绝对要避免出现由所选择的教辅资料难度左右教学深度的现象。
在新课程理念下,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讨逐步深入,但在各级各类赛课中,经常会看到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反思。
1. 贴标签式的体现“三维目标”的现象。为实现三维目标,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在课堂上被人为分割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深度的小问题,学生轮番站起来回答,非常热闹。课堂看似很“活”,但实质也很“乱”,学生少了一次深度参与,多了一份信息混杂中的忙乱适从。更有甚者,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时来一段无病呻吟的“情感教育”,标签痕迹可见一斑。
2. 有了分组讨论、探究,就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不管课程内容需不需要,合不合适,课堂一定要搞几次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或是科学探究,表面上是热热闹闹,全员参与,实际很多时候,搞不清学生在讨论什么,探究到什么程度,教学多了几分随意性和盲目性。抛弃虚假繁荣,追寻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学习,“真”讨论,应该成为共同的追求。
3. 教师少说话,学生多说话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现象。为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教师都不敢说话了,有些学校还具体规定了教师每节课讲解的时间,似乎让学生说得越多,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个人认为,应该教师讲解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再多讨论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得出结果,该教师多讲时就要多讲,该让学生讲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这也许才是正道。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唤醒、激活学生的潜能。
相对而言,初中物理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所研究的课题一般都直接来自于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物理规律,比较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而且定量少,定性多,一般比较形象、具体、生动,易于接受;而高中物理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定性讨论减少,定量研究增多,还常常需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解决物理现象和问题,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学,因此,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循序渐进,切忌一步到位。
参考文献:
[1]杜爱慧,侯新杰.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运用[J].教育导刊,2008(1):56-57.
[2]POLANYIM. ThetacitDimension[M].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