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很多题点都与古汉语密切相关,试卷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古汉语知识的巧妙变身。因此,学好古汉语,能够在高考中轻松取胜。
【关键词】古汉语 高考 变身
在“知识决定一切”的今天,人们把“高考”看得很重。“点灯熬油”的“苦战”使得师生陷入题海,苦不堪言。其实,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高考考卷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把试题各部分贯穿起来,才能在面对高考考卷时做到处之泰然,游刃有余。笔者认为多注意、多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便能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高考语文考卷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古汉语知识的巧妙变身。因此,学好古汉语,能够在高考中轻松取胜。除了文言题型外,语基部分的字形题、成语题,表达部分的鉴赏题、作文等题点都与古汉语密切相关。
一、古汉语与字形
学生在学习、记忆字形时,如果死记硬背,一是很苦很累,二是记忆不牢,记得慢,忘得快。其实汉字在造字时是有一定规律的,可借助古汉语学习,把握其规律,既可提高记忆速度,又可提高准确率。如“通牒”的“牒”字,学生经常误写,如果了解一些文言常识,知道古代的书写很多是在竹简、木简上完成的,所以很多书写的东西,记载的文字都与“片”这个偏旁有关联,那么与某类文字相关连的“通牒”便不会写错。又如“含辛茹苦”的“茹”字,在文言中有“吃”的意思,如萧统的《文选序》中有“茹毛饮血之世”之说,这个“吃”的意思恰恰吻合了“含辛茹苦”这个词,那么这个词在记忆中就不会写为“如”。再如“寒暄”的意思是问寒问暖,从中确定“暄”为“温暖”,不会再误写“暄”字,也就从记忆中把“宣”、“喧”、“渲”等排除。有些字形我们还可借助文言文中的“互文”、“用典”帮助确定。如“珠联璧合”、“层见叠出”、“原物璧还”等。
二、古汉语和成语
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成语,其实就是靠文言的大厦在支撑。如果适当点拨,学生肯定既感兴趣,又难以忘怀。教学生学好文言,就等于老师“授之以渔”了。如“时不我待”、“人莫予毒”这些成语是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典型,“袖手旁观”、“雷厉风行”这些成语是名词作状语的范例。对于“细大不捐”、“巧言令色”、“动辄得咎”、“不刊之论”“不易之论”等词语,如果不了解“捐、令、辄、刊、易”等字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则极容易误解。所以,学好古汉语,能帮助学生做好考卷中的成语题。
三、古汉语和鉴赏
对古诗文的鉴赏一直是学生较为发怵的题型,如何做好鉴赏题呢?固然需要懂得一些鉴赏术语,但更重要的是能疏通文意,否则鉴赏就无从谈起。比如学生在鉴赏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时,“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一词如果把握不准,就搞不懂诗的主题。“可怜”在古汉语中是多义的,一是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同情”义,再有就是“可爱”,此诗句用的恰是此义。只有确定了诗人的感情基调,才能更好地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美好景致。又如唐朝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这首诗中最后一句的“缺”字,如果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把握不好,极有可能理解不对。其实,“缺”是使动用法,因乱斫胡兵而使宝刀有了缺口,以此显示将士们拼死搏杀的大无畏精神。所以,学好古汉语,能帮学生理解古诗文,做好鉴赏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古汉语与作文
早些年,文学界大声疾呼:作家必须学者化。高考作文应试者虽然不一定能做到学者化,但我们可以从方言中汲取精华,凝炼语言,增强自己文章的文化底蕴。
首先,借助古诗文中的名言名句来增加文章语言的亮点。“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春情,“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的哀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兴……将这些句子注入文中,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其次,写文章讲究的是“深挖洞”、“广积粮”,这“广积粮”指的就是储存足够的材料。没有丰富材料支撑的文章,则是空中楼阁。材料从何而来?渠道之一就是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古代,借助古汉语,向古人寻求秘方。
再次,写作也讲究“名人效应”,用在文章中做榜样的人,如果是历史上的先贤先哲,谁人不服?用做反面教材的人,如果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贪官污吏,谁个不信?
所以,学习古汉语,让学生多了解历史史实,认识历史名人,可以丰富学生的头脑,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教育的最高技巧所在。”笔者认为,学生学好古汉语,就找到了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那么,高考语文对学生来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河北大城县第一中学;065900)
【关键词】古汉语 高考 变身
在“知识决定一切”的今天,人们把“高考”看得很重。“点灯熬油”的“苦战”使得师生陷入题海,苦不堪言。其实,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高考考卷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把试题各部分贯穿起来,才能在面对高考考卷时做到处之泰然,游刃有余。笔者认为多注意、多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便能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高考语文考卷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古汉语知识的巧妙变身。因此,学好古汉语,能够在高考中轻松取胜。除了文言题型外,语基部分的字形题、成语题,表达部分的鉴赏题、作文等题点都与古汉语密切相关。
一、古汉语与字形
学生在学习、记忆字形时,如果死记硬背,一是很苦很累,二是记忆不牢,记得慢,忘得快。其实汉字在造字时是有一定规律的,可借助古汉语学习,把握其规律,既可提高记忆速度,又可提高准确率。如“通牒”的“牒”字,学生经常误写,如果了解一些文言常识,知道古代的书写很多是在竹简、木简上完成的,所以很多书写的东西,记载的文字都与“片”这个偏旁有关联,那么与某类文字相关连的“通牒”便不会写错。又如“含辛茹苦”的“茹”字,在文言中有“吃”的意思,如萧统的《文选序》中有“茹毛饮血之世”之说,这个“吃”的意思恰恰吻合了“含辛茹苦”这个词,那么这个词在记忆中就不会写为“如”。再如“寒暄”的意思是问寒问暖,从中确定“暄”为“温暖”,不会再误写“暄”字,也就从记忆中把“宣”、“喧”、“渲”等排除。有些字形我们还可借助文言文中的“互文”、“用典”帮助确定。如“珠联璧合”、“层见叠出”、“原物璧还”等。
二、古汉语和成语
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成语,其实就是靠文言的大厦在支撑。如果适当点拨,学生肯定既感兴趣,又难以忘怀。教学生学好文言,就等于老师“授之以渔”了。如“时不我待”、“人莫予毒”这些成语是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典型,“袖手旁观”、“雷厉风行”这些成语是名词作状语的范例。对于“细大不捐”、“巧言令色”、“动辄得咎”、“不刊之论”“不易之论”等词语,如果不了解“捐、令、辄、刊、易”等字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则极容易误解。所以,学好古汉语,能帮助学生做好考卷中的成语题。
三、古汉语和鉴赏
对古诗文的鉴赏一直是学生较为发怵的题型,如何做好鉴赏题呢?固然需要懂得一些鉴赏术语,但更重要的是能疏通文意,否则鉴赏就无从谈起。比如学生在鉴赏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时,“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一词如果把握不准,就搞不懂诗的主题。“可怜”在古汉语中是多义的,一是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同情”义,再有就是“可爱”,此诗句用的恰是此义。只有确定了诗人的感情基调,才能更好地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美好景致。又如唐朝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这首诗中最后一句的“缺”字,如果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把握不好,极有可能理解不对。其实,“缺”是使动用法,因乱斫胡兵而使宝刀有了缺口,以此显示将士们拼死搏杀的大无畏精神。所以,学好古汉语,能帮学生理解古诗文,做好鉴赏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古汉语与作文
早些年,文学界大声疾呼:作家必须学者化。高考作文应试者虽然不一定能做到学者化,但我们可以从方言中汲取精华,凝炼语言,增强自己文章的文化底蕴。
首先,借助古诗文中的名言名句来增加文章语言的亮点。“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春情,“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的哀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兴……将这些句子注入文中,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其次,写文章讲究的是“深挖洞”、“广积粮”,这“广积粮”指的就是储存足够的材料。没有丰富材料支撑的文章,则是空中楼阁。材料从何而来?渠道之一就是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古代,借助古汉语,向古人寻求秘方。
再次,写作也讲究“名人效应”,用在文章中做榜样的人,如果是历史上的先贤先哲,谁人不服?用做反面教材的人,如果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贪官污吏,谁个不信?
所以,学习古汉语,让学生多了解历史史实,认识历史名人,可以丰富学生的头脑,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教育的最高技巧所在。”笔者认为,学生学好古汉语,就找到了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那么,高考语文对学生来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河北大城县第一中学;06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