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随着高校的扩招,贫困生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家庭经济贫困往往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困扰,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将会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本文从贫困生的界定出发,着重分析了贫困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并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
一、家庭贫困学生的界定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贫困生还没有一个通行的定义,但一般认为,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对贫困生层次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个档次。其中 “一般困难”和“困难”是指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且无经济来源的学生;“特殊困难学生”是指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或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勤、贷、奖、助、补体系,但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容易导致心理及其他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等。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高校贫困学生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家庭贫困,他们从小独立自强,他们往往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会发现大学环境与中学环境存在着巨大反差。大学里,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他们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事物,参与到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这种环境的变化,往往使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无法适应,特别是高校学生中存在的超前消费和攀比心理,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敏感多疑,沉默寡言,易受暗示,自我封闭等。
2.焦虑心理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学业、就业和生活的压力,家庭贫困的学生更容易受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他们知道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困扰着他们,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就业前途渺茫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状态,甚至导致抑郁倾向。很多贫困学生为了筹集学费、生活费,内心焦虑,忧心忡忡。一方面为了争取奖学金,学习上不敢掉以轻心;另一方面,还要千方百计的寻找打工兼职机会,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这些现实的困难成为了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
3.人际交往障碍
据武汉某高校问卷调查显示,32%的高校贫困生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有脱离群体,与世隔绝的心态;在对人际关系的评价上,31%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同学相处的不太好,18%的学生认为很差,39%的学生认为一般; 44.2%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感到拘谨不安;在贫困生压力来源中,人际交往占18.2%。一些家庭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敏感,人际关系被动,人际关系障碍往往给贫困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困扰。他们自尊心强同时又很自卑,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便刻意封闭自己,不能融入同学之中,不主动与同学交往,人际关系紧张。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却非常渴望能交到知心朋友,因此非常苦恼困惑。
三、帮助贫困生解除心理困惑的途径
1.增强自信心
经济上的困难往往使贫困生缺乏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出现自我评价偏低,轻视自己。因此,要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生活。要让他们把贫困看作是一笔财富,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说“我能行”,充分挖掘自身的长处,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此外,还可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减轻心理压力,树立自强、自立、自尊的态度。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际关系分为约束型和协作型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其中协作型关系是心理学上推崇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类型。它强调通情达理的协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转换,扩大心理相容性,能够容纳自己,也能夠容纳他人,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解决贫困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途径,应帮助他们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在友谊与爱情等问题上,保持独立和完整的人格。
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促进形成艰苦朴素的校园环境,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注重发挥班集体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在和谐的气氛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提高抗挫折能力
挫折是指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抗挫折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承受一定强度的挫折的能力,又叫挫折容忍能力或适应能力。贫困生承受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挫折和压力,导致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抗挫折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从困境中磨练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积极地悦纳自己,锻炼坚强的意志,形成独立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郑 辉.高校生活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2(12)
[2]李海星.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2(11).
[3]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
一、家庭贫困学生的界定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贫困生还没有一个通行的定义,但一般认为,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对贫困生层次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个档次。其中 “一般困难”和“困难”是指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且无经济来源的学生;“特殊困难学生”是指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或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勤、贷、奖、助、补体系,但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容易导致心理及其他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等。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高校贫困学生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家庭贫困,他们从小独立自强,他们往往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会发现大学环境与中学环境存在着巨大反差。大学里,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他们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事物,参与到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这种环境的变化,往往使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无法适应,特别是高校学生中存在的超前消费和攀比心理,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敏感多疑,沉默寡言,易受暗示,自我封闭等。
2.焦虑心理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学业、就业和生活的压力,家庭贫困的学生更容易受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他们知道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困扰着他们,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就业前途渺茫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状态,甚至导致抑郁倾向。很多贫困学生为了筹集学费、生活费,内心焦虑,忧心忡忡。一方面为了争取奖学金,学习上不敢掉以轻心;另一方面,还要千方百计的寻找打工兼职机会,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这些现实的困难成为了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
3.人际交往障碍
据武汉某高校问卷调查显示,32%的高校贫困生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有脱离群体,与世隔绝的心态;在对人际关系的评价上,31%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同学相处的不太好,18%的学生认为很差,39%的学生认为一般; 44.2%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感到拘谨不安;在贫困生压力来源中,人际交往占18.2%。一些家庭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敏感,人际关系被动,人际关系障碍往往给贫困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困扰。他们自尊心强同时又很自卑,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便刻意封闭自己,不能融入同学之中,不主动与同学交往,人际关系紧张。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却非常渴望能交到知心朋友,因此非常苦恼困惑。
三、帮助贫困生解除心理困惑的途径
1.增强自信心
经济上的困难往往使贫困生缺乏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出现自我评价偏低,轻视自己。因此,要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生活。要让他们把贫困看作是一笔财富,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说“我能行”,充分挖掘自身的长处,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此外,还可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减轻心理压力,树立自强、自立、自尊的态度。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际关系分为约束型和协作型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其中协作型关系是心理学上推崇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类型。它强调通情达理的协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转换,扩大心理相容性,能够容纳自己,也能夠容纳他人,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解决贫困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途径,应帮助他们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在友谊与爱情等问题上,保持独立和完整的人格。
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促进形成艰苦朴素的校园环境,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注重发挥班集体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在和谐的气氛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提高抗挫折能力
挫折是指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抗挫折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承受一定强度的挫折的能力,又叫挫折容忍能力或适应能力。贫困生承受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挫折和压力,导致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抗挫折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从困境中磨练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积极地悦纳自己,锻炼坚强的意志,形成独立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郑 辉.高校生活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2(12)
[2]李海星.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2(11).
[3]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