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增强化学实验的有效性教学,彰显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应该成为化学教学的永恒追求。
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缺失,主要原因有:
一、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很多老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只要能记住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结论就行了。这种观点与课程改革的思想显然是不符的,不仅严重偏离了化学实验的目的,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也得不到发挥。
再者农村有些地方化学教师紧缺,教师课时量多,课务量重,他们认为做实验费时费力,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实验条件不具备,实验只有靠讲。学生体会不到实验的趣味性和真实性,体会不到化学实验带来的强烈的感官刺激,必然降低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二、教师重实验操作技能,轻心智技能
长期以来,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空谈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实验心理或心智技能的研究和训练却相当不重视。诚然,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充满好奇,对实验操作不熟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操作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考核上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仅以此作为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或者仅仅将化学实验技能理解为实验操作技能,而不注意培养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活动所需要的观察、设计、数据处理等心智技能,势必会造成学生“照方抓药”、“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等不求甚解的实验习惯,进而导致学生实验技能以及实验的设计、评价和创新等能力普遍呈下降趋势。
三、学生实验心理准备不足
有些学生之所以喜爱化学实验,是因为他们认为做实验好玩、有趣、刺激。具有这种游戏心理的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追求实验现象的新奇和刺激,很少动脑思考,更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对实验问题进行探索。还有的学生表面看起来对实验兴趣浓厚,对实验现象十分好奇,但事实上学生的实验心理准备并不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是停留在对明显实验现象的感知与记忆,对许多不太明显的现象却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实验教学收效甚微。
什么才是有效教学?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有效教学内涵有不同的观点,但从本质上讲,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一)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渠道,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突出特点,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对学生引其趣、激其疑、导其思、解其惑、教其法,才能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更好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注重科学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实验只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习惯方面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以后不会以化学作为自己职业方向,即使有学生准备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在今天这样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传统的化学基本操作的重要性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何况他们还要经过多年的专业或职业培训,所以更应当突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培养科学作风和科学习惯方面的作用,而不过分追求操作技术本身的熟练。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注意在化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的、严谨的、规范的实验技能和作风并注入深入的思考。长此以往,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作风和科学的习惯。
(三)了解学生实验心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面对化学实验,学生会表现出各种心态、存在多种心理。有的抱着好奇、好玩、游戏心理;有的害怕实验失败带来危险具有恐惧心理。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在稳定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探索,进而进行创造;不良的心理会影响学生化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验心理,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对于有好奇心理的学生,教师应该利用实验生动、直观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层层深入地研究,最后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的目的,同时获得更完整的知识,将好奇心理转变为真正的探索心理;对于性格内向,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指导,讲清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仪器药品的性能和操作要领,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及防范措施,让学生明确只要正确操作是不会发生危险的。鼓励学生要敢做慎为,不要因噎废食。
总之,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重视化学实验的有效性教学,充分发掘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教师在遵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缺失,主要原因有:
一、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很多老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只要能记住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结论就行了。这种观点与课程改革的思想显然是不符的,不仅严重偏离了化学实验的目的,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也得不到发挥。
再者农村有些地方化学教师紧缺,教师课时量多,课务量重,他们认为做实验费时费力,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实验条件不具备,实验只有靠讲。学生体会不到实验的趣味性和真实性,体会不到化学实验带来的强烈的感官刺激,必然降低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二、教师重实验操作技能,轻心智技能
长期以来,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空谈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实验心理或心智技能的研究和训练却相当不重视。诚然,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充满好奇,对实验操作不熟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操作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考核上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仅以此作为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或者仅仅将化学实验技能理解为实验操作技能,而不注意培养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活动所需要的观察、设计、数据处理等心智技能,势必会造成学生“照方抓药”、“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等不求甚解的实验习惯,进而导致学生实验技能以及实验的设计、评价和创新等能力普遍呈下降趋势。
三、学生实验心理准备不足
有些学生之所以喜爱化学实验,是因为他们认为做实验好玩、有趣、刺激。具有这种游戏心理的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追求实验现象的新奇和刺激,很少动脑思考,更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对实验问题进行探索。还有的学生表面看起来对实验兴趣浓厚,对实验现象十分好奇,但事实上学生的实验心理准备并不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是停留在对明显实验现象的感知与记忆,对许多不太明显的现象却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实验教学收效甚微。
什么才是有效教学?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有效教学内涵有不同的观点,但从本质上讲,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一)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渠道,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突出特点,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对学生引其趣、激其疑、导其思、解其惑、教其法,才能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更好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注重科学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实验只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习惯方面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以后不会以化学作为自己职业方向,即使有学生准备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在今天这样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传统的化学基本操作的重要性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何况他们还要经过多年的专业或职业培训,所以更应当突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培养科学作风和科学习惯方面的作用,而不过分追求操作技术本身的熟练。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注意在化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的、严谨的、规范的实验技能和作风并注入深入的思考。长此以往,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作风和科学的习惯。
(三)了解学生实验心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面对化学实验,学生会表现出各种心态、存在多种心理。有的抱着好奇、好玩、游戏心理;有的害怕实验失败带来危险具有恐惧心理。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在稳定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探索,进而进行创造;不良的心理会影响学生化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验心理,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对于有好奇心理的学生,教师应该利用实验生动、直观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层层深入地研究,最后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的目的,同时获得更完整的知识,将好奇心理转变为真正的探索心理;对于性格内向,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指导,讲清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仪器药品的性能和操作要领,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及防范措施,让学生明确只要正确操作是不会发生危险的。鼓励学生要敢做慎为,不要因噎废食。
总之,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重视化学实验的有效性教学,充分发掘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教师在遵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