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效率;培养兴趣;思维能力;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37-2
一、培养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1.观察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也证明,对物理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不有学习的热情,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可能地增加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用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紧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意料以外。在讲《凸透镜成像》时,让学生手拿凸透镜,看远处的行人。有的说,我看到某某同学,怎么是倒立?有的说,我看到了大楼?怎么是倒立?还这么小!有的学生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放下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然后我把凸透镜放在我的眼前,让学生看我的眼睛,学生“轰”的一声笑开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眼睛。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当学生的好奇心被触动时,正是学习兴趣被唤起之时,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人的心理活动起源于问题,有疑问才会思考。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展新观点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物理活动。
2.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通过: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学以致用,这一过程,注重实验过程,尊重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第一步,课前布置回家作业,“请同学们回去调查家用电路中电线所用的材料。”话音刚落,班中几个成绩中等、比较活泼的男生脱口而出“铜”,“你怎么知道的?”“我和爸爸一起去看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上课时问学生“家中导线的材料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铜”。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家用电路用铜导线,而不用铁导线或其他材料的导线?没有任何提示,课堂中很静,都在认真思考。“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课堂中顿时热闹起来,每四人一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一个可以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导线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第二步,引导学生考虑导线自身的因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再次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下列猜想:可能与导线的材料、长度、粗细有关。(猜想、假设)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延续。第三步,怎样用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怎样定性地比较电阻的大小?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制定计划),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实验探究中去。第四步,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实验中用到控制变量的单因素法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第五步,组织学习归纳总结得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得到了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第六步,学以致用。这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根不同规格的电线和两只不同的白炽灯,分析讨論两根电线的电阻和两只灯泡灯丝的电阻,使课堂气氛再次掀起高潮。
二、培养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而是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学科问題的本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3.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学生思维的起点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挥。
如在《惯性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比在木板表面先后铺上毛巾、棉布表面上通过的距离长?”又问:“小车在玻璃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又怎样?为什么?”再问:假如小车在很光滑的的物体表面上运动又会怎样?”。这样,运用层层递进的问题意识将学生导入一种置身于充满学习物理科学的探究环境之中,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从而对惯性定律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塑造生动别致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能够激活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
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教师不轻易放过,而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共同参与结合教学内容投入讨论,既尊重了学生,又保护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探究欲望。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建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创新。 四、通过培养学生能力、积极发挥学生的主體作用来提高课堂效率
虽然大家早已理解到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新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教育、教学和考试选拔体制决定了人们必须让所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学习内容。
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直观演示启发、“設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方法的选择,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计地新颖有趣。如:在探究“运动的相对性”时,我们常借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巧用情景诱发思维。这样不仅直观、生动、形象,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促使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向往美好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笔者同样做了尝试。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我在让学生复习了以前所学有关摩擦和压强知识,认识了杠杆及滑轮后,发现有些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了解自行车构造,于是我布置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在家拆自行车,了解它的构造;有的结伴到修车摊观察自行车修理过程。
五、训练方法科学化
1.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2.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训练效果。
3.习题的编排要体现出教育性原则,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内、外两方面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4.针对问题,精选习题。例如:为引入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5.注意评价激励,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成绩与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发现错误,要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及时改正。对学生既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使学生在不断提高的学习成绩鼓舞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六、注重教学的情感性
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在我们教课和评课中很注重,但教学的情感性往往未引起重视。未成年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很多事情由情绪、感情来支配自己。有些学生因为与某位教师感情融洽而努力学习某门学科,即使学习有再大的困难,通过努力也会逐渐对该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取得优异成绩。有许多优秀教师工作轻松,但成绩很好。我们仔细观察,这些老师大多数性格随和,待学生诚恳,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这也足以说明,师生的感情交融确实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学的情感性是教学工作的动力因素,它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以强烈的责任感认真授课,以园丁的真诚勤恳育人,这种暗含期待的信息就会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得到了鼓励,产生了对教师的好感、信任和尊敬。这种情感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主动性。从某种生理角度看,大脑皮质此时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接受效果显然是优异的。教师接受了学生的良好反馈后,增强了教学的信心,产生了更强烈的期待。这种师生间在情绪方面的双向反馈和互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教学效率;培养兴趣;思维能力;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37-2
一、培养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1.观察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也证明,对物理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不有学习的热情,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可能地增加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用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紧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意料以外。在讲《凸透镜成像》时,让学生手拿凸透镜,看远处的行人。有的说,我看到某某同学,怎么是倒立?有的说,我看到了大楼?怎么是倒立?还这么小!有的学生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放下凸透镜看看远处的人和物。然后我把凸透镜放在我的眼前,让学生看我的眼睛,学生“轰”的一声笑开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眼睛。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当学生的好奇心被触动时,正是学习兴趣被唤起之时,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人的心理活动起源于问题,有疑问才会思考。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展新观点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物理活动。
2.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通过: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学以致用,这一过程,注重实验过程,尊重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第一步,课前布置回家作业,“请同学们回去调查家用电路中电线所用的材料。”话音刚落,班中几个成绩中等、比较活泼的男生脱口而出“铜”,“你怎么知道的?”“我和爸爸一起去看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上课时问学生“家中导线的材料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铜”。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家用电路用铜导线,而不用铁导线或其他材料的导线?没有任何提示,课堂中很静,都在认真思考。“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课堂中顿时热闹起来,每四人一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一个可以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导线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第二步,引导学生考虑导线自身的因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再次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下列猜想:可能与导线的材料、长度、粗细有关。(猜想、假设)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延续。第三步,怎样用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怎样定性地比较电阻的大小?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制定计划),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实验探究中去。第四步,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实验中用到控制变量的单因素法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第五步,组织学习归纳总结得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得到了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第六步,学以致用。这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根不同规格的电线和两只不同的白炽灯,分析讨論两根电线的电阻和两只灯泡灯丝的电阻,使课堂气氛再次掀起高潮。
二、培养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而是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学科问題的本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3.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学生思维的起点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挥。
如在《惯性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比在木板表面先后铺上毛巾、棉布表面上通过的距离长?”又问:“小车在玻璃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又怎样?为什么?”再问:假如小车在很光滑的的物体表面上运动又会怎样?”。这样,运用层层递进的问题意识将学生导入一种置身于充满学习物理科学的探究环境之中,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从而对惯性定律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塑造生动别致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能够激活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
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教师不轻易放过,而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共同参与结合教学内容投入讨论,既尊重了学生,又保护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探究欲望。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建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创新。 四、通过培养学生能力、积极发挥学生的主體作用来提高课堂效率
虽然大家早已理解到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新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教育、教学和考试选拔体制决定了人们必须让所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学习内容。
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直观演示启发、“設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方法的选择,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计地新颖有趣。如:在探究“运动的相对性”时,我们常借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巧用情景诱发思维。这样不仅直观、生动、形象,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促使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向往美好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笔者同样做了尝试。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我在让学生复习了以前所学有关摩擦和压强知识,认识了杠杆及滑轮后,发现有些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了解自行车构造,于是我布置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在家拆自行车,了解它的构造;有的结伴到修车摊观察自行车修理过程。
五、训练方法科学化
1.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2.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训练效果。
3.习题的编排要体现出教育性原则,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内、外两方面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4.针对问题,精选习题。例如:为引入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5.注意评价激励,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成绩与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发现错误,要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及时改正。对学生既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使学生在不断提高的学习成绩鼓舞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六、注重教学的情感性
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在我们教课和评课中很注重,但教学的情感性往往未引起重视。未成年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很多事情由情绪、感情来支配自己。有些学生因为与某位教师感情融洽而努力学习某门学科,即使学习有再大的困难,通过努力也会逐渐对该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取得优异成绩。有许多优秀教师工作轻松,但成绩很好。我们仔细观察,这些老师大多数性格随和,待学生诚恳,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这也足以说明,师生的感情交融确实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学的情感性是教学工作的动力因素,它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以强烈的责任感认真授课,以园丁的真诚勤恳育人,这种暗含期待的信息就会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得到了鼓励,产生了对教师的好感、信任和尊敬。这种情感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主动性。从某种生理角度看,大脑皮质此时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接受效果显然是优异的。教师接受了学生的良好反馈后,增强了教学的信心,产生了更强烈的期待。这种师生间在情绪方面的双向反馈和互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