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且常常与“表现手法”、“表达特色”等词语混用,让学生难以把握。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教师有必要在对相关考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评讲,才能确保学生在这类题上少失分,不失分。
关键词:散文阅读;表达技巧;考情;学情;讲评
一、 梳理考情
2017年《考试说明》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涉及“表达技巧”题型的查考表述有:“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和“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这不难看出,“表达技巧”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再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高考原题中涉及“表达技巧”的典型题型:
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
“11.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13.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24.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
15年山东卷《四堡雕版》
“20.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2013年浙江卷《牛铃叮当》
“12.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4.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我们不难发现,“表达技巧”题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对含有表现手法句段的赏析。
2. 文章某处这样写的好处或艺术效果的理解。
3. 文中某处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分析。
在明确了高考的主要考查要求和题型后,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还存在哪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指导。
二、 研究学情
经过一系列的题型训练后,我们发现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审题不清,题干信息不明
比如,16年苏北四市期末试卷中的《人生树下》,其中有个题目是“请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女儿待字闺中,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不少学生的答案是:“运用了比喻、排比手法,把香樟树比作儿伴、丫环,连用了三个‘多么’构成排比,表达女儿与树之间的亲密关系。”很明显,这些学生没有审清题目,把“表现手法”等同于“修辞手法”,只从修辞一个角度来答。忽略了画线句中句式特点、叠音词的使用特点。
2. 概念模糊,术语运用不当
例如,学生做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第24题,“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学生在回答手法时,说“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把老腔的腔调想象成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在这里,学生是混淆了“想象”和“联想”这两者的概念。“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想象”是人脑對记忆中的表象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一个重联系,一个重创新。如果学生对术语的概念理解清晰,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3. 分析不准,效果表述不全
再请看学生解答2013年浙江卷《牛铃叮当》的一道赏析画线句的题目: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学生回答:“运用了动作描写,用‘赶’、‘死死地拽住’、‘拍击’这些动作来侧面表现水牛善于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这道题重点展现的是孩子们爱自由嬉戏的天性,与水牛的亲密关系。而部分同学不仔细分析描写表现的对象,不关照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导致效果表述不全。
三、 精准讲评
针对学生在散文阅读“表达技巧”题目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给予精准的讲评。
1. 明确题干。
教师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应有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考虑,再从修辞、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方面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能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淆。
2. 会用术语。
要熟记一些高频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对比”、“象征”等等。另外,要会对相关术语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如比喻是A比作B,生动形象地表现……排比是连用A构成排比,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等。
3. 多角度切入。
有些文段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详尽些。同时要设序号回答,使答案清晰明白,这样既展现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高考复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查缺补漏,所以教师在评讲时,应该以“评”为主,主要评价学生错因是什么,与参考答案的偏离在哪里,帮助学生校正答题的精准度,力求学生在相关题型中少丢分,不丢分。
作者简介:
顾芳,江苏省南京市第九高级中学。
关键词:散文阅读;表达技巧;考情;学情;讲评
一、 梳理考情
2017年《考试说明》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涉及“表达技巧”题型的查考表述有:“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和“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这不难看出,“表达技巧”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再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高考原题中涉及“表达技巧”的典型题型:
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
“11.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13.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24.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
15年山东卷《四堡雕版》
“20.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2013年浙江卷《牛铃叮当》
“12.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4.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我们不难发现,“表达技巧”题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对含有表现手法句段的赏析。
2. 文章某处这样写的好处或艺术效果的理解。
3. 文中某处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分析。
在明确了高考的主要考查要求和题型后,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还存在哪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指导。
二、 研究学情
经过一系列的题型训练后,我们发现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审题不清,题干信息不明
比如,16年苏北四市期末试卷中的《人生树下》,其中有个题目是“请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女儿待字闺中,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不少学生的答案是:“运用了比喻、排比手法,把香樟树比作儿伴、丫环,连用了三个‘多么’构成排比,表达女儿与树之间的亲密关系。”很明显,这些学生没有审清题目,把“表现手法”等同于“修辞手法”,只从修辞一个角度来答。忽略了画线句中句式特点、叠音词的使用特点。
2. 概念模糊,术语运用不当
例如,学生做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第24题,“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学生在回答手法时,说“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把老腔的腔调想象成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在这里,学生是混淆了“想象”和“联想”这两者的概念。“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想象”是人脑對记忆中的表象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一个重联系,一个重创新。如果学生对术语的概念理解清晰,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3. 分析不准,效果表述不全
再请看学生解答2013年浙江卷《牛铃叮当》的一道赏析画线句的题目: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学生回答:“运用了动作描写,用‘赶’、‘死死地拽住’、‘拍击’这些动作来侧面表现水牛善于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这道题重点展现的是孩子们爱自由嬉戏的天性,与水牛的亲密关系。而部分同学不仔细分析描写表现的对象,不关照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导致效果表述不全。
三、 精准讲评
针对学生在散文阅读“表达技巧”题目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给予精准的讲评。
1. 明确题干。
教师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应有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考虑,再从修辞、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方面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能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淆。
2. 会用术语。
要熟记一些高频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对比”、“象征”等等。另外,要会对相关术语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如比喻是A比作B,生动形象地表现……排比是连用A构成排比,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等。
3. 多角度切入。
有些文段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详尽些。同时要设序号回答,使答案清晰明白,这样既展现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高考复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查缺补漏,所以教师在评讲时,应该以“评”为主,主要评价学生错因是什么,与参考答案的偏离在哪里,帮助学生校正答题的精准度,力求学生在相关题型中少丢分,不丢分。
作者简介:
顾芳,江苏省南京市第九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