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典型的教学案例,从过程、方法、思维素材的积累等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关鍵词:地理思维;逻辑思维;素材库;培养途径;培养方法
地理学科的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五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研究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测试能力。其中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能力的核心,而地理思维能力主要借助地理测试能力(即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储备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来展现。
地理思维是指人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
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并掌握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技巧与方法,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如玻璃温室和大棚的保温原理和大气的保温原理是一样的吗?不同在哪里?当然,在学习教材知识时,思考无处不在,我们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要注意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
2.利用日常生活、生产中事物构建思维素材。只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兴趣。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常是进行独立创造思维的,他们有很大的创造思维的潜力,有待于我们挖掘和培养。如在学习气候和我国雨带的移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总结本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本地区的降水集中的时间等。
3.借助各种媒体信息中搜集思维素材。社会发展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这种问题人人关心。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利用这种问题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平时注意新闻、报纸、网络等传媒中与地理有关的信息。如新闻报道:8月份,我国甘肃舟曲现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根据新闻报道思考泥石流的危害、成因及该地的所处的干湿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回顾我国雨带的移动等相关知识。
4.注意跨学科思维素材的整合。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如数学、物理的等。我们通过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习惯。如在复习《必修一》第一章时,我们会碰到经度、纬度的概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画出二面角、线面角,从而加深对概念的把握。在学习大气运动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的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
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1.重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才能解决之一问题。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足够的认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我们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再作比较。学生发现平原上绿油油的,水好像要渗出来,感到地势(海拔)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云彩,感到地势(海拔)很高,因而从直觉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异。
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
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尽量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为什么),减少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描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有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多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回答,而不必直接讲述地理事实。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适度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思维。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多种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要尽可能运用思维技巧,把若干地理概念或事物巧妙地联系,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可采用演示、讨论、竞赛、演讲、自学等,反复训练,逐步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了思维方法,知道如何去想,知道从哪去想。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自己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向学生连续性地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多个问题就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理性认识,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2.按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如我国五、六十年代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这一现象,我们如何去看呢?从当时社会现实看,它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现今生态环境方面看,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甚至濒临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
3.充分利用地图,提高思维深度、潜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可表现在不同的地图上。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常华锋主编 (2004年3月).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沈德立主编(1999年6月).
[3]《中学地理教学法》 曹琦 主编.
[4]《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途径的探究》瞿道峰 赵延珍.
[5]《浅谈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龚鹏.
关鍵词:地理思维;逻辑思维;素材库;培养途径;培养方法
地理学科的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五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研究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测试能力。其中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能力的核心,而地理思维能力主要借助地理测试能力(即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储备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来展现。
地理思维是指人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
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并掌握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技巧与方法,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如玻璃温室和大棚的保温原理和大气的保温原理是一样的吗?不同在哪里?当然,在学习教材知识时,思考无处不在,我们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要注意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
2.利用日常生活、生产中事物构建思维素材。只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兴趣。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常是进行独立创造思维的,他们有很大的创造思维的潜力,有待于我们挖掘和培养。如在学习气候和我国雨带的移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总结本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本地区的降水集中的时间等。
3.借助各种媒体信息中搜集思维素材。社会发展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这种问题人人关心。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利用这种问题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平时注意新闻、报纸、网络等传媒中与地理有关的信息。如新闻报道:8月份,我国甘肃舟曲现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根据新闻报道思考泥石流的危害、成因及该地的所处的干湿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回顾我国雨带的移动等相关知识。
4.注意跨学科思维素材的整合。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如数学、物理的等。我们通过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习惯。如在复习《必修一》第一章时,我们会碰到经度、纬度的概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画出二面角、线面角,从而加深对概念的把握。在学习大气运动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的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
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1.重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才能解决之一问题。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足够的认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我们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再作比较。学生发现平原上绿油油的,水好像要渗出来,感到地势(海拔)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云彩,感到地势(海拔)很高,因而从直觉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异。
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
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尽量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为什么),减少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描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有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多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回答,而不必直接讲述地理事实。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适度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思维。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多种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要尽可能运用思维技巧,把若干地理概念或事物巧妙地联系,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可采用演示、讨论、竞赛、演讲、自学等,反复训练,逐步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了思维方法,知道如何去想,知道从哪去想。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自己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向学生连续性地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多个问题就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理性认识,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2.按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如我国五、六十年代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这一现象,我们如何去看呢?从当时社会现实看,它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现今生态环境方面看,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甚至濒临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
3.充分利用地图,提高思维深度、潜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可表现在不同的地图上。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常华锋主编 (2004年3月).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沈德立主编(1999年6月).
[3]《中学地理教学法》 曹琦 主编.
[4]《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途径的探究》瞿道峰 赵延珍.
[5]《浅谈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