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前段时间,读到这样一则新闻:某市一所小学出台新规,老师批改作业不能再用“×”,只能用“○”,学校希望老师在教学方式上更显温和点,能给孩子更多的激励。但部分教师提出质疑:“×”都不能用了,怎么培养孩子面对错误和挫折的勇气?沿用多年的“×”,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是鞭策还是打击?
关键词:分量;思考;核心价值
有时候,一个大大的红“×”打在作业本上;有时候,一个大大的红“×”刻在试卷中。孩子的年龄越小,我们教育者画“×”的时候,就越应掂一掂其中的分量。不是不应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应该认真思量指出的过程与方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既定的分数,因此,教育不會止于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更不会止于一道试题的对错。我们近日所做,一切细小与琐碎,斟酌与思量,包括讨论对孩子错误的处理方式,是画“×”还是画“○”,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未来能充满信心,激情与创造力地走在求学路上。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是让孩子“停下来”,而是“跑起来”。
小学低年级,孩子们刚刚上路,他们一团一团的,充满了好奇的、尝试的、毛茸茸的希望。这是一段长长的旅行,切不可让孩子早期就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很深刻的疏离与拒绝。
在小学阶段,教育者面对的课题是:我们不能让小孩在还不能热爱学习时,还没有对学习这件事深入、完整、透彻的理解时,就讨厌学习,害怕学习,背弃学习,从而失去终身进取的机会。我们应该在孩子心中植下一生的热情和美好的眺望。
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和唤醒,在于帮助学生找到真实意义上的自我,在于帮助他们谋求一生的幸福。这个幸福并不仅仅指向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为将来孩子能取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慰藉,奠定基础与准备条件。
一个大大的、决绝的、无情的、赫然的、鲜红的“×”,会让一些敏感内向的孩子生出胆怯、退缩、放弃、厌烦……若红“×”一个连一个,情况就更复杂。所以,教育为大,小学尤甚。
小学低年级的作业批改符号,看似事小,如若一个红“×”,哪怕是对某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造成的封闭而非开启,是遏制而非激发,是扑灭而非唤醒,这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它关系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状态,而教育是帮助孩子诞生一个又一个希望,而不是为他们制造一个又一个捆缚。
就整体教学过程而言,选择怎样的批改符号,还只是教育者促进孩子理解学习,理解学科很局部、很微小的一部分。更全面、更重要的部分是:让孩子自然看到并逐渐体会到教育者指向的学科,在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系统中所处的真实地位,获得的真正尊重。孩子们的眼中没有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语文、数学……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李老师的语文,王老师的数学……每一门学科都是依据一个“人”,获得真实的存在与体现,每门学科都显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人”中。孩子们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现实的“人”来理解学科的。
我们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挥洒谈吐、情怀、态度,让孩子们,特别是初次涉足这门学科的孩子们,感受到这门学科的奇特与美好。一门抽象的、深奥的,甚至还有可能相当无趣的学科,当它与一位教育者的生命相互结合,便脱胎换骨,立地成佛,产生出美丽的奇观与有趣情景。孩子们怎能不产生兴趣,不热爱这门学科呢?
如考虑到一位老师整个的精神气质和个人风格,可能面对学生错题是否画“×”,就不可一概而论了。孩子对李老师的“×”不敏感,甚至可能感到亲切,因为孩子看到的是李老师的认真与严谨,甚至是对自己的期望与关注,而王老师的“×”,在孩子眼中则有可能是冰冷的拒绝。
现实中,不少老师用画斜杠“\”表示错误,待孩子改正错误后,再在这个斜杠“\”上扬起“幡然醒悟”的、满心欢喜的一提,在干净整洁的卷面上构成一个完美、有分量的“√”。作为老师,我认为这样的方法非常可取。此外,对孩子解释为何这样,也非常必要。现实中,我们不少老师这样做了,但没有向孩子们充分说明自己的意图,这不能不说是大大的遗憾。
分寸拿捏不好,如若只是自然而然,甚至是“义愤填膺”“嫉恶如仇”地画上“×”,那个“×”可能会永远留在那里,留在孩子心中,不易涂抹。我在作文课上采用了模糊分数、评语保密的方式,让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思考与文字上。这样的改革举措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唤起孩子的学科兴趣,燃起他们前进的激情,让他们的内部世界奔跑起来,让孩子一张张小脸由游离困惑而到聚精会神,再到有趣的惊讶,以至于心头的无比骄傲,不断演绎这个过程,就是教学极丰富魅力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庄小峰.“零作业批改”的模式研究与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张雪莉,张会会,马蓉,赵静华.运用基于SCIT的形成性评价改进劣构型作业批改绩效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4):49-54,61.
[3]白颖颖.关于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情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武汉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11):18-20,40.
[4]胡小华,焦小芳.不可忽视的作业批改记录[J].教学与管理,2006(08):79-80.
作者简介:
黄静,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马井镇闫庙小学。
关键词:分量;思考;核心价值
有时候,一个大大的红“×”打在作业本上;有时候,一个大大的红“×”刻在试卷中。孩子的年龄越小,我们教育者画“×”的时候,就越应掂一掂其中的分量。不是不应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应该认真思量指出的过程与方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既定的分数,因此,教育不會止于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更不会止于一道试题的对错。我们近日所做,一切细小与琐碎,斟酌与思量,包括讨论对孩子错误的处理方式,是画“×”还是画“○”,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未来能充满信心,激情与创造力地走在求学路上。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是让孩子“停下来”,而是“跑起来”。
小学低年级,孩子们刚刚上路,他们一团一团的,充满了好奇的、尝试的、毛茸茸的希望。这是一段长长的旅行,切不可让孩子早期就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很深刻的疏离与拒绝。
在小学阶段,教育者面对的课题是:我们不能让小孩在还不能热爱学习时,还没有对学习这件事深入、完整、透彻的理解时,就讨厌学习,害怕学习,背弃学习,从而失去终身进取的机会。我们应该在孩子心中植下一生的热情和美好的眺望。
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和唤醒,在于帮助学生找到真实意义上的自我,在于帮助他们谋求一生的幸福。这个幸福并不仅仅指向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为将来孩子能取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慰藉,奠定基础与准备条件。
一个大大的、决绝的、无情的、赫然的、鲜红的“×”,会让一些敏感内向的孩子生出胆怯、退缩、放弃、厌烦……若红“×”一个连一个,情况就更复杂。所以,教育为大,小学尤甚。
小学低年级的作业批改符号,看似事小,如若一个红“×”,哪怕是对某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造成的封闭而非开启,是遏制而非激发,是扑灭而非唤醒,这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它关系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状态,而教育是帮助孩子诞生一个又一个希望,而不是为他们制造一个又一个捆缚。
就整体教学过程而言,选择怎样的批改符号,还只是教育者促进孩子理解学习,理解学科很局部、很微小的一部分。更全面、更重要的部分是:让孩子自然看到并逐渐体会到教育者指向的学科,在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系统中所处的真实地位,获得的真正尊重。孩子们的眼中没有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语文、数学……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李老师的语文,王老师的数学……每一门学科都是依据一个“人”,获得真实的存在与体现,每门学科都显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人”中。孩子们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现实的“人”来理解学科的。
我们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挥洒谈吐、情怀、态度,让孩子们,特别是初次涉足这门学科的孩子们,感受到这门学科的奇特与美好。一门抽象的、深奥的,甚至还有可能相当无趣的学科,当它与一位教育者的生命相互结合,便脱胎换骨,立地成佛,产生出美丽的奇观与有趣情景。孩子们怎能不产生兴趣,不热爱这门学科呢?
如考虑到一位老师整个的精神气质和个人风格,可能面对学生错题是否画“×”,就不可一概而论了。孩子对李老师的“×”不敏感,甚至可能感到亲切,因为孩子看到的是李老师的认真与严谨,甚至是对自己的期望与关注,而王老师的“×”,在孩子眼中则有可能是冰冷的拒绝。
现实中,不少老师用画斜杠“\”表示错误,待孩子改正错误后,再在这个斜杠“\”上扬起“幡然醒悟”的、满心欢喜的一提,在干净整洁的卷面上构成一个完美、有分量的“√”。作为老师,我认为这样的方法非常可取。此外,对孩子解释为何这样,也非常必要。现实中,我们不少老师这样做了,但没有向孩子们充分说明自己的意图,这不能不说是大大的遗憾。
分寸拿捏不好,如若只是自然而然,甚至是“义愤填膺”“嫉恶如仇”地画上“×”,那个“×”可能会永远留在那里,留在孩子心中,不易涂抹。我在作文课上采用了模糊分数、评语保密的方式,让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思考与文字上。这样的改革举措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唤起孩子的学科兴趣,燃起他们前进的激情,让他们的内部世界奔跑起来,让孩子一张张小脸由游离困惑而到聚精会神,再到有趣的惊讶,以至于心头的无比骄傲,不断演绎这个过程,就是教学极丰富魅力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庄小峰.“零作业批改”的模式研究与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张雪莉,张会会,马蓉,赵静华.运用基于SCIT的形成性评价改进劣构型作业批改绩效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4):49-54,61.
[3]白颖颖.关于小学语文作业批改情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武汉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11):18-20,40.
[4]胡小华,焦小芳.不可忽视的作业批改记录[J].教学与管理,2006(08):79-80.
作者简介:
黄静,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马井镇闫庙小学。